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7
卷一 建置 105
概述 105
第一章 地理位置 106
第一节 区位 106
第二节 地域 106
第二章 建置沿革 106
第一节 东晋以前属地 106
第二节 东晋至民国时期建置 107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及建国后建置 109
第三章 县市区建置 110
第一节 县 110
第二节 市 112
第三节 区 113
第四章 乡镇设置 114
第一节 清朝及以前乡镇设置 1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乡镇设置 11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乡镇设置 120
卷二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127
第一节 地质构造 127
第二节 地层岩性 128
第二章 地貌 128
第一节 山脉 128
第二节 江河 131
第三节 湖泊 135
第四节 植被 139
第三章 气候 140
第一节 气候特征 140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41
第四章 土壤 143
第一节 土壤分布 143
第二节 土壤类型 144
第三节 土壤肥力 146
第五章 自然资源 148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48
第二节 水资源 151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53
第四节 地热资源 155
第五节 植物资源 156
第六节 动物资源 158
第六章 自然灾害 163
第一节 水灾 163
第二节 旱灾 165
第三节 风雹 166
第四节 地震 166
第五节 其他灾害 169
卷三 人口 171
概述 171
第一章 人口数量 172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的人口 172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 174
第二章 人口迁移 178
第一节 古代人口迁移 178
第二节 近现代人口迁移 179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 179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结构 181
第一节 人口分布 181
第二节 人口结构 186
第四章 人口素质 191
第一节 人口身体素质 191
第二节 人口文化素质 192
第三节 人口劳动技能 192
第五章 人口计划管理 193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193
第二节 执行生育政策 195
第三节 节育管理措施 199
卷四 经济开发第一章 经济发展战略 205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的酝酿 205
第二节 “三带经济”发展战略 207
第三节 “一心三带”发展战略 208
第四节 “三块经济”发展战略 210
第五节 “中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211
第二章 开发区建设 213
第一节 黄州科技经济开发区 213
第二节 县市区属开发区 220
第三章 扶贫开发 223
第一节 扶贫开发机构 223
第二节 扶贫开发范围和重点 224
第三节 扶贫开发投入 226
第四节 扶贫开发方式 228
第五节 扶贫开发措施 229
第六节 扶贫开发成效 231
卷五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2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33
第二节 计划体制 234
第三节 计划管理 236
第四节 计划实施 239
第二章 统计管理 249
第一节 机构与管理 249
第二节 专业统计 251
第三节 专题调查 256
第四节 统计资料与信息自动化 259
第三章 物价管理 260
第一节 物价管理机构 260
第二节 价格调控与改革 261
第三节 物价指数 262
第四节 物价监督 265
第五节 主要农产品价格管理 266
第六节 主要工业品价格管理 274
第七节 收费管理 280
第四章 物资管理与经营 284
第一节 物资机构 284
第二节 物资经营 285
第三节 物资管理 286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287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 287
第二节 市场管理 288
第三节 企业登记管理 290
第四节 个体工商业管理 291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 292
第六节 经济合同管理 293
第六章 质量技术监督 29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4
第二节 技术能力 296
第三节 计量监督管理 297
第四节 标准化与产品质量管理 300
第五节 监督与执法 301
第七章 审计监督 302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 302
第二节 主体工作 303
第三节 内部审计 310
第四节 社会审计 311
第八章 土地管理 312
第一节 机构与体制 312
第二节 土地产籍产权管理 313
第三节 土地利用管理 318
卷六 农业 323
概述 323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农业 325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325
第二节 主要农作物生产 326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经济制度变革 327
第一节 土地改革 327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327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328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9
