《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思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930153X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开原理 1

第一节 政府信息 1

一、信息的涵义 1

(一)信息的概念 1

(二)信息的特征 3

(三)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4

二、政府信息 6

(一)政府信息的涵义 6

(二)政府信息的特征 11

(三)政府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2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 1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涵义 1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14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种类 15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特征 16

(一)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广泛性 16

(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广泛性与特定性 16

(三)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多样性与法定性 17

(四)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17

(五)政府信息公开对象的开放性 18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9

(一)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 19

(二)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公开 25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资讯公开 25

四、政府信息公开理由 26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 26

(二)政府信息公开既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反腐倡廉的需要 27

(三)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行政行为公正的重要条件之一 28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法 28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的涵义 28

(一)广义政府信息公开法 28

(二)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29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31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在国内法中的存在和表现 31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在国际法中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34

三、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 36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概念 36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要素 36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事实 43

(四)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特征 44

四、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保密法的关系 44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 46

一、人民主权学说 46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涵义 46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 47

二、知情权理论 48

(一)知情权理论的涵义 48

(二)知情权的内容 49

(三)知情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的理由 50

(四)宪法对知情权的保障 55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学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 57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涵义 57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作用 58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背景和立法意义 60

第一节 外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 60

一、瑞典 60

(一)出版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特点 60

(二)《政府组织法》 61

(三)《出版自由法》 61

二、美国 64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亮点 64

(二)宪法第一修正案 65

(三)行政程序法 65

(四)信息自由法 66

(五)阳光中的政府法 67

(六)其他法律 68

三、韩国 68

(一)立法目的、公开原则和适用范围 68

(二)不予公开的信息及对其予以公开的特别规定 69

(三)信息公开的程序 69

(四)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 70

(五)保障措施 70

四、英国 71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特点 71

(二)申请信息公开人的权利 71

(三)公共机关的义务 71

(四)信息公开的例外 72

(五)信息公开的执行体制 72

五、日本 73

(一)立法目的 74

(二)适用范围 74

(三)请求公开的程序和行政机关的公开义务 75

(四)不公开的范围 75

(五)部分公开、裁量公开、不确定存在与否 76

(六)行政复议与诉讼 76

(七)保障措施 76

(八)施行研讨 76

六、澳大利亚 77

(一)围绕《信息自由法》目的的规定 77

(二)政府信息目录的编制 77

(三)有关文件豁免公开的规定 79

(四)信息公开的审查机制的规定 79

七、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评价 80

(一)从制度的历程上看,历史悠久,前慢后快 80

(二)从制度的地域上看,由点到面,全球铺开 81

(三)从制度的外力上看,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在簇拥着它前进 81

(四)从制度的内容上看,由简单到系统,逐步健全 82

(五)从制度的影响上看,效果渐佳,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 82

第二节 国际组织信息公开的回顾 83

一、联合国 83

(一)世界人权宣言 83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84

(三)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 84

(四)联合国观点与表达自由特别报告人2000年的报告 85

二、专业国际机构 85

(一)WTO的透明度原则 85

(二)世界银行信息公开政策 88

三、区域组织 90

(一)美洲国家组织 90

(二)欧洲国家联盟 92

第三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 94

一、倡导试点阶段 94

(一)邓小平的号召 94

(二)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要求 94

(三)河北省藁城市的典型经验 95

(四)地方部分市县的试点 96

二、基层推行阶段 96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要求 96

(二)在村、乡(镇)推行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 97

(三)全国县、市推行政务公开 99

三、全面推行阶段 99

(一)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100

(二)地方和部门积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 102

四、健全完善阶段 104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实施 104

(二)应予重视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 104

(三)期待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制定 105

第四节 我国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意义 106

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106

(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106

(二)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 107

(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信息的服务、指导和规范 107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108

(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108

(二)反腐倡廉需要依法公开政府信息 110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促进了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 110

三、保障公众合法权益 111

(一)公众合法权益 111

(二)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是该条例的立法目的 111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公众合法权益 112

