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壹、引言 1
贰、刑罚行为三段论 3
一、法益侵害/行为构成要件相当性/不法行为构成要件 3
二、违法性 4
三、有责性 5
叄、个人阻却刑罚事由/个人免除刑罚事由/个人减轻刑罚事由 6
肆、追诉条件与追诉障碍 8
一、追诉条件 8
二、追诉障碍 8
第二章 故意作为犯 11
第一节 行为论 11
壹、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11
一、原因行为论 11
二、目的行为论 12
三、社会行为论 12
四、小结 13
贰、行为能力 16
第二节 不法行为构成要件 19
壹、意义与功用 19
贰、客观不法行为构成要件之个别要素 20
一、描述性要素 20
二、规范性要素 20
三、不成文要素 21
四、「无故」、「不法」、「非法」、「不依法令」……等之要素 21
五、因果关系 22
1.「条件说」或称「等价说」 23
2.条件说之修正见解 25
3.相当因果关系说 27
4.重要性说 29
5.客观归责说 29
叄、「主观不法行为构成要件」—「故意」及其「特别主观要素」—「意图」 31
一、概说 31
二、「故意」态样 34
(一)一般形态 34
1.直接故意 34
2.间接故意 35
(二)特别形态 36
1.择一故意 36
2.累积故意 37
三、不法行为构成要件之错误 38
(一)概说 38
(二)类型 39
1.就「不法行为」本身而言 40
2.就「行为客体」而言 41
3.就「因果过程」而言 42
第三节 违法性 47
壹、概说 47
贰、阻却违法事由 48
一、法定阻却违法事由 49
(一)正当防卫 49
(二)紧急避难 61
(三)依法令之行为 67
1.父母惩戒权 68
2.现行犯逮捕权 69
3.准现行犯逮捕权 71
(四)依上级公务员命令之职务行为 71
(五)业务上之正当行为 73
二、超法规阻却违法事由 75
(一)同意 75
(二)可推测同意 80
(三)义务冲突 82
(四)教师惩戒权 83
(五)可容许危险 84
第四节 刑事责任 86
壹、概说 86
贰、复合责任概念 88
一、责任能力 88
1.无责任能力人 88
2.限制责任能力人 90
二、责任能力与原因自由行为 90
1.故意原因自由行为 92
2.过失原因自由行为 94
三、欠缺免除责任事由 98
(一)防卫过当与避难过当 98
(二)误想防卫与误想紧急避难 100
四、不法意识可能性:规范错误 103
(一)直接禁止错误 105
(二)间接禁止错误 106
五、特别责任要素 109
六、责任形态——故意责任! 110
第五节 客观处罚条件 112
壹、概念与意义 112
贰、个别规定 112
一、「致婚姻无效之裁判或撤销婚姻之裁判确定」 113
二、「所诽谤之事,能证明其为真实」 113
三、「致人于死或致重伤」 114
四、「公务员或仲裁人条件成就时」 115
五、其他 115
叄、「客观处罚条件」与「个人阻却或免除刑罚事由」 116
肆、「客观处罚条件」与「追诉条件」或「追诉障碍」 116
第三章 过失作为犯 117
壹、意义与形态 117
1.无认识过失 117
2.有认识过失 118
3.「有认识过失」与「间接故意」之界限 118
贰、体系结构 121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 122
1.结果之肇因 122
2.客观必要注意义务之违反 123
3.结果之发生,在客观系可预见且可避免 124
4.「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特殊关联性 124
二、违法性 126
三、有责性 128
第四章 加重结果犯 131
壹、概念与意义 131
贰、规范目的 132
叄、实害犯体系结构与成立要件 132
一、体系结构 133
二、成立要件 134
1.故意基本犯之成立 134
2.加重结果之发生与因果关系 135
3.能预见 136
4.特别问题 138
肆、危险犯之体系结构与成立要件 138
一、体系结构 139
二、成立要件 140
1.具体危险犯 140
2.抽象危险犯 140
第五章 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纯正不作为犯 141
第一节 概说 141
第二节 不纯正不作为犯 143
壹、故意不纯正不作为犯 144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 144
(一)客观要件 144
1.不作为 145
2.结果之发生 146
3.防止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147
4.因果关系 147
5.保证人地位 148
(1)对一定法益具特别保护义务者 150
①家属或最近亲属间 150
②生命与危险共同体 151
③基于事实上承担而为保护与救助者 151
④对于一定支配范围具监督与管制义务者 153
