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4
第一部分 大事记年 4
第二部分 专题记述 25
一、杰瓦僧格进京朝贡 25
二、红军长征过壤塘 25
三、中共茂县地委访问团访问壤塘 27
四、平息壤塘叛乱 27
五、民主改革 28
六、修筑可壤公路 29
七、修筑阿壤公路 30
八、“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31
九、“基本路线教育运动” 33
十、平反冤假错案 33
十一、治河工程 35
十二、草场纠纷 36
十三、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 38
卷一 建置 39
第一章 置前溯源 39
第一节 上寨地区 39
第二节 杜柯地区 43
第三节 南木达地区 44
第二章 置县沿革 46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境域 46
第二节 建县 47
第三节 县名 47
第四节 县城 47
第五节 行政区划 48
第三章 乡镇 50
第一节 壤柯镇 50
第二节 岗木达乡 50
第三节 吾伊乡 50
第四节 上杜柯乡 51
第五节 蒲西乡 51
第六节 宗科乡 52
第七节 石里乡 52
第八节 南木达乡 53
第九节 茸木达乡 53
第十节 尕多乡 54
第十一节 中壤塘乡 54
第十二节 上壤塘乡 55
卷二 自然地理 56
第一章 地质 56
第一节 地层 56
第二节 构造 58
第三节 岩浆岩 59
第二章 地貌 60
第一节 特征 60
第二节 类型 60
第三节 山峰 62
第三章 气候 64
第一节 特点 64
第二节 要素 64
第三节 区划与物候 80
第四章 土壤 82
第一节 类型 82
第二节 分布规律 84
第五章 植被 86
第一节 山原区自然植被 86
第二节 丘原区自然植被 87
第三节 人工植被 88
第六章 自然资源 89
第一节 水 89
第二节 野生动植物 92
第三节 矿藏 94
第四节 土地 95
第七章 自然灾害 96
第一节 洪涝 96
第二节 泥石流 96
第三节 雪灾 97
第四节 冰雹 97
第五节 风灾 98
第六节 干旱 98
第七节 霜冻 98
第八节 鼠虫害 99
第九节 地震 99
卷三 人口 101
第一章 人口状况 101
第一节 发展 101
第二节 分布 104
第三节 结构 106
第四节 变动 116
第五节 人口普查 118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19
第一节 机构队伍 119
第二节 宣传 120
第三节 优生优育 121
第四节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122
第五节 奖惩 123
卷四 政党 群团 12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壤塘县委员会 125
第一节 组织沿革 125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131
第三节 组织工作 131
第四节 宣传工作 140
第五节 政法委工作 145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 145
第七节 统战工作 149
第八节 政策研究工作 150
第九节 保密工作 151
第十节 党史工作 152
第十一节 党校工作 152
第二章 群团 154
第一节 妇女联合会 154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59
第三节 总工会 162
第四节 贫下中农协会 168
第五节 科学技术协会 168
第六节 壤塘地区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68
第七节 农业经济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168
第八节 其它群众团体 169
卷五 政权政协 170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170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170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70
第三节 人民代表视察 173
第四节 代表议案和来信来访 174
第五节 选举 175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 176
附:基层人民政府 183
第三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壤塘县委员会 184
第一节 机构 184
第二节 政协历届会议 185
第三节 政协工作 186
卷六 政法军事 190
第一章 人民公安 190
第一节 机构 190
第二节 参加平息叛乱 191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191
第四节 治安管理 192
第五节 户政管理 194
第六节 消防 195
第七节 交通管理 196
第八节 罪犯改造 196
第二章 人民检察 198
第一节 机构 198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99
第三节 法纪检察 200
第四节 控告、申诉检察 200
第五节 经济检察 201
第六节 监所检察 201
第三章 人民审判 203
第一节 机构 203
第二节 刑事审判 203
第三节 民事审判 203
第四节 经济审判 204
第五节 行政审判 204
第六节 案件复查 204
第四章 司法行政 206
第一节 法制宣传教育 206
第二节 法律顾问 206
第三节 公证 208
第四节 调解 209
第五章 军事 210
第一节 机构 210
第二节 驻军 212
第三节 兵役 212
第四节 地方武装 214