四、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113

(一)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113

(二)推进政府信息共享 113

(三)推动政府信息服务 114

(四)不断加强阳光政府的制度建设 114

五、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5

(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115

(三)保障公众参与国家事务 116

(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16

(五)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116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 118

第一节 立法宗旨 118

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 118

(一)政府信息的属性 118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报告中提出加强政务公开工作 119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20

(四)统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21

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121

(一)政府工作透明的实质 121

(二)政府工作透明的意义 122

(三)政府工作透明的举措 122

三、促进依法行政 124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24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124

(三)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 125

(四)依法行政的贯彻实施 125

四、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127

(一)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 127

(二)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128

(三)政府信息对领导科学决策的服务作用 128

第二节 适用范围 128

一、空间效力范围 128

(一)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规定 128

(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规定 129

(三)关于适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规定 129

二、时间效力范围 130

(一)法律、行政法规的生效时间 130

(二)法律、行政法规的失效时间 135

(三)法律、行政法规的溯及力 136

三、对象效力范围 136

(一)外国信息公开法律对象适用的类型 137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对象适用范围 137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 142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 142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142

(一)行政主体 142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45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147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 147

(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关于主体范围的规定 148

(三)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主体具有无限性 154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信息主体的规定 155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机关及其职责 155

(二)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及其职责 157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及其职责 158

(四)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及其职责 159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 16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 164

(一)公正原则 165

(二)公平原则 167

(三)便民原则 168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原则 170

(一)准确公开原则 170

(二)注重实效原则 171

(三)及时公开原则 172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协调原则 174

(一)一致原则 174

(二)平衡原则 175

(三)免费原则 176

(四)审查原则 177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安全原则 179

(一)国家安全原则 179

(二)公共安全原则 180

(三)经济安全原则 182

(四)社会稳定原则 183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185

第一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 185

一、主动公开的涵义及特点 185

(一)主动公开的涵义 185

(二)主动公开的特点 186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阻碍因素 187

(一)政府信息的来源及其管理经费 187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阻碍分析 188

三、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基本要求 190

四、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 191

(一)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统计方面的政府信息 191

(二)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政府信息 192

(三)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的政府信息 194

(四)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的政府信息 196

五、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补充规定 197

六、乡(镇)人民政府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 199

(一)主要考虑因素 199

(二)应当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 200

第二节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 204

一、依申请公开的涵义和指导思想 204

(一)依申请公开的涵义 204

(二)依申请公开的指导思想 205

二、依申请公开的意义和原则 205

(一)设定依申请公开制度的意义 205

(二)依申请公开的原则 206

三、依申请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207

(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 207

(二)答复申请的期限 208

(三)征求第三方意见 208

(四)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 208

(五)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 208

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关系 209

(一)两者的主要区别 209

(二)两者的联系 210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制度 210

一、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 210

(一)概述 210

(二)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 211

(三)国外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的规定 212

(四)我国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的规定 213

二、行政机关不能确定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时的处理程序 216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 217

(一)基本要求 217

(二)管理机构 217

(三)审核、审查程序 219

(四)发文单和表式的配套 219

四、政府信息的保密管理 220

(一)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 220

(二)对涉密人员的管理 221

(三)政府信息的保密工作方法 222

第六章 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程序 224

第一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基本程序概述 224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涵义 224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特征 225

(一)公开主体的特定性 225

(二)公开行为的主动性 225

(三)公开内容的法定性 226

(四)公开对象的不特定性 227

(五)公开方式的多样性 227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原则 228

(一)公开原则 228

(二)公正原则 228

(三)便民原则 229

(四)时效原则 229

四、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功能 230

(一)保证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 230

(二)制约行政机关,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31

(三)提高行政效率 231

(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2

第二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和场所 233

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 233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制作 233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发布 233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 234

(一)政府公报 234

(二)政府网站 235

(三)新闻发布会 237

(四)报刊、广播、电视等 239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场所 240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 240

(二)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 243

(三)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243

第三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权限和时限 244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权限 244

(一)“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一般原则 245

(二)法律、法规对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特殊原则 246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时限 248

(一)设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时限的必要性 248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时限的一般规定 249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时限的特别规定 250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 250

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250

(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概述 250

(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的参考文本 252

(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参考格式 252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252

