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的理论与学术史 1
第一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1
一 “道教社会伦理”概念的界定 2
二 作为伦理性宗教的道教研究 4
三 道教社会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 9
四 道教社会伦理研究的方法及内容框架 14
第二节 国内外学界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19
一 国内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概述 19
二 国外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概述 32
第一章 从仙道到人道——道教的伦理化趋势 41
第一节 道教神仙思想的伦理化过程 42
一 从服食成仙到内丹修炼 43
二 从肉体成仙到精神成仙 48
三 当代神仙思想的崭新诠释:生活道教 55
第二节 从仙道到人道的转变过程 58
一 道教“仙道”与“人道”的辩证关系说 58
二 在“人道”中成就“仙道”:道教神仙思想的社会关怀 60
第二章 “爱民则国安”——道教的政治伦理思想 67
第一节 “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道教修身与治国合一思想 69
一 “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道教治身理国关系说 69
二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道教“身国同构”的治世理论 75
三 “人主者,民之师也”——道教身国同治理论对统治者的要求 80
第二节 “万民归往而不伤害,国家安宁而致太平”——早期道教“致太平”社会伦理思想 84
一 早期道家、道教“致太平”的社会理想 85
二 道教“致太平”社会理想在道教史上的影响 88
第三节 “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道教“天人感应”的政治伦理 90
一 从“天人感应”到“三合相通” 90
二 从“天人感应”到“三才相盗” 92
第四节 “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道教“君无为臣有为”的政治伦理 94
一 “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 96
二 “不言而民信,不教而民自化”——道教“无为而治”的教化观 101
第五节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教“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 105
一 “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道教的治国思想 106
二 “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道教的民本思想 110
第三章 “天道助弱”——道教社群伦理思想 114
第一节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道教的人人平等思想 116
一 从“道性平等”到“人性平等” 116
二 从“人性平等”到“经济平等” 118
第二节 “天下之事相承负”——道教“承负”说与代际公平 122
一 道教“承负”说的独特教化功能 123
二 道教“承负”说的现代思想价值 126
第三节 “天道均平,有余必损”——道教关注普通民众的社群伦理 128
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平等思想 129
二 “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的理财观 130
第四章 “冲气以为和”——道教的人际伦理思想 134
第一节 “物之生也,既因阴阳和气而得成全”——道教“和”的思想的理论探源 135
一 《道德经》、《太平经》对“和”的思想的阐述 136
二 道门人士对“和”的思想的阐述 138
第二节 “我病则众病,我痛则众痛”——道教“我一你”和谐原则 140
一 近代西方哲学“唯我论”的产生 140
二 道教“我一你”和谐共生论 144
第三节 “明君良臣、父慈子孝”——道教人际和谐的相处之道 145
一 明君良臣,共致太平 147
二 父慈子孝,大道通行 150
三 “忠孝”践行,证道成仙 152
第四节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教人际和谐的实现途径 158
一 “顺善不止,因成大宗师”的修养之道 159
二 “诸恶莫作”——道教对“恶行”的规劝 161
三 道教积善伦理对社会的教化功能 166
第五章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践性 170
第一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现手段 170
一 树立典范,教化世人 171
二 善福恶祸,德福一致 173
三 赏善罚恶,因果报应 175
四 为善不止,长生久视 179
第二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实践成果 180
一 历史上道教践行社会伦理思想的活动 181
二 当代道教界践行社会伦理思想的举措 185
第三节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92
一 道教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理论 193
二 道教太平理想与和谐社会目标 196
三 当代道教界对道教教义的阐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99
结语 道教社会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204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