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气象文选 3
气象教育 3
气象科学学科体系的新观点 3
大气物理从附属于天文、地理到独立发展的教学史——我国大气物理教学概况回眸 16
涂长望的气象事业办学思想 46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1949年前的沿革史 52
“林隙几番期朗月,江干何幸侍高踪”——缅怀恩师涂长望教授 58
盛情难释五十载——我与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64
我和竺可桢先生的因缘 66
大气物理 73
论霞——万丈红光映碧寥 73
主要晕象的形成原理——解释辽宁皮口镇奇异晕象 80
44°“对月晕” 93
是龙门真容,还是龙门蜃景 98
光柱林立 103
青海湖旁的路蜃奇景 109
山区蜃景——泰山三次怪蜃和奂山山市的剖析 114
“海滋”名称由来及形成原理 127
瀑阴沫华——宜良大叠水瀑布华象 133
宝光机理的综合研究——峨眉宝光研究之一 139
宝光伴生大光环的研究——峨眉宝光研究之二 144
宝光中摄身光影的研究——峨眉宝光研究之三 148
青铜峡中“品字三太阳”等映象释疑 157
解开“日月并升”及其伴生光象之谜 164
极光的形成 178
鸣沙共振和沙坡调节理论的研究 185
龙卷风 197
冰雹云移动规律初探 206
人工影响云雾 221
人工影响天气学(天气导变学)发展的讨论 231
人工影响天气(天气导变)研究方向刍议 236
雷雨是怎样形成的 243
闪电是怎样打击到地面上的——云地闪过程 247
一分为二看闪电 251
贴地气层中为什么能维持很大的超绝热直减率 256
南京栖霞三圣殿“玄光”现象原理解析 261
我所经历的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天气导变)发展历程中的几次转折——为纪念人工影响天气50周年而作 265
气象史 270
古代风向器漫谈——在传统文化中超越 270
评唐李淳风“占风情”方法 275
访日气象史交流研究六题 288
南朝国家观象台在今南京大行宫考 303
元代是否在集庆(今南京)建观象台考 317
《日火下降、旸气上升图》的初步研究 325
南宋范成大峨眉宝光记述的物理分析 338
孔夫子天气预估的讨论 353
《数书九章》测雨雪四题的验证和探讨 360
中国古代测“分、至”方法及时代的探源研究——江苏锦屏、云台两山岩刻的新诠释 378
我与气象史志研究发展的关系 417
我国气象史研究的持续发展问题 423
气象辞书及名词考释 429
《辞海》气象分科主编49年经验回忆 429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编纂建言 448
气象学界“Front”中译名的统一小史 483
“伣”字不能表示“风向器”的考据 485
亚热带、副热带词名溯源及意义区别 491
杂论 498
古蜀五图腾王朝考析 498
语言的创始 510
汉字改革分期史(包括甲骨文前的汉字改革) 523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541
第二部分 师友珍勖忆语 569
一生贡献的最好肯定——恩师涂长望夫人王回珠师母全家函勉 569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祝九十寿辰信 570
品学双馨——南京大学前党委书记、大气科学系前主任陆渝蓉教授祝寿诗 572
鲁殿灵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气候中心原首席专家张德二教授祝寿并致忆语 573
既良师,亦诤友——国家气象局前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陈少峰同志祝寿并致忆语 577
恩在云天,志在云天——国家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研究所前所长郭恩铭伉俪忆语祝寿函 578
君子之德风——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章澄昌教授祝寿并致忆语 580
为人师表,立德立言——南京气象学院时期前院长张培昌教授祝寿忆语诗 583
既是教授,又是劳动模范——南京气象学院时期大气物理系总支书记李子华教授忆语 584
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领豪士前——河南气象科学研究所前所长汪永钦教授祝寿忆语并诗 588
是楷模,展彩虹——南京气象学院时期农业气象系刘乃壮教授祝寿忆语并诗 589
博学深思,求真不倦——南京气象学院时期农业气象系李湘阁教授祝寿忆语 591
好人多寿——南京气象学院时期宣传部部长肖大荣祝寿函 594
孜孜不倦学者路,矢志不渝气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贾冰同志撰文 595
第三部分 生平述略及九十感言 601
鹏飞生平述略(自传体) 60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庆祝王鹏飞先生九十华诞概况 604
王鹏飞九十感言 606
第四部分 附录 611
附录一 王鹏飞气象史文选(气象出版社,2001年)目录 611
附录二 王鹏飞教授著译分类目录汇编(1950—2000)&杨永华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