第五节 人民防空 216
第六节 战事 217
卷七 民政 218
第一章 救济与扶贫 218
第一节 救济 218
第二节 灾害救济 219
第三节 扶贫 220
第二章 社会福利 221
第一节 五保 221
第二节 康复村 221
第三章 优抚 222
第一节 优待 222
第二节 复退军人安置 223
第四章 社会行政 224
第一节 婚姻登记 224
第二节 收容遣返 225
卷八 劳动人事 226
第一章 劳动就业 226
第一节 招工及待业安置 226
第二节 职业培训 227
第三节 临时工管理 228
第二章 人事 229
第一节 职工队伍 229
第二节 干部管理 235
第三节 离休、退休 237
第三章 工资 239
第一节 调资升级 239
第二节 浮动工资 240
第三节 技术津贴 241
第四节 奖金 241
第五节 工资构成 242
第六节 工资管理 243
第四章 劳动安全、保护、保险 244
第一节 劳动安全 244
第二节 劳动保护 244
第三节 劳动保险 244
第五章 福利 246
第一节 职工福利 246
第二节 干部福利 247
第三节 公费医疗及取暖费 248
卷九 经济综合管理 249
第一章 计划经济 249
第二章 工商物价 251
第一节 工商行政 251
第二节 物价 253
第三章 审计 258
第四章 标准计量 260
第一节 标准计量管理组织 260
第二节 管理办法及措施 260
第五章 统计 263
卷十 畜牧业 265
第一章 草原 265
第一节 面积、类型、分布及利用 265
第二节 牲畜 267
第二章 畜牧业经济体制 270
第一节 私有制经济 270
第二节 半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270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70
第三章 畜牧业生产 273
第四章 畜牧业技术 278
第一节 畜种畜群 278
第二节 兽医 279
第三节 畜牧科技推广 284
第五章 畜牧业基本建设 287
第一节 草场 287
第二节 草种基地和割草基地 287
第三节 基本设施 287
第六章 经济管理 289
第一节 计划 289
第二节 劳动 289
第三节 物资 289
第四节 财务 290
第五节 收益分配 290
卷十一 农业 294
第一章 农业经济体制 294
第一节 私有制经济 2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性质经济 294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 295
第二章 耕地 297
第一节 分布 297
第二节 质地 297
第三节 土壤改良 297
第四节 肥料 298
第三章 生产技术 300
第一节 农技队伍与培训 300
第二节 耕作制 300
第三节 农作物栽培 301
第四节 农药使用器具 303
第五节 综合防治 303
第六节 农机具推广 304
第四章 农业生产 305
第一节 粮食作物 305
第二节 经济作物 306
第三节 多种经营 307
第五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308
第一节 江河治理 308
第二节 农用引水渠道 309
第三节 人畜用水 309
第四节 喷灌 312
第六章 农业经营管理 313
第一节 四大管理及农经队伍 313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314
第三节 收益分配 315
卷十二 林业 319
第一章 资源 319
第一节 天然林树种 319
第二节 森林生长量 319
第二章 植树与保护 320
第一节 植树造林 320
第二节 护林防火 320
第三节 森林病虫害及防治 322
第三章 林政管理 324
卷十三 工业 325
第一章 门类 325
第一节 电力业 325
第二节 农机修造业 335
第三节 粮油加工 344
第四节 二轻工业 344
第五节 森林工业 344
第六节 商办工业 345
第七节 乡村工业 346
附:一九八五年工业普查 348
卷十四 交通邮电 364
第一章 交通 364
第一节 道路 364
第二节 公路 365
第三节 桥梁 368
第四节 运输 369
第五节 交通管理 371
第二章 邮电 374
第一节 邮政 374
第二节 电信 379
第三节 管理 384
卷十五 商业贸易 387
第一章 商业 387
第一节 商业体制 387
第二节 商业状况 388
第三节 商品经营 390
第四节 饮食服务 400
第五节 商业管理 400
第二章 供销 405
第一节 农牧生产资料供应 405
第二节 生活资料供应 406
第三节 农副产品收购 409
第四节 废旧物资 410
第五节 企业状况 411
第三章 粮油 412
第一节 供应及票证 412
第二节 农村粮食征购 413
第三节 粮油议购议销 414
第四节 储运及管理 415
卷十六 财政 税务 417
第一章 财政 417
第一节 机构 417
第二节 收支 417
第三节 财政管理 422
第二章 税务 433
第一节 税制 433
第二节 税种 433
第三节 税收 434
第四节 税收管理 439
卷十七 金融 441
第一章 货币 441
第一节 货币流通 441
第二节 现金管理 443
第三节 结算管理 444
第二章 信贷 445
第一节 民间信贷 445
第二节 寺院、土司信贷 445
第三节 农牧业贷款 445
第四节 工商企业贷款 446
第五节 政治性贷款 450
第六节 基建贷款 450
第三章 储蓄存款 451
第一节 利率 451
第二节 存款 451
第四章 保险 453
第五章 管理机构 454
第一节 中国农业银行壤塘县支行 454
第二节 中国建设银行壤塘县支行 454
第三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 455
卷十八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457
第一章 机构及管理 457
第一节 机构 457
第二节 管理 457
第三节 建筑队伍 458