第三章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330
第一节 耕地与土壤、肥料 330
第二节 劳动力 331
第三节 农田基本建设 332
第四节 综合农业区划 332
第四章 种植制度 333
第一节 水田种植制度 333
第二节 旱地种植制度 334
第三节 种植结构调整 334
第四节 种植区域化和产业化 335
第五章 农作物生产 336
第一节 粮食生产 336
第二节 棉花生产 341
第三节 油料生产 343
第四节 其他经济作物生产 345
第六章 农作物保护 347
第一节 病虫测报及防治 347
第二节 植物检疫 350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 350
第七章 国有农场 352
第一节 垦殖建设 352
第二节 生产经营 353
第三节 农场管理 356
第八章 农业管理 35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58
第二节 农业三场管理 359
第三节 农业行政执法 359
专记 一、1958年麻城县水稻“亩产36000斤”史实存记 360
二、英山茶叶生产及茶叶节 361
卷七 林业 365
概述 365
第一章 森林资源 366
第一节 森林类型及分布 366
第二节 常见树种及珍稀树木 370
第二章 森林培育 372
第一节 林木种苗 372
第二节 植树造林 374
第三节 抚育与改造 376
第四节 封山育林 377
第五节 林业基地 378
第三章 森林保护 381
第一节 森林防火 381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383
第三节 林业公安 386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387
第四章 森林开发利用 388
第一节 木竹生产经营 388
第二节 林工商综合管理 389
第五章 林业管理 3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91
第二节 林政管理 393
第三节 山林权属管理 394
卷八 水利 397
概述 397
第一章 堤防建设 399
第一节 黄广大堤 399
第二节 蕲黄干堤 401
第三节 主要支堤民堤 407
第四节 防浪护堤林 409
第二章 河湖治理 410
第一节 倒水治理 410
第二节 举水治理 411
第三节 巴水治理 412
第四节 浠水东河治理 412
第五节 蕲河治理 413
第六节 涵闸泵站建设 414
第三章 灌溉工程 419
第一节 塘堰工程 419
第二节 水库工程 420
第三节 引水设施 431
第四节 提水设施 433
第五节 喷灌设施 435
第四章 防汛抗旱 436
第一节 防汛工作 436
第二节 抗旱工作 438
第三节 抗灾纪实 439
第四节 水文监测 442
第五章 水土保持 446
第一节 水土流失 446
第二节 治理措施 449
第三节 预防监督 451
第六章 水利管理 4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52
第二节 工程管理 454
第三节 水费计收 457
第四节 综合经营 458
第五节 水政执法 460
卷九 水产 463
概述 463
第一章 渔业经济制度 464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的渔业经济制度 464
第二节 渔业经济制度变革 465
第二章 水产资源 466
第一节 渔业水域 466
第二节 水生经济动物 468
第三节 水生经济植物 469
第四节 饵料生物 470
第五节 水禽 471
第三章 鱼苗鱼种 471
第一节 长江鱼苗捕捞 471
第二节 鱼苗人工繁殖 472
第三节 鱼种培育 473
第四章 成鱼养殖 475
第一节 塘堰养鱼 475
第二节 湖泊养鱼 476
第三节 水库养鱼 477
第四节 精养池养鱼 479
第五节 其他方式养鱼 480
第六节 养鱼基地 481
第七节 鱼病防治 483
第五章 名特新水产品生产 484
第一节 水生动物产品 484
第二节 水生植物产品 486
第三节 良种引进与推广 487
第六章 渔业管理 48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89
第二节 渔政管理 490
第三节 渔具渔法 490
卷十 畜牧业概述 495
第一章 畜牧资源 496
第一节 畜禽资源 496
第二节 饲料资源 499
第二章 畜牧生产 500
第一节 畜禽结构 500
第二节 家畜饲养 501
第三节 家禽饲养及养蜂 508
第三章 疫病防治 510
第一节 疫病种类及流行 510
第二节 疫病防治 510
第三节 动物检疫 511
第四章 畜牧管理 51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13
第二节 基层兽医组织 513
第三节 国有种畜场管理 514
卷十一 农业机械概述 515
第一章 农业机具 517
第一节 旧式农具 517
第二节 新式农具 519
第三节 农业机械 520
第二章 农机经营管理 5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27
第二节 经营体制 529
第三节 农机供应 531
第四节 农机使用 532
第五节 安全监理 533
第三章 农机服务 534
第一节 农机推广 534
第二节 农机技术培训 535
第三节 农机修理 536
卷十二 乡镇企业概述 539
第一章 发展历程 540
第一节 农家副业 540
第二节 农村工副业 541
第三节 社队企业 542
第四节 乡镇企业 543
第二章 企业体制与结构 544
第一节 集体企业 544
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 547
第三节 个体私营企业 547
第四节 行业构成 548
第三章 乡镇企业管理 5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9
第二节 劳动管理 550
第三节 供销服务 552
第四节 财务管理 553
第五节 质量管理 554
卷十三 工业概述 557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工业 561
第一节 矿冶业 561
第二节 制造业 562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565
第四节 纺织业 566
第五节 造纸及印刷业 568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工业 56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管理 5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70
