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一节 行政 1
一、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 1
二、行政权与公权力 6
三、行政与行政国家 7
四、行政与法治国家 13
第二节 行政法 14
一、中外行政法的一般定义 14
二、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 18
三、行政法是控制与规范行政权的法 24
四、行政法是难于制定统一法典的法 27
五、“新行政法”的形成和发展 28
第三节 行政法学 35
一、行政法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35
二、行政法学是研究行政法现象的法学学科 37
三、行政法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法学学科 39
四、学习和研究行政法学的意义 41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源 46
第一节 行政法法源概述 46
一、行政法法源的含义 46
二、国外行政法法源简介 47
第二节 行政法的制定法法源 51
一、宪法与法律 51
二、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3
三、行政立法 55
四、条约与协定 57
第三节 行政法的非制定法法源 58
一、法律解释 58
二、判例 62
三、习惯和惯例 63
四、行政法理 63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65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65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65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性质和功能 65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确定 66
第二节 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67
一、依法行政原则 67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70
三、越权无效原则 71
四、信赖保护原则 73
五、比例原则 74
第三节 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 75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75
二、行政公开原则 77
三、行政公正原则 79
四、行政公平原则 81
第二编 行政法主体 83
第四章 行政法主体概述 83
第一节 行政法主体的概念 83
一、行政法主体的含义 83
二、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 84
三、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85
第二节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法 87
一、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 87
二、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 88
三、行政组织法的体系 90
第五章 行政机关 91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 91
一、行政机关的含义 91
二、行政机关的性质和特征 91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职责与职权 94
一、行政机关的一般职责 95
二、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97
第三节 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对行政机关的要求 99
一、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的关系 100
二、服务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103
三、服务与规制的关系 105
四、服务与法治的关系 107
第四节 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108
一、中央行政机关 108
二、一般地方行政机关 110
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111
四、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 111
第六章 其他行政主体 113
第一节 其他行政主体概述 113
一、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 113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种类 113
第二节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14
一、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含义 114
二、被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115
三、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 118
第三节 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 119
一、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含义 119
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 119
三、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的范围 120
第四节 行政委托情形下的行政主体 121
一、行政委托概述 121
二、受委托组织的含义 121
三、受委托组织的条件和范围 122
四、受委托组织的法律地位 123
第七章 公务员 125
第一节公务员概述 125
一、公务员的概念 125
二、公务员的分类 126
三、公务员的法律地位 127
第二节 公职关系 129
一、公职关系的概念 129
二、公职关系的发生 130
三、公职关系的内容 131
四、公职关系的消灭 135
第八章 行政相对人 137
第一节 行政相对人概述 137
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137
二、行政相对人的分类 138
第二节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义务 141
一、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141
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142
三、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43
第九章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145
第一节 行政法制监督概述 145
一、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 145
二、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和联系 146
第二节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种类及监督内容 147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47
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48
三、专门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148
四、国家机关系统外部的个人、组织的监督 149
第三编 行政行为 150
第十章 行政行为概述 150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150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150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153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模式 157
一、行政行为模式的概念 157
二、行政行为的模式化 158
三、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 159
第十一章 行政立法 162
第一节行政立法概述 162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162
二、行政立法的分类 163
三、关于行政立法不作为 164
第二节 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 165
一、行政立法的原则 165
二、行政立法的程序 167
第三节 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169
一、行政立法的合法性要件 169
二、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 170
第十二章 行政规范性文件 176
第一节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和分类 176
一、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含义 176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分类 177
第二节 行政创制性文件 179
一、依职权行政创制性文件 179
二、依授权行政创制性文件 181
第三节 行政解释性、指导性文件 183
一、行政解释性文件 183
二、行政指导性文件 187
第四节 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188
一、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标准 188
二、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 189
第十三章 具体行政行为 191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91
一、行政权能的存在 191
二、行政权的实际运用 192
三、法律效果的存在 194
四、表示行为的存在 196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97
一、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197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和应申请行政行为 197
三、附款行政行为和无附款行政行为 198
四、授益行政行为和负担行政行为 198
五、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198
六、行政作为和行政不作为 199
七、独立行政行为和需补充行政行为 199
八、外部行政行为和内部行政行为 199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和瑕疵 200
一、具体行政行为的错误 200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瑕疵 202
第四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205
一、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内容 205
二、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时间 208
第五节 对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规制 212
一、具体行政行为中行政裁量事项的范围 213
二、行政裁量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214
三、法律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 215
四、法律规范和控制行政裁量具体行政行为的途径 217
第十四章 行政处理(一)——依申请行政行为 220
第一节 行政处理与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 220
一、行政处理概述 220
二、依申请行政行为概述 221
第二节 行政许可 224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 224
二、行政许可的种类 227
三、行政许可的作用 231
四、《行政许可法》所确立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233
第三节 行政给付 239
一、行政给付的概念 239
二、行政给付的种类 241
三、行政给付的作用 243
四、行政给付的原则 244
第四节 行政奖励 245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 245
二、行政奖励的种类与形式 246
三、行政奖励的作用 247
四、行政奖励的原则 247
第五节 行政确认 249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 249
二、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与基本分类 250
三、行政确认的作用 253
四、行政确认的原则 254
第六节 行政裁决 254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 254
二、行政裁决的种类 255
三、行政裁决的作用 256
四、行政裁决的原则 257
第十五章 行政处理(二)——依职权行政行为 258
第一节 依职权行政行为概述 258
一、依职权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258
二、依职权行政行为的种类 259
第二节 行政规划 260
一、行政规划的概念 260
二、行政规划的种类 262
三、行政规划的作用 263
第三节 行政命令 265
