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湖湘人物研究 793
呼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先驱——王船山&彭大成 793
魏源的人才治国论&彭大成 803
清中叶湘籍教育事业家陶澍&刘晓南 813
陶澍与魏源简论&李育民 820
朱其懿与沅水校经堂&周秋光 834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郭汉民 846
曾国藩与容闳“教育计划”&郭汉民 856
试评曾国藩的治学观&饶怀民 863
略论曾国藩治军思想&李育民 871
曾国藩的道德观初探&李育民 883
曾国藩兼采汉宋善用儒法道&李育民 899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谢南斗 905
曾国藩与左宗棠思想之异同&彭大成 914
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李长林 923
论左宗棠治国用兵的辩证法思想&彭大成 933
用唯物史观评断左宗棠的功过&周秋光 949
熊希龄与湖南维新运动&周秋光 954
熊希龄与朱其懿&周秋光 991
熊希龄与书院改革&周秋光 1002
熊希龄与近代新闻事业&周秋光 1020
熊希龄与醴陵瓷业——纪念熊希龄逝世五十周年&周秋光 1031
熊希龄与醴陵瓷业补论&周秋光 1039
熊希龄与进步党&李育民 1050
略论黄兴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饶怀民 1063
黄兴功过辨析&饶怀民 1075
黄兴的“平民政治”思想&郭汉民 1087
黄兴的品格特质析论&李育民 1095
“结义凭杯酒 驱胡等割鸡”——黄兴与马福益&李育民 1114
黄兴民族主义思想论略&韦杰廷 1123
论民初黄兴的社会主义思想&韦杰廷 1136
“舍身此日吾何惜”,“但期吉道不终孤”——刘道一事略&饶怀民 1147
刘揆一与辛亥革命&饶怀民 1154
冯子振与湖湘文化&王毅 1172
蔡锷与梁启超&饶怀民 阳信生 1184
蔡锷与进步党简论&李育民 1191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简论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郭汉民 1201
谭梁交谊与晚清思想&郭汉民 1211
民主革命的宣传家——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章士钊&饶怀民 1220
李燮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饶怀民 1241
宁调元思想品德论述&刘湘雅 1252
试评肖克昌&饶怀民 1262
胡元倓与民德学堂&饶怀民 1278
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风潮&饶怀民 1289
谭人凤传略&周秋光 1301
读《石叟碑词》评谭人凤事功&饶怀民 1316
谭馥与保亚票事件&饶怀民 1331
覃振传论&饶怀民 1343
毛泽东与儒家文化&彭大成 1358
论毛泽东国情思想的基本特征&陈先初 1367
湖湘文化与毛泽东的大无畏精神&罗敏中 1376
罗素来湘讲学与青年毛泽东&莫志斌 1382
析青年毛泽东“出洋”留学未成之因&莫志斌 1390
毛泽东与图书馆&莫志斌 1396
向警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莫志斌 1403
周谷城先生的中西文化观&莫志斌 1413
周谷城治学特色论&莫志斌 1420
吕振羽和湖南文化抗战&范忠程 1427
杨树达先生与中外文化交流&李长林 1445
第五部分 湖湘语言研究 1453
20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鲍厚星等 1453
湖南方言词语的构词理据及文化内涵研究&罗昕如 1468
湖南方言特殊多音多义现象考察&罗昕如 1490
从“吃、喝”带宾语看湖湘文化&谢晓明 储泽祥 1501
因地而异的湖湘方言&鲍厚星 1509
试论湘方言的代表点问题&曾毓美 1516
中国中部方言的拉丁化&曾毓美译 1519
屈辞湘方言小笺&刘晓南 1553
略论楚辞的“兮”字句&郭建勋 1556
《楚辞》楚语例释&袁庆述 1567
宋代湖南方言初探&田范芬 1580
常宁方言的语法特点&吴启主 1592
常宁方言的动态助词研究&吴启主 1612
益阳方言的介词&崔振华 1632
益阳方言的动态助词&崔振华 1646
湘潭方言的代词&曾毓美 1680
湘谭方言的同音词汇&曾毓美 1688
湘潭方言的介词&曾毓美 1713
常德方言的介词&郑庆君 1719
常德方言的动态助词&郑庆君 1734
石门方言中的“把”、“给”、“让”&唐玉环 1751
涟源方言(桥头河区)动态助词研究&陈晖 1760
涟源桥头河方言的介词&陈晖 1783
衡阳方言的介词&彭兰玉 1799
湖南城步(儒林)方言音系&鲍厚星 1819
衡山方言[?,?]的组合能力和演变趋势&彭泽润 1841
附录: 1846
湖南师大文学院“湖湘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前景&邬衡燕 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