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理论题解 1
第一节 英语词汇研究回顾 2
第二节 英语词汇研究历史分期 4
第三节 认知词汇学的哲学基础 8
第四节 认知词汇学的方法论 11
第五节 认知词汇学的心理学基础 13
第六节 认知词汇学的语言观 16
第二章 词汇理据性研究 24
第一节 认知词汇学理据观 24
第二节 词汇理据性的认知机制 27
一、命题激活机制 28
二、意象图式机制 29
三、隐喻映射机制 30
四、转喻映射机制 31
第三节 词汇理据性的表现 32
一、拟声理据 33
二、拟象理据 35
三、语音理据 38
四、形态理据 40
五、语义理据 49
第三章 词汇组织 56
第一节 词汇对称系列 57
一、汉语中的对称结构 57
二、英语中的对称结构 59
三、词汇绝对对称系列 61
四、词汇相对对称系列 65
第二节 词汇体系 69
一、分支词汇体系 70
二、非分支词汇系列 73
第四章 词义范畴化与非范畴化 79
第一节 范畴化 80
一、基本范畴 80
二、上位范畴 83
三、下位范畴 85
四、词义扩展 87
第二节 非范畴化 94
一、新事物的出现 95
二、词语感情色彩改变 95
三、模糊和精确的转化 96
四、句法功能转变 97
第三节 再范畴化 101
第五章 词汇的多义性 103
第一节 一词多义现象 104
一、词义的认知性 105
二、词义的有理性 108
三、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110
第二节 一词多义的形成机制 111
一、认知隐喻理论 112
二、一词多义的隐喻形成机制 115
第三节 一词多义的途径 119
一、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119
二、一词多义的隐喻延伸途径 124
第六章 语法化 130
第一节 语法化的来源 130
一、语法化理论的兴起 130
二、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131
三、广义和狭义的语法化 132
四、语法化的动因 134
五、语法化的特征 136
第二节 语法化的认知机制 138
一、语法化过程 138
二、语法化的认知模式 140
第三节 语法化的分类 145
一、词类语法化 145
二、构词语法化 151
三、语篇语法化 154
四、语用功能语法化 155
五、命题图式与时体标记 156
第七章 词汇化 158
第一节 词汇化的认知机制 159
一、词汇化的概念整合机制 160
二、词汇化模式 161
第二节 词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66
一、认知需要 166
二、民族文化差异 166
三、语言模式的差异 167
第三节 主要词汇化类型 167
一、音系词汇化 167
二、形态词汇化 168
三、语义词汇化 174
四、句法结构词汇化 176
第八章 词汇的逻辑意义 183
第一节 内部命题逻辑 184
一、合取关系 184
二、析取关系 185
三、否定关系 187
第二节 外部概念逻辑 188
一、蕴含关系 188
二、等值关系 197
三、衍推关系 198
第三节 语篇连贯逻辑 199
一、小句的语义关系 199
二、小句的语义连贯 201
第九章 词汇的意象意义 204
第一节 意象 204
一、选择变量 205
二、视角变量 206
三、凸显变量 207
四、加细程度变量 207
第二节 意象意义 208
一、范畴化与意象意义 209
二、语法功能与意象意义 212
第十章 词义的联想与搭配 218
第一节 词义的观念论和联想论 218
第二节 词义的联想方式 220
一、词汇网络联想 220
二、词义原型联想 231
三、词汇交际义联想 238
第三节 词汇的搭配 245
一、词汇共现 245
二、词汇选择限制 253
第十一章 词的使用与理解 258
第一节 注意种族贬义词汇用法 258
一、传播媒介促进贬义词汇发展 260
二、种族贬义词的内部形式变化 261
三、种族贬义词的外部特征描述 262
四、种族贬义词汇的非范畴化过程 263
第二节 注意性别歧视词汇用法 267
一、两性语言交际中的性别原型 268
二、性别歧视词汇 272
三、性别歧视谚语 276
第三节 注意俚语词汇用法 278
一、现代美国俚语 279
二、美国俚语生成的宏观模式 282
三、美国俚语生成方式 287
第四节 注意地域性词汇用法 290
一、美国英语词汇 291
二、新西兰英语词汇 297
三、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英语词汇 302
第十二章 构式与词汇 305
第一节 构式压制 306
一、构式与词汇互动 306
二、构式与词汇的误配 312
第二节 词汇压制 315
一、名词压制 316
二、动词压制 319
三、副词压制 321
四、形容词压制 325
第十三章 习语 331
第一节 习语的认知机制 332
一、概念隐喻机制 333
二、概念转喻机制 335
三、概念整合机制 336
四、常规知识 337
第二节 习语意义的构建 339
一、影响习语理解的主要因素 340
二、习语的特性 342
第三节 习语的来源 344
一、来源于历史事件 344
二、来源于地理环境、生存空间的影响 345
三、来源于风俗习惯 345
四、来源于宗教文化 346
五、来源于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 346
六、来源于文学作品 347
七、来源于体育运动 347
八、来源于动植物、人名、地名等 347
第四节 习语的分类 348
一、成语 348
二、典故 350
三、谚语 352
四、俚语 354
参考文献 357
后记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