第二节 经济结构 572
第三节 管理体制 574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门类 575
第一节 非金属矿采、选、加工业 575
第二节 金属矿采选业 578
第三节 冶金工业 578
第四节 机械工业 580
第五节 建筑材料工业 586
第六节 化学医药工业 589
第七节 纺织工业 595
第八节 食品及饲料工业 600
第九节 其他工业 604
专记 一、岚头矶工艺陶器记略 618
二、蔡家山陶器 619
卷十四 电力概述 621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电力工业 622
第一节 生产企业 622
第二节 电业管理 623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电业管理 62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24
第二节 管理体制 625
第三节 业务管理 626
第三章 发电 636
第一节 发电企业 636
第二节 发电量 641
第四章 供电 642
第一节 供电设施 642
第二节 电力调度 655
第三节 供电量与线损率 656
第五章 用电 658
第一节 用电量 658
第二节 用电结构 658
卷十五 城建·环保概述 661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城乡建设 662
第一节 州、府、县治 662
第二节 集镇 666
第三节 村塆 668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规划 668
第一节 城镇建设规划 668
第二节 乡村建设规划 671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建设 672
第一节 城镇建设 672
第二节 乡村建设 688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建设设计、施工 691
第一节 设计 691
第二节 施工 692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建设管理 69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95
第二节 管理项目 696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环境保护 698
第一节 环境状况 698
第二节 环境保护 704
卷十六 交通概述 709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交通 712
第一节 水路交通 712
第二节 陆路交通 71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交通运输管理 72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26
第二节 运输管理 729
第三章 公路交通 734
第一节 线路 734
第二节 桥梁·汽渡 740
第三节 运输 744
第四节 公路养护 750
第四章 水上交通 751
第一节 航道 751
第二节 港口·码头·渡口 755
第三节 运输 758
第五章 铁路交通 765
第一节 线路 765
第二节 桥涵、隧道 765
第三节 站点 766
第四节 营运 767
专记 鄂黄长江大桥筹建始末 768
卷十七 邮电概述 771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通信 774
第一节 驿递 774
第二节 民信 777
第三节 邮政 777
第四节 电信 783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通信 788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电管理 790
第一节 机构 790
第二节 体制 793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电信设施 794
第一节 传输设施 794
第二节 交换设备 796
第三节 收发设备 797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政网路 799
第一节 邮政线路 799
第二节 电信传输网络 803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电业务 807
第一节 邮政业务 807
第二节 电信业务 811
卷十八 商贸概述 815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商贸 817
第一节 市场·贸易量 817
第二节 商贸结构 820
第三节 商贸组织 823
第四节 苏区贸易 824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商贸管理 825
第一节 机构 825
第二节 体制 834
第三章 商贸网点 836
第一节 贸易局系统网点 836
第二节 粮食局系统网点 837
第三节 石油公司系统网点 837
第四节 外经委系统网点 837
第五节 供销社系统网点 837
第四章 商品购销 838
第一节 粮油购销 838
第二节 棉花购销 847
第三节 其他农副产品购销 849
第四节 工业品购销 855
第五章 对外贸易 865
第一节 外贸企业名录 865
第二节 出口 865
第三节 进口 867
第六章 饮食服务业 868
第一节 饮食业 868
第二节 服务业 868
专记 一、蕲州药市 869
二、宋代蕲黄两州茶叶生产与茶市 871
卷十九 财税概述 873
第一章 清代黄州府岁出、岁入 874
第一节 岁入 874
第二节 岁出 880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财政收支 882
第一节 财税收入 882
第二节 财政支出 895
第三节 财税管理 899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财税 901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税管理 909
第一节 财税机构 909
第二节 财税体制 911
第三节 管理制度 914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收入 920
第一节 预算内收入 920