一、行政命令的概念 265
二、行政命令的种类 266
三、行政命令的作用 267
第四节 行政征收 268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 268
二、行政征收的种类 270
三、行政征收的作用 271
第五节 行政处罚 271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271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 272
三、行政处罚的作用 276
四、行政处罚的原则 276
五、行政处罚的程序 278
第六节 行政强制 287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 287
二、行政强制的种类 288
三、行政强制的作用 296
四、行政强制的原则 297
五、行政强制的实施程序 299
第十六章 行政机关实施的其他行为 308
第一节 行政指导行为 308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 308
二、行政指导的原则 310
三、行政指导的主要方法 312
四、行政指导的实施 314
五、行政指导的程序 315
六、行政指导的救济 317
第二节 行政合同行为 318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 318
二、行政合同的原则 321
三、行政合同的缔结 324
四、行政合同缔结、变更和解除的程序 325
五、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 327
第三节 行政事实行为 329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329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构成要件 331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331
四、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 332
第十七章 行政程序 333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333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 333
二、行政程序分类 334
三、行政程序的价值 336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338
一、公开原则 338
二、公正、公平原则 339
三、参与原财 340
四、效率原则 340
第三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341
一、行政回避制度 341
二、行政听证制度 345
三、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348
四、说明理由制度 352
五、行政程序的其他基本制度 358
第四编 行政复议 361
第十八章 行政救济概述 361
第一节 行政救济的概念 361
第二节 行政救济的种类 364
一、申诉和控告 364
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367
三、行政赔偿 368
第十九章 行政复议概述 370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 370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 370
二、行政复议的性质 371
三、行政复议的特征 372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373
一、合法原则 373
二、公正原则 373
三、公开原则 374
四、及时原则 374
五、便民原则 374
第三节 行政复议基本制度 374
一、一级复议制度 374
二、书面复议制度 375
第二十章 行政复议范围 377
第一节 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的范围 377
第二节 可一并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 382
一、行政规定纳入行政复议的必要性 382
二、可纳入行政复议的行政规定的范围 383
三、申请复议行政规定的法定条件 384
第三节 排除行政复议的事项 384
一、行政法规和规章 384
二、内部行政行为 385
三、居间行为 385
第二十一章 行政复议法律关系主体 386
第一节 行政复议机关、复议机构与管辖 386
一、行政复议机关 386
二、行政复议机构 386
三、行政复议管辖 387
第二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 389
一、申请人 389
二、被申请人 390
三、第三人 391
第二十二章 行政复议的程序 393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393
一、复议申请 393
二、复议申请的受理 395
三、行政复议受理的法律后果 395
第二节 行政复议审理 396
一、审理方式与期限 396
二、审理依据 397
三、举证责任 397
四、行政复议和解与调解 397
五、行政复议的中止与终止 398
第三节 行政复议的决定 399
一、维持决定 399
二、履行决定 399
三、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 399
四、驳回复议申请决定 400
五、行政赔偿决定 400
六、对行政规定的处理决定 401
第五编 行政诉讼 402
第二十三章 行政诉讼概述 402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 402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 402
二、行政诉讼的性质 403
三、行政诉讼的功能 404
四、行政诉讼法 405
五、我国行政诉讼法 406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407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 407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408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409
第三节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409
一、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 409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 410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作用 412
第四节 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412
一、扩大行政诉讼的原告范围 412
二、进一步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413
三、行政诉讼的审查标准 414
四、拓展行政诉讼类型 414
五、改革审理程序 415
第二十四章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416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416
一、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受案范围的法律意义 416
二、制约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因素 416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 417
第二节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框架 418
一、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依据 418
二、《行政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有关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419
三、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 420
第三节 可诉性行政行为和不作为的特征 422
一、可诉性行政行为的特征 422
二、可诉性不作为的特征 425
第四节 几类不可诉行为 425
一、国家行为 426
二、抽象行政行为 427
三、内部人事管理行为 428
四、终局行政决定行为 429
五、刑事司法行为 430
六、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431
七、行政指导行为 432
八、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433
九、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434
第五节 几类特殊行为的可诉性鉴别 434
一、行政不作为 434
二、行政裁决行为 435
三、行政合同行为 436
四、准行政决定 436
第二十五章 行政诉讼的管辖 439
第一节 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439
一、管辖的概念 439
二、管辖的种类 439
三、确定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 439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440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440
二、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规则 440
三、级别管辖制度的完善 441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 442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442
二、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规则 442
三、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规则 443
四、地域管辖制度的完善 444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管辖 446
一、移送管辖 446
二、指定管辖 446
三、管辖权的转移 447
第五节 管辖异议 447
一、管辖异议的含义及意义 447
二、管辖异议的条件 448
三、对管辖异议的处理 449
第二十六章 行政诉讼的参加人 450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450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450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450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 451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含义及其资格条件 451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451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 452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 454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含义及其条件 454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一般情形 455
三、对实践中行政诉讼被告认定几种情形的探讨 455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457
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457
二、行政诉讼共同诉讼的种类 457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458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458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459
第六节 行政诉讼代理人 459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459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459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 461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461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461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461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463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 463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464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 465
四、举证时限 466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467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 467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 470
三、作证规则 471
四、质证规则 472
五、认证规则 473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477
一、证明标准概述 477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设定 478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 479