(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概述 252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参考文本 253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 253

第七章 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程序 254

第一节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程序概述 254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涵义和性质 254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涵义 254

(二)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性质 254

二、依申请公开的基本程序 255

(一)提出申请 256

(二)受理申请 256

(三)审查申请 256

(四)作出答复 256

三、依申请公开程序的特征 257

(一)程序的启动具有被动性 257

(二)程序指向的范围具有针对性 257

(三)程序作用的对象具有特定性 258

(四)程序实施的方法具有个体性 258

(五)程序违法的救济途径具有双重性 258

四、依申请公开程序的价值和功能 259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设立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59

(二)依申请公开程序的设立是降低行政成本,保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现知情权的需要 259

五、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程序与依申请公开程序的区别 260

(一)公开信息的步骤不同 260

(二)公开信息的方式不同 260

(三)公开信息的时限不同 260

(四)公开信息的场所不同 261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要件 262

一、公开申请的形式要件 262

(一)书面形式 262

(二)口头形式 263

二、公开申请的实质要件 264

(一)申请人主体合法,自然情况准确、具体 264

(二)申请书必须合理说明政府信息的内容 264

(三)申请书应当列明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265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和答复 265

一、公开申请的受理 265

(一)受理申请的机关 265

(二)对申请的审查 265

二、公开申请的一般答复方式 266

(一)对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 266

(二)对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 266

(三)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答复方式 267

(四)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明确的答复方式 268

三、公开申请的特殊答复方式 268

(一)对部分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 268

(二)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时的答复方式 269

四、公开申请的答复时限 272

(一)答复时限概述 272

(二)普通时限 272

(三)特殊时限 273

(四)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时间另计 273

五、申请提供或者更正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 274

(一)申请人申请提供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 274

(二)申请人申请更正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 274

六、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形式和要求 275

(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形式 275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求 276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费用和帮助 276

一、国外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规定 276

(一)仅收取复制、提供载体和邮寄等有形耗费 277

(二)收取包括审查申请、检索所需的人力、时间成本在内的所有费用 277

(三)收取手续费 278

二、我国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规定 278

(一)收费对象 278

(二)收费项目 279

(三)收费主体 279

(四)收费标准 279

二、公开申请的收费减免 279

(一)减免费用的对象 280

(二)减免费用的依据 280

(三)减免费用的要件 280

(四)减免费用的审核程序 280

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帮助 280

(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280

(二)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对象 281

(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方式 282

第八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 284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制度 284

一、监督主体 284

(一)上级行政机关 285

(二)政府和政府部门法制机构 286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 286

(四)监察机关 287

(五)保密机关 287

二、监督对象 288

(一)下级行政机关 288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288

(三)公共企事业单位 289

三、监督内容 289

(一)实体性内容 290

(二)程序性内容 292

四、监督方式 295

(一)工作考核制度 296

(二)社会评议制度 296

(三)监督检查制度 297

(四)责任追究制度 297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报告制度 298

一、报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298

二、报告制度的内容 300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300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301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301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301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302

(六)其他需要公布的情况 302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报制度 303

一、举报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303

二、举报人、接受举报人和被举报人 303

三、举报案件的处理 304

第九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 307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救济制度 307

一、行政救济制度概述 307

(一)行政救济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307

(二)行政救济制度设定的重要意义 308

二、行政复议制度概述 309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征 309

(二)行政复议范围 311

(三)行政复议申请与受理 313

(四)行政复议决定 315

三、行政诉讼制度概述 318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318

(二)行政诉讼参加人 319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 322

(四)行政诉讼的应诉 322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 323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制度 325

一、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325

二、行政法律责任 325

(一)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 325

(二)行政法律责任的特征 325

三、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法律责任 326

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公开中的法律责任 326

附件 328

附件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指南(参考文本) 328

附件2: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参考文本) 331

附件3: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参考文本) 335

附件4: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参考文本) 337

附件5:依申请公开的流程图 342

附件6: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参考格式) 343

参考文献 344

附录 350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 350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1988年9月5日) 360

附录3: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1990年5月25日) 366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