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章法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墨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5976993
  • 页数:174 页
图书介绍:行草章法学是研究行草章法布局的学科。行草章法是兼具行书温文尔雅和草书潇洒奔放的书法艺术综合体。本书从行草章法的相关定义、理念、特质到价值及内容范围方法等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整理,使行草章法学的创作与实践有所遵循。

概述 1

第一章 理念篇 5

第二章 字法篇 8

第一节 变形法 8

第二节 夸张法 10

一 纵向夸张法 10

二 横向夸张法 11

三 斜向夸张法 11

第三节 呼应法 12

一 字内呼应法 13

二 纵向呼应法 13

三 横向呼应法 14

第四节 动感法 15

一 飞白变化法 15

二 牵丝变化法 15

三 萦带变化法 15

第五节 对立统一法 16

一 笔划的对立与统一 17

二 字的对立与统一 17

第六节 错位法 19

一 左低右高错位法 19

二 左高右低错位法 19

三 中间高左右低错位法 20

第七节 移位法 20

一 左右变上下的移位法 20

二 上下变左右的移位法 20

第三章 行法篇 21

第一节 天头地脚变化法 21

一 天头平地脚齐变化法 21

二 天头平地角不齐变化法 22

三 天头平隔行地脚齐变化法 23

第二节 行与列变化法 23

一 纵有行横无列变化法 24

二 纵有行横有列变化法 24

三 横有列纵无行变化法 25

第三节 行间变化法 25

一 承上启下法 25

二 左右挥洒法 26

三 疏密相间法 27

四 断连交替法 28

第四节 行距变化法 29

一 宽行法 30

二 中行法 30

三 窄行法 31

四 密行法 31

五 宽窄宽行法 31

第四章 款识篇 32

第一节 款识的起源与演变 33

第二节 款识的种类与应用 34

一 上款与应用 34

二 下款与应用 35

三 双款与应用 36

四 内款与应用 37

五 长款与应用 37

六 短款与应用 38

七 以章代款法 38

第三节 款识人名的称谓 39

第四节 干支纪年法 40

第五章 印章篇 41

第一节 印章的起源与演变 41

第二节 印章应用的原则 42

一 大小适宜的原则 42

二 数量宜少的原则 43

三 位置恰当的原则 43

四 轻重权衡的原则 43

五 风格一致的原则 43

第三节 印章的种类及应用 43

一 名章及应用 44

二 闲章及应用 46

三 鉴藏印及应用 49

四 观赏印及应用 50

五 图案印及应用 51

第六章 边法篇 51

第一节 边的种类 51

一 宽边法 51

二 中边法 52

三 窄边法 52

四 无边法 52

五 切边法 53

六 异色边 53

第二节 留边的方法 54

一 叠格法 54

二 划线法 54

三 粘贴法 55

四 印刷法 55

五 压痕法 56

第七章 笔法篇 56

第一节 提按法 57

第二节 节奏法 58

第三节 露锋入笔法 58

第四节 露锋收笔法 59

第五节 回锋入笔法 59

一 左上回锋入笔法 60

二 右上回锋入笔法 60

第六节 回锋收笔法 60

一 左上回锋收笔法 60

二 左下回锋收笔法 60

三 右上回锋收笔法 60

第七节 实顿虚提法 61

第八节 方圆变化法 61

第九节 破笔顺法 62

第十节 补笔法 63

第八章 墨法篇 64

第一节 先水后墨法 65

第二节 水墨匀调法 65

第九章 实践篇 65

第一节 首笔定位法 66

第二节 首字领篇法 67

一 首字居中法 68

二 首字偏右法 68

三 首字偏左法 69

第三节 首行定调法 69

一 一言行法 70

二 二言行法 70

三 三言行法 71

四 四言行法 71

第四节 计白当黑法 72

第五节 扁长变化法 73

第六节 大小变化法 74

第七节 轻重变化法 74

第八节 虚实变化法 75

第九节 收放变化法 76

第十节 拙巧变化法 77

第十一节 美丑变化法 78

第十二节 奇正变化法 79

第十三节 俯仰歪斜变化法 81

第十四节 雅俗变化法 82

第十五节 避让变化法 83

第十六节 趣味变化法 84

第十七节 半字变化法 86

第十八节 点划变化法 88

一 横的变化 88

二 竖的变化 90

三 撇的变化 92

四 捺的变化 94

五 点的变化 95

六 折的变化 97

七 钩的变化 99

八 提的变化 101

第十九节 书法风格选择建立法 102

附录: 104

一、古人作品部分 104

二、杨墨纯作品部分 152

后记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