一、证据保全的条件 479
二、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 480
三、证据保全的方法 480
四、诉前证据保全 481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程序 482
第一节 诉与诉权 482
一、诉的概念 482
二、诉的种类 482
三、诉的合并和分离 484
四、诉权 484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 486
一、起诉 486
二、法院对起诉的审查 488
三、人民法院的受理 492
四、起诉与受理的法律意义 492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493
一、审理前的准备 493
二、开庭审理 494
三、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判决、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496
第四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498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 498
二、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498
三、二审的审理 499
第五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500
一、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500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500
三、再审程序 501
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诉讼中止、诉讼终结与期间、送达 501
一、诉讼中止 501
二、诉讼终结 502
三、期间与期日 502
四、送达 503
第二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504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 504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与特点 504
二、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 505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 506
第二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规范 507
一、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 507
二、行政审判中参照规章 508
三、行政诉讼适用的其他规范 509
第三节 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 511
一、行政法律规范冲突的原因及类型 511
二、法院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 513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516
第一节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516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 516
二、行政判决的种类 516
三、行政判决的效力 518
第二节 行政判决的适用条件 520
一、一审判决的适用条件 520
二、二审判决的适用条件 528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 529
一、行政诉讼裁定的界定 529
二、各类裁定的适用条件 530
三、行政裁定的效力 533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决定 533
一、行政诉讼决定的概念 533
二、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534
三、行政诉讼决定的形式 534
四、行政诉讼决定的效力 535
第三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 536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536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 536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537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 537
一、平等原则 537
二、对等原则 538
三、适用国际条约原则 538
四、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539
五、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539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539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 540
一、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概念 540
二、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原则 540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期日和送达 541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和期日 541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 542
第三十二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544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544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544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 545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 545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种类 546
五、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 548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与裁判 548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548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 549
第六编 行政赔偿 551
第三十三章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551
第一节 概述 551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551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552
第二节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555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 558
第四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562
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的不同学说 562
二、我国建立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 564
第五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565
第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569
一、侵权行为主体 569
二、执行职务的行为 570
三、损害事实 571
四、因果关系 571
第三十四章 行政赔偿范围 574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概述 574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 574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制约因素 575
三、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和设定标准 576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 576
一、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576
二、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范围 578
三、国家不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情形 580
四、几类行为的可赔偿性辨析 582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 586
一、物质损害 586
二、精神损害 587
第三十五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589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 589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 589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范围 590
三、几种特殊情况 591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592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 592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原则 593
三、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594
第三节 行政赔偿费用 597
第三十六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599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 599
一、行政赔偿方式概述 599
二、支付赔偿金 600
三、返还财产 600
四、恢复原状 600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 601
一、行政赔偿标准概述 601
二、人身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 603
三、财产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 606
第三十七章 行政赔偿程序 608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608
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要件 608
二、行政赔偿的请求方式 609
三、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 610
四、一并(附带)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611
五、申请人可以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611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611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 611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 612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 613
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提起 613
二、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 614
三、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 615
四、行政赔偿诉讼的当事人 616
五、行政赔偿诉讼的审理与判决 617
六、执行与期间 617
第四节 行政追偿程序 618
一、行政追偿概述 618
二、行政追偿的性质和形式 619
三、行政追偿条件 619
四、行政追偿的范围和标准 620
五、行政追偿人与被追偿人 620
第三十八章 行政补偿 622
第一节 概述 622
一、行政补偿的含义与特征 622
二、行政补偿的种类 624
第二节 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 626
第三节 行政补偿的范围与方式 628
一、行政补偿的范围 628
二、行政补偿的方式 630
第四节 行政补偿的标准与程序 631
一、行政补偿的标准 631
二、行政补偿的程序 632
附录 参考文献 635
一、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2010)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1989—2010)登载的案例 635
二、国内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科书、专著和案例评析的选读书目 640
三、国外行政法著作和我国学者编著的关于外国行政法著作的选读书目 648
索引 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