(2)一定危险状态之导致者 153
6.相当条款 155
(二)主观要件 157
二、违法性 157
三、有责性 158
(一)等价义务冲突 159
(二)规范错误 159
贰、过失不纯正不作为犯 160
一、不法行为构成要件 160
二、违法性 163
三、有责性 163
第三节 纯正不作为犯 165
第六章 未遂犯 169
壹、概说 169
贰、成立要件 171
一、主观要件 172
(一)行为决意 172
(二)除外状况 175
1.幻觉犯 175
(1)反面禁止错误 175
(2)反面许可错误 176
(3)反面包摄错误 177
2.迷信犯 177
二、客观要件 178
(一)「著手——实行」 178
1.形式客观说 179
2.实质客观说 179
3.主观说 180
4.主、客观混合说 180
(二)欠缺既遂状态 181
叄、不纯正不作为犯之未遂问题 182
肆、不能犯与中止犯 183
一、不能犯 183
(一)客体不能 184
1.客观说 186
2.主观说 186
3.主、客观混合说 186
(二)手段不能(或称「工具不能」) 188
(三)主体不能 189
(四)「不罚」事由 190
二、中止犯 191
(一)「未了未遂」与「既了未遂」 191
1.未了未遂 191
2.既了未遂 192
(二)「未了未遂」与「己意中止」 193
1.「中止」要素 193
2.「己意」要素 194
3.结果不发生 196
(三)「既了未遂」与「积极防止结果发生」 197
(四)第27条第2项 199
第七章 预备犯与阴谋犯 201
壹、预备犯 201
贰、阴谋犯 203
第八章 正犯与共犯 205
壹、概说 206
贰、界定学说 208
一、形式客观说 208
二、主观说 209
三、实质客观说 209
叄、正犯 211
一、共同正犯 211
二、相互正犯 215
三、共谋共同正犯 216
四、直接正犯 218
五、间接正犯 219
(一)意义与工具适格 219
1.该他人之所为,欠缺构成要件相当性 219
2.该他人之所为,欠缺违法性 220
3.该他人之所为,欠缺有责性 221
4.利用他人之过失行为 223
5.犯罪工具人与犯罪被害人具备同一性之特殊状况 224
6.利用所谓「对人或对物之错误」或「利用他人之犯罪决意」 225
7.利用所谓「组织支配」 225
(二)未遂始点 226
(三)支配错误 228
1.「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具完全责任能力人 228
2.「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一欠缺责任能力人 229
3.「幕后者」误认:「实行者」系善意第三人 229
4.「实行者」逾越,「幕后者」的授意范围 230
5.「实行者」的「客体错置」 230
(四)「不作为」与「间接正犯」 231
肆、共犯 233
一、教唆犯 233
(一)刑法第29条第1项 233
1.客观要件 235
2.主观要件 237
(二)刑法第29条第2项 241
(三)所谓「未遂教唆」 245
二、帮助犯 248
(一)刑法第30条第1项 248
1.客观要件 248
2.主观要件 251
(二)刑法第30条第2项 255
伍、共犯/不作为犯 256
陆、特别犯 258
一、正犯、共犯与纯正特别犯<刑法第31条第1项> 259
(一)本条项前段 259
(二)本条项后段 263
二、正犯、共犯与不纯正特别犯<刑法第31条第2项> 263
柒、必要共犯 267
捌、亲手犯 270
第九章 竞合论 273
壹、概说 273
贰、「一行为」与「数行为」 275
一、「一行为」与「行为单数」 275
(一)不纯正竞合 279
—法规竞合— 279
1.特别关系 280
2.补充关系 283
3.吸收关系 286
4.择一关系? 288
(二)纯正竞合 290
1.想象竞合犯 290
2.删除后的「牵连犯」 297
3.删除后的「连续犯」 302
二、「数行为」与「行为复数」 310
(一)不纯正竞合 310
1.「与罚后行为」 310
2.「与罚前行为」 311
(二)纯正竞合 313
—实质竞合犯— 313
1.同种实质竞合 313
2.异种实质竞合 313
叄、吸收犯? 315
肆、「结合犯」与「集合犯」 319
一、「结合犯」 319
二、「集合犯」 321
1.常业犯 321
2.习惯犯 322
3.营利犯 322
第十章 「罪疑唯轻」与「选择确定」 323
壹、概说 324
贰、「罪疑唯轻」原则 325
一、「逻辑阶梯关系」 325
二、「评价阶梯关系」 327
三、「不在场证明」 329
叄、「不纯正选择确定」 330
一、「行为实施方式同一性」 331
二、「行为实施方式择一性」 331
肆、「不定后行为」与「不定前行为」 332
一、「不定后行为」 332
二、「不定前行为」 333
伍、「纯正选择确定」 333
一、「法律伦理与心理可比较性」 334
二、「不法核心同一性」 335
陆、结语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