第二节 预算外收入 954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支出 955
第一节 预算内支出 956
第二节 预算外支出 966
卷二十 金融概述 967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金融 969
第一节 货币 969
第二节 金融 972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金融 979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保险机构 981
第一节 金融机构 981
第二节 保险机构 985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保险业务 987
第一节 人民币发行与管理 987
第二节 存款业务 990
第三节 贷款业务 994
第四节 拨款业务 1014
第五节 保险业务 1016
卷二十一 政党群团概述 102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1022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鄂东中共组织 1022
第二节 中共黄冈市(地)委暨所属机构 1030
第三节 党代会 1069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 1071
第五节 组织工作 1074
第六节 宣传工作 1083
第七节 统战工作 1088
第八节 信访工作 1090
第九节 保密工作 1092
第十节 党史工作 109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 1096
第一节 同盟会早期会员中的鄂东会员 1096
第二节 国民党鄂东地方组织 1097
第三节 国民党党员 1099
第三章 民主党派 1100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 1100
第二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 1102
第四章 其他党派 1102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 1102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 1103
第三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1103
第五章 群众团体 1105
第一节 工会 1105
第二节 农会 1108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 1109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1112
第五节 工商业联合会 1114
第六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115
第七节 科学技术协会 1117
第八节 社会科学联合会 1118
第九节 残疾人联合会 1119
专记 帮会与会道门 1121
卷二十二 政权·政协概述 1127
第一章 清朝及以前政权 1128
第一节 府级政权 1128
第二节 州、县级政权 1133
第三节 太平天国政权 1134
第二章 民国政权 1135
第一节 专区级政权 1135
第二节 县级政权 1138
第三节 区乡级政权 1142
附录:日伪政权 1145
第三章 革命根据地政权 1146
第一节 苏区政权 1146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政权 1147
第三节 解放区政权 1147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 1149
第一节 地级行政机构 1149
第二节 市级政权 1160
第三节 县级政权 1169
第四节 区乡级政权 1177
第五章 人民政协组织 1178
第一节 市级政协组织 1178
第二节 县(市、区)乡政协组织 1184
专记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事记略 1187
卷二十三 司法概述 1193
第一章 清朝及以前的警察与司法 119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95
第二节 审判 1196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警察与司法 119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197
第二节 治安行政管理 1199
第三节 审判 1201
第三章 革命根据地公安保卫与司法 120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202
第二节 审判 1203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安 120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205
第二节 侦查与预审 1208
第三节 社会治安管理 1214
第四节 交通安全管理 1219
第五节 消防 1221
第六节 内保 1225
第七节 监所管理 1227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检察 123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230
第二节 刑事检察 1231
第三节 自行侦查 1234
第四节 监所检察 1235
第五节 控告与申诉检察 1236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 1237
第七节 刑事技术检察 1237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院 123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238
第二节 审判制度 1239
第三节 刑事审判 1242
第四节 民事审判 1246
第五节 经济审判 1248
第六节 行政审判及赔偿审理 1249
第七节 案件执行 1250
第八节 审判监督 1251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司法行政 125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253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1254