第二章 城镇建设 460
第一节 房屋 460
第二节 街道 460
第三节 防洪堤 460
第四节 环卫设施 461
第五节 供水、排水 461
第三章 乡村建设 462
第一节 公房 462
第二节 民宅 462
第三节 寺庙 462
第四节 佛塔 463
卷十九 科学技术 464
第一章 科技队伍及职称 464
第一节 队伍 464
第二节 科技人员普查 466
第三节 落实科技人员政策 467
第四节 职称评定 467
第二章 科技活动 468
第一节 科普宣传 468
第二节 情报交流 468
第三节 引进推广农牧技术 469
第四节 人工培植牛体天然牛黄 470
第五节 大骨节病调查 470
第六节 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471
第七节 地震观测预报 471
第八节 气象观测预报 471
第九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472
第十节 科技成果 472
第三章 科技管理 475
第一节 计划 475
第二节 项目 475
第三节 经费 475
卷二十 教育 476
第一章 寺院教育 476
第一节 教材、教法、学位 476
第二节 规章制度 477
第二章 学校 478
第一节 幼儿教育 478
第二节 小学教育 486
第三节 中学教育 492
第三章 管理 501
第一节 行政及党组织 501
第二节 思想教育 502
第三节 教学方法 503
第四节 电化教育 503
第五节 勤工俭学 503
第四章 成人教育 505
第一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505
第二节 农牧民教育 505
第三节 职工教育 506
第五章 教职工队伍 508
第一节 来源 508
第二节 培训 510
第三节 待遇 511
第六章 经费、设备 515
第一节 经费 515
第二节 设备 515
卷二十一 文化体育 517
第一章 文化 517
第一节 民间文艺 517
第二节 文艺活动 533
第三节 文物 533
第二章 广播电视 535
第一节 设备、固定资产 535
第二节 宣传 535
第三节 管理 536
第三章 电影 538
第一节 放映网点 538
第二节 宣传 538
第三节 技术与设备 539
第四节 影片发行 542
第五节 管理 545
第四章 档案 547
第一节 馆藏、接收及整理 547
第二节 利用 549
第三节 管理 549
第五章 图书 551
第一节 发行 551
第二节 管理 558
第六章 体育 559
第一节 传统体育 559
第二节 学校体育 563
第三节 职工体育 570
第四节 农村体育 571
第五节 业余体校 572
卷二十二 卫生 574
第一章 卫生机构及卫生人员 574
第一节 县级 574
第二节 区乡级 576
第三节 村级 584
第四节 卫生人员培训 585
第二章 卫生防疫 590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590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590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593
第四节 慢性病防治 595
第五节 藏医 596
第六节 卫生监测 596
第三章 妇幼保健 598
第一节 保健网 598
第二节 妇女 598
第三节 儿童 599
第四节 预防接种 600
第四章 药品 602
第一节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602
第二节 药政管理 603
卷二十三 社会风土 605
第一章 习俗 605
第一节 住房与碉楼 605
第二节 服饰 606
第三节 饮食 606
第四节 器具、燃料 608
第五节 家庭 608
第六节 婚姻 609
第七节 称谓 611
第八节 姓氏 611
第九节 礼仪 612
第十节 丧葬 614
第十一节 禁忌 615
第二章 宗教 617
第一节 觉囊教派 617
第二节 宁玛教派 635
第三节 噶举教派 644
第四节 宗教文化艺术 646
卷二十四 人物 652
第一章 传记传略(以卒年为序) 652
杰瓦僧格(1508-1580) 652
单巴达尔基(1874、8-1958) 654
纳坚赞(1909-1958、12、6) 655
罗育清(1933-1959、3、29) 655
江根·苍旺洛尔乌(1888-1959、6) 656
苍旺洛(1910-1959) 657
杨尔甲(1910-1958、9、7) 658
日古(1929-1971、1) 659
港南(1904-1978) 660
王能济(1935、5、20-1976、10、15) 660
张治荣(1934-1978) 661
邓珠公布(1909-1980) 661
雍朝相(1935、12-1981、4) 662
庄周本(1921、7、7-1981、12、9) 662
李春芳(1915-1982、11) 664
小三郎(1916-1983、4、12) 665
聂尔郎(1908-1984、2) 666
王道花(1913、3-1984) 667
扎波(1914-1988) 668
张甫生(1936、7-1989、4、10) 668
范敦德(1941-1989、7) 668
第二章 名表 670
四川省壤塘县革命烈士英名表 670
附录 671
一、《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绰斯甲、色达部分)辑录 671
二、格勒得沙共和国 678
三、中共四川省委(60)644号文件 679
四、杜柯区划归壤塘县、色尔坝区划归色达县部分文件摘录 680
五、阿坝州人民政府阿府发(1988)39号文件 684
六、壤塘县人民政府壤府发(1990)40号文件 685
七、色达县志办给壤塘县志办信函 687
八、壤塘县人民政府壤府通告 688
九、修志始末 693
十、壤塘县部门志(简章)一览表 696
十一、《壤塘县志》主要人名、地名藏汉文对照表 700
编后记 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