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一、哲学与伦理学 1
二、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基本形势 3
三、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特点 5
四、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伦理学说 8
第二章 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 10
一、中国伦理学说所讨论的理论问题 10
二、关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14
三、历史上不同学派的更替 16
四、中国古代伦理学说的基本派别 17
第三章 道德的层次序列 22
一、道德的知与行 22
二、道德的纲领与条目 24
三、道德与社会风尚 32
四、道德的社会效应 36
第四章 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 41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论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41
二、道德的阶级性 43
三、道德的普遍性形式与特殊性内容 52
四、道德的继承性——如何评价传统美德 54
第五章 如何分析人性学说 58
一、所谓人性的意义 58
二、对于人性概念的剖析 67
三、人性善恶 77
四、人性学说的评价 88
第六章 仁爱学说评析 90
一、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 91
二、道家对于儒、墨“仁爱”学说的批评 97
三、“博爱”与“民胞物与” 100
第七章 评“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 104
一、“义利”问题的演变 104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 108
三、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 110
四、“理”与“欲”的对立与统一 112
第八章 论所谓纲常 119
一、先秦诸子的“君臣”观与“忠”的观念的演变 119
二、“三纲”批判 125
三、“五伦”与“五常” 128
四、礼、智、信的分析 131
五、其他道德规范 143
第九章 意志自由问题 147
一、古代关于意志的学说 147
二、“力”与“命” 152
三、“义”与“命” 154
四、“志”与“功” 156
第十章 天人关系论评析 159
一、伦理学与本体论 159
二、“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 160
三、“天人之分”与“天人交胜” 171
四、天与人的区别与联系 174
第十一章 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 179
一、修身、养心 179
二、“内外”、“知行” 183
三、“仁人”、“圣人”、“至人” 185
四、如何评价古代修养论 190
第十二章 整理伦理学说史料的方法 192
一、史料的调查 192
二、史料的鉴别 194
三、史料的解释 196
四、史料的贯通 198
附录一:谈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方法 201
附录二:引用书目 215
附录三:张岱年先生著作、论文存目(1983—1989)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