第三节 律师工作 1256
第四节 公证工作 1256
第五节 法律援助 1257
第六节 人民调解 1257
卷二十四 民政概述 1259
第一章 清朝及以前的民政 1260
第一节 救灾赈济 1260
第二节 慈善事业 1261
第三节 抚恤褒扬 1262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民政 126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263
第二节 抚恤优待 1263
第三节 赈灾公济 1265
第四节 烟毒禁政 1266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政机构 1267
第一节 市(地区)级机构 1267
第二节 县乡民政机构 1268
第四章 双拥优抚 1268
第一节 褒扬烈士 1268
第二节 抚恤优待 1269
第三节 双拥工作 1273
第五章 安置工作 1274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274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1275
第三节 地方离退休干部安置 1276
第六章 救灾救济 1278
第一节 灾害救济 1278
第二节 社会救济 1282
第七章 民政管理 1286
第一节 婚姻管理 1286
第二节 殡葬管理 1288
第三节 社团管理 1289
第四节 收遣管理 1290
第五节 地名与边界管理 1291
第八章 福利事业 1293
第一节 社会福利 1293
第二节 福利经济 1296
第三节 社会保障 1297
卷二十五 人事·劳动·监察概述 1299
第一章 清朝及以前的官吏制度 1300
第一节 职官铨选 1300
第二节 职官处罚 1303
第三节 官吏俸禄 1304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官吏制度 1306
第一节 职官任用 1306
第二节 考核与回避 1307
第三节 职官薪俸 1308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事管理 130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309
第二节 干部管理 1310
第三节 职岗管理 1314
第四节 专业技术干部管理 1317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管理 132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322
第二节 劳动用工 1323
第三节 劳动就业 1326
第四节 职业培训 1330
第五节 劳动安全卫生 1331
第六节 劳动法制管理 1335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资制度 1337
第一节 建国初期工资 1337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 1338
第三节 调整工资与工资区类别 1342
第四节 奖励、津补贴及加班工资 1345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保障 1347
第一节 养老保障 1347
第二节 社会保险 1351
第三节 福利待遇 1353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监察 135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355
第二节 监察工作 1356
卷二十六 外事·侨务概述 1359
第一章 外事 13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360
第二节 援外和公派出国(境) 1360
第三节 外事往来 1363
第二章 侨务 1366
第一节 侨情 1366
第二节 侨政 1368
卷二十七 军事概述 1371
第一章 地方武装 1372
第一节 清朝及以前境内武装 1372
第二节 国民政府地方武装 137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共地方武装 1374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军事机构 1377
第二章 境内驻军 1378
第一节 清朝及以前境内驻军 1378
第二节 民国时期境内驻军 1379
第三节 在境内组建与活动的革命军队 1380
第三章 兵役 1382
第一节 兵役制度 1382
第二节 现役征集 1384
第三节 预备役登记 1384
第四章 民兵 1385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385
第二节 政治工作 1386
第三节 维护地方 1388
第四节 参加建设 1389
第五章 人民防空 13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390
第二节 防护设施 1390
第三节 工程利用 1390
第四节 通信警报 1391
第五节 宣传教育 1391
第六章 重要战事 1392
第一节 古代战事 1392
第二节 近代战事 1396
第三节 现代战事 1399
专记 赤壁之战战地两说存记 1415
卷二十八 历代农民斗争概述 1423
第一章 宋朝及以前的农民斗争 1423
第一节 “蛮民”起义 1423
第二节 诸祐造反 1424
第二章 元朝农民斗争 1424
第一节 张德兴拥兵抗元 1424
第二节 徐寿辉起义反元 1425
第三章 明朝农民斗争 1426
第一节 明中叶农民起义 1426
第二节 明末“二会”举义 1427
第四章 清朝农民斗争 1427
第一节 清初蕲黄结寨抗清 1427
第二节 康熙年反清起义 1429
第三节 乾隆年马朝柱反清 1430
第五章 近代革命斗争 1430
第一节 晚清农民起义 1430
第二节 反洋教斗争 1432
第三节 鄂东志士的革命活动 1433
第四节 反袁护法斗争 1434
卷二十九 鄂东革命根据地概述 1437
第一章 苏区 1439
第一节 苏区创建 1439
第二节 土地革命与苏区建设 1444
第三节 苏区的保卫与坚持 1449
第二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 1452
第一节 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 1452
