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及相关遗存的发掘与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谦盈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30293411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和总结周京丰、镐和迁岐以前的周人遗存和信史探索的科学实践及其主要科研成果。其次是论证和阐明周人和寺洼文化居民都是中国古代居住和活动在黄河上、中游及其支流地区的羌戎族的不同分支,两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存在着异常密切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现象。其三是介绍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遗存的发现与发掘及其研究成果。其四是有关考古方法论及其应用的论述。附录等文都是介绍胡谦盈周文化考古活动和学术思想的评论。

第一章 西周文化 1

丰、镐周都的发掘与研究——陕西省考古史史稿之一 1

第二章 碾子坡先周文化研究 51

第一节 碾子坡遗址的发掘 51

第二节 南邠碾子坡先周文化内涵、分期和年代 73

第三节 南邠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析 113

第四节 迁岐以前的周人遗留及社会史探讨——南邠碾子坡的先周文化遗存 126

第五节 碾子坡发掘的学术意义 146

第六节 个别陶器不能涵盖一种考古学文化——与俞伟超同志商榷 148

第三章 寺洼文化 158

第一节 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发掘的主要收获 158

第二节 《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的学术意义 171

第四章 商代前期文化遗址 176

河南柘城孟庄商代遗址的发掘 176

第五章 东周和汉代墓葬 199

宝鸡李家崖战国、汉代墓葬发掘记 199

第六章 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的发掘与研究 222

第一节 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早期遗存的发掘 222

第二节 碾子坡仰韶文化东庄村类型晚期遗存 254

第三节 石兴邦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发掘的学术意义 271

第七章 论考古学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问题 284

第一节 回忆1955年客省庄遗址的发掘 284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288

第三节 论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94

附录 301

开创性的科学实践和成果——简介《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李国麟 301

胡谦盈学术思想初探&李国麟 303

足迹遍及长江黄河,开拓先周遗址考古研究——胡谦盈:先周文化的探索者&张弘 311

胡谦盈先生近况&申云艳 315

我的考古经历、科学精神及学术贡献&胡谦盈 317

图一 丰镐地区水道及昆明池旁西汉遗存位置图 4

图二 镐京西周遗址出土陶器 21

图三 丰邑西周宫室建筑群及相关遗存分布图 23

图四 丰邑先周和西周墓葬陶器比较图 42

图五 泾河流域位置图 53

图六 泾河上游地区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55

图七 碾子坡先周遗址位置图 62

图八 碾子坡地形及发掘区位置图 63

图九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数字拓片 69

图一○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干支拓片 70

图一一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方位符号拓片 70

图一二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族徽拓片 70

图一三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文字及符号拓片 71

图一四 先周文化居址出土的符号拓片 72

图一五 周都城和先周文化及商文化遗址位置图 76

图一六 碾子坡地形图 77

图一七 T103西壁剖面图 80

图一八 T146东壁剖面图 80

图一九 碾子坡F1基址圆形夯窝痕迹图 81

图二○ 碾子坡F1复原图 81

图二一 方形半竖穴式房址H304 81

图二二 长方形半竖穴式房址H820 81

图二三 A型窑洞房址H303 82

图二四 B型窑洞房址H134 83

图二五 碾子坡先周文化灰坑H318平、剖面图 84

图二六 H2018平、剖面图 85

图二七 先周文化横穴式陶窑址Y402 86

图二八 碾子坡先周文化生产工具 87

图二九 碾子坡先周文化生产工具 89

图三○ 畜牧业生产工具 90

图三一 碾子坡先周文化居址陶器和铜器 93