第二节 根据地建设 1457
第三节 反扫荡与反摩擦 1460
第三章 解放区 1463
第一节 解放区形势 1463
第二节 解放区恢复与拓展 1468
第三节 鄂东全境解放过程 1472
卷三十 科技概述 1477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147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147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1483
第二章 科技活动 1486
第一节 科技宣传 1486
第二节 科技下乡 1487
第三节 科技培训 1488
第四节 技术交流交易 1488
第五节 科技外事活动 1488
第三章 科技推广应用 1489
第一节 农业科技应用 1489
第二节 工业科技应用 1492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应用 1493
第四节 其他方面应用 1495
第四章 科技计划实施 1496
第一节 组织实施科技计划 1496
第二节 科技投入 1498
第三节 科技成果 1500
第五章 气象、地震测报 1503
第一节 气象测报与服务 1503
第二节 地震监测与抗震设防 1505
卷三十一 教育概述 1509
第一章 清朝及以前的教育 1513
第一节 教育管理 1513
第二节 府、州、县学 1514
第三节 书院 1518
第四节 私塾 1520
第五节 学堂 1521
第六节 成人与社会教育 1523
第七节 办学经费 1523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教育 1525
第一节 教育行政 1525
第二节 初等教育 1528
第三节 中等教育 1531
第四节 成人及社会教育 1534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535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管理 153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539
第二节 管理体制 1541
第三节 教学与学籍管理 1542
第四章 普通教育 1546
第一节 学前教育 1546
第二节 初等教育 1547
第三节 中等教育 1552
第四节 高等教育 1557
第五节 特殊教育 1560
第五章 职业技术教育 1562
第一节 师范教育 1562
第二节 职业教育 1563
第六章 成人教育 1569
第一节 业余教育 1569
第二节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1572
第三节 成人高等专业教育 1574
第七章 教师 1576
第一节 教师队伍 1576
第二节 教师培训 1578
第三节 教育干部培训 1579
第四节 教师待遇 1579
第八章 教育设施 1581
第一节 校园、校舍 1581
第二节 实验室、图书室(馆) 1582
第三节 实验技术设备、图书 1583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1584
第一节 教育经费 1584
第二节 勤工俭学 1586
专记 黄州府贡院生员闹考因果 1588
卷三十二 文化概述 1591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文化 1592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艺术 1592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与革命根据地文化 1597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机构 1599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1599
第二节 文艺团体 1600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事业 1600
第一节 文化馆(站) 1600
第二节 图书馆 1601
第三节 博物馆 1602
第四节 新华书店 1603
第五节 电影公司 1604
第六节 专业剧团 1607
第四章 文学艺术 1608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 1608
第二节 美术、书法、摄影 1610
第三节 戏剧 1611
第四节 歌舞、音乐、杂技、曲艺 1613
第五节 民间文艺 1616
第五章 地方志修纂 1618
第一节 历代修志 1618
第二节 新修方志的领导与机构 1620
第三节 《黄冈市志》编修 1621
第四节 县志编修 1623
第五节 年鉴工作 1625
第六章 档案事业 1626
第一节 机构 1626
第二节 档案馆藏 1627
第三节 档案管理 1628
卷三十三 文物概述 1631
第一章 文化遗迹 1632
第一节 古文化遗迹 1632
第二节 古墓葬 1636
第三节 古代建筑 1638
第四节 古代石刻 1642
第五节 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 1644
第二章 文物藏品 1646
第一节 生产工具 1646
第二节 生活用具 1647
第三节 兵器 1649
第四节 碑帖 1649
第五节 其他用品 1650
第六节 农民军遗物 1650
第七节 革命文物 1651
第三章 文物保护 1652
第一节 文物管理机构 1652
第二节 文物保护概况 1652
第三节 考古发掘 1653
第四节 文物保护单位 1655
卷三十四 旅游概述 1661
第一章 旅游景点 1661
第一节 自然风光 1661
第二节 人文胜迹 1665
第二章 旅游线路·服务·活动 1667
第一节 旅游线路 1667
第二节 旅游服务 1668
第三节 旅游活动 1669
卷三十五 广播电视概述 1671
第一章 广播 1672
第一节 发展沿革 1672
第二节 有线广播 1672
第三节 无线广播 1674
第四节 广播节目 1675
第二章 电视 1677
第一节 发展沿革 1677
第二节 电视差转台、站 1677
第三节 传输网络 1679
第四节 电视台 1680
第五节 电视节目 1681
第三章 机构沿革与行业管理 168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683
第二节 行业管理 1684
卷三十六 报刊概述 1687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地方报刊 1688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报刊 1688
第二节 共产党地方报刊 1691
第三节 其他报刊 1693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构与管理 1696
第一节 机构 1696
第二节 管理 1697
第三章 报刊种类 1701
第一节 党委机关报 1701
第二节 专业报刊 1705
第三节 内部报刊 1706
第四章 报刊业务 1708
第一节 通联工作 1708
第二节 采编工作 1709
第三节 新闻改革 1715
第四节 获奖作品 1716
卷三十七 卫生概述 1721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卫生 1723
第一节 中医中药 1723
第二节 西医院所 1724
第三节 疫情与预防 1725
第四节 公益团体 1727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医疗机构 1727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卫生管理机构与卫生团体 1729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1729
第二节 卫生团体 1730
第三章 医疗 1731
第一节 医疗机构 1731
第二节 医疗制度 1734
第三节 医疗业务 1736
第四节 医疗设备 1739
第五节 血液管理 1740
第四章 疫病防治 1740
第一节 防治机构 1740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1742
第三节 血吸虫病防治 1749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1750
第五节 结核病防治 1752
第六节 计划免疫 1753
第七节 卫生监测 1755
第五章 妇幼保健 1760
第一节 妇幼保健机构 1760
第二节 妇女保健 1760
第三节 儿童保健 1762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与红十字会 1763
第一节 领导机构 1763
第二节 改水改厕 1763
第三节 除“四害” 1765
第四节 健康教育 1766
第五节 创建卫生单位 1767
第六节 红十字会活动 1768
第七章 中医中药 1771
第一节 落实中医政策 1771
第二节 中医传授 1772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773
第四节 中医药学术研究 1773
第八章 药品监督管理 1774
第一节 药政机构 1774
第二节 药政管理 1775
第三节 药品检验 1779
卷三十八 体育概述 1781
第一章 民国及以前的体育 1783
第一节 民间传统体育 1783
第二节 近代学校体育 1785
第三节 体育运动会 1786
第四节 体育团体与场地 1787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体育 1788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构与管理 1790
第一节 机构与团体 1790
第二节 体育管理 1791
第三章 群众体育 1793
第一节 农村体育 1793
第二节 职工体育 1794
第三节 学校体育 1795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 1798
第五节 残疾人体育 1799
第四章 业余训练 1799
第一节 业余体校 1799
第二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801
第五章 竞技体育 1802
第一节 田径 1802
第二节 体操 1803
第三节 射击 1804
第四节 游泳、跳水 1805
第五节 举重 1805
第六节 球类 1806
第七节 棋类 1808
第八节 武术 1809
第六章 体育竞赛 1810
第一节 全区运动会竞赛 1810
第二节 参加全省运动会竞赛 1811
专记 岳家拳 1814
卷三十九 宗教概述 1817
第一章 佛教 1818
第一节 教派 1819
第二节 寺庙 1819
第三节 僧尼 1825
第四节 寺庙管理 1826
第五节 佛教活动 1828
第六节 佛教团体 1830
第二章 道教 1831
第一节 教派 1832
第二节 宫观 1832
第三节 道徒 1835
第四节 道教活动 1836
第五节 道教团体 1837
第三章 基督教 1838
第一节 教派 1838
第二节 教会活动 1840
专记 五祖寺 1842
卷四十 民俗概述 1843
第一章 生产习俗 1845
第一节 耕种习俗 1845
第二节 饲养习俗 1847
第三节 加工习俗 1848
第四节 百工习俗 1849
第五节 商肆习俗 1850
第二章 生活习俗 1852
第一节 衣着习俗 1852
第二节 饮食习俗 1853
第三节 住行习俗 1856
第四节 医药习俗 1858
第三章 文化风俗 1859
第一节 教育习俗 1859
第二节 节会及娱乐习俗 1860
第三节 陋习 1862
第四章 人情礼俗 1863
第一节 家庭宗族 1863
第二节 亲友邻里 1864
第三节 通行礼节 1865
第四节 生育寿诞 1866
第五节 婚嫁丧葬 1867
卷四十一 方言概述 1869
第一章 语音 1871
第一节 声韵调 1871
第二节 与古音比较 1872
第三节 轻声 1876
第四节 儿尾 1877
第五节 异读 1878
第六节 入声字 1879
第二章 词汇 1880
第一节 词汇差异 1880
第二节 词语分类 1882
第三章 语法 1900
第一节 附加 1900
第二节 重叠 1901
第三节 内部曲折 1902
第四节 语序 1903
第五节 虚词 1905
第六节 习用格式 1906
第四章 标音举例 1908
第一节 谚语 1908
第二节 歇后语 1909
卷四十二 人物概述 1911
第一章 古代人物 1912
第一节 传略 1912
第二节 录 1933
第三节 表 1941
第二章 近代人物 1945
第一节 传略 1945
第二节 录 1952
第三节 表 1954
第三章 现代人物 1955
第一节 传略 1955
第二节 录 2030
第三节 表 2057
附录1、民国将军表 2059
2、人民共和国将帅表 2064
3、县团级以上革命烈士表 2068
补录 2081
一、2001~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与大事记要 2081
二、黄冈市领导干部名录 2092
索引 2099
后记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