图三二 碾子坡先周文化居址陶器 94

图三三 碾子坡先周文化居址陶器 96

图三四 先周文字和族徽 98

图三五 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M602平、剖面图 100

图三六 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M632平、剖面图 101

图三七 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M683 102

图三八 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陶器 103

图三九 碾子坡先周晚期墓葬M195平、剖面图 105

图四○ 碾子坡先周晚期墓葬M163平、剖面图 106

图四一 碾子坡先周晚期洞室墓M184平、剖面图 107

图四二 碾子坡先周晚期墓葬陶鬲 108

图四三 周文化陶鬲制法分解示意图 119

图四四 先周陶器和西周陶器比较图 120

图四五 周文化陶器 121

图四六 碾子坡先周居址出土的陶文 125

图四七 碾子坡先周文化夯土版筑房屋F1复原图 129

图四八 碾子坡先周文化A型半竖穴式房屋H504复原图 129

图四九 碾子坡先周文化B型半竖穴式房屋H304复原图 130

图五○ 碾子坡先周文化A型窑洞房屋H303复原图 130

图五一 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B型窑洞房屋H143平、剖面及复原图 131

图五二 碾子坡先周文化A型竖穴式陶窑Y701复原图 132

图五三 碾子坡先周文化B型横穴式陶窑Y402复原图 132

图五四 碾子坡先周居址出土的石器和骨器 134

图五五 碾子坡先周居址出土的陶器和铜器 135

图五六 碾子坡先周居址出土的陶文 137

图五七 碾子坡先周早期茔地墓葬坑位图 138

图五八 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和晚期墓葬出土的陶鬲 140

图五九 寺洼文化分布图 170

图六○ 孟庄遗址位置图 176

图六一 第一地点遗存平面图 177

图六二 第二地点遗存平面图 178

图六三 房子(F1~F3)平、剖面图 179

图六四 F1~F3复原透视图 181

图六五 房址内遗存 181

图六六 房子(F5)平面图 182

图六七 作坊基址(F4)平、剖面图 183

图六八 陶窑址(H29)平、剖面图 184

图六九 陶窑址(H29)复原图 184

图七○ 生产工具和武器 186

图七一 生产工具 187

图七二 陶器 191

图七三 陶器 191

图七四 陶器 193

图七五 陶器 193

图七六 鞋底 194

图七七 陶文拓片 196

图七八 宝鸡李家崖全景 199

图七九 战国洞室墓M16平、剖面图 202

图八○ 战国洞室墓M14平、剖面图 203

图八一 战国洞室墓M8平面图 204

图八二 战国竖穴土圹墓M4 205

图八三 战国和汉代墓葬器物 206

图八四 战国墓葬陶器 208

图八五 战国墓Ⅰ式陶罐(M14:1) 209

图八六 战国墓铜器 210

图八七 战国墓出土的铜、铁器 211

图八八 汉墓出土的陶罐 215

图八九 汉墓出土的陶器和铁器 216

图九○ 汉墓出土的铜器和铁灯 217

图九一 东庄村遗址位置图 222

图九二 东庄村遗址范围及发掘地点图 223

图九三 东庄村第一发掘地点遗迹分布图 224

图九四 东庄村第二发掘地点遗迹分布图 225

图九五 T123南壁剖面 226

图九六 T214西壁剖面 226

图九七 房址F201平、剖面图 227

图九八 房址F204平、剖面图 229

图九九 陶窑址Y202平、剖面图 231

图一○○ M104平面图 232

图一○一 M103平面图 233

图一○二 M105平面图 233

图一○三 东庄村仰韶生产工具 236

图一○四 东庄村仰韶生产工具 237

图一○五 东庄村仰韶彩陶花纹 239

图一○六 东庄村仰韶陶钵和陶盆 242

图一○七 东庄村仰韶陶器 243

图一○八 东庄村仰韶敛口侈沿罐 245

图一○九 东庄村仰韶陶器 246

图一一○ 东庄村仰韶陶器 247

图一一一 东庄村仰韶装饰品及其他 248

图一一二 东庄村仰韶陶器 249

图一一三 东庄村西周陶器 251

图一一四 东周M203平面图 252

图一一五 东庄村东周遗物 253

图一一六 Ⅰ区仰韶文化陶窑址分布位置图 256

图一一七 仰韶文化灰坑H1155平、剖面图 258

图一一八 仰韶文化陶窑Y10平、剖面图 260

图一一九 仰韶文化陶窑Y4平、剖面图 261

图一二○ 仰韶文化陶窑Y5平、剖面图 262

图一二一 仰韶文化陶窑Y1平、剖面图 263

图一二二 仰韶文化陶窑Y3平、剖面图 264

图一二三 仰韶文化陶窑Y7平、剖面图 265

图一二四 仰韶文化陶窑Y9平、剖面图 266

图一二五 仰韶文化陶窑Y301平、剖面图 267

图一二六 仰韶文化陶窑Y9复原图 268

图一二七 庙底沟彩陶花纹 276

图一二八 庙底沟典型陶器 277

图一二九 半坡彩陶花纹 279

图一三○ 半坡P.4691陶盆内人面和鱼形花纹展开示意图 279

图一三一 半坡早期和晚期陶器比较图 280

表一 西周陶器分期表 19

表二 M37、M51、M86、M96墓主性别、年龄统计表 162

表三 F201柱洞登记表 228

表四 灰坑登记表 230

表五 窑址登记表 232

表六 陶质和器表统计表(H104) 238

表七 器形统计表(H104)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