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学理论学科的发展 1
第一节 科学研究成就 3
一、1950年至1956年的法理学 3
二、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法理学 5
三、改革开放后的法理学 6
第二节 代表性学术思想 24
一、法的基本理论 24
二、社会主义法的理论 29
三、人权理论 35
四、现代法理学各领域研究 39
五、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哲学研究 43
六、法律与全球化 47
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49
八、中国法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 51
九、法律发展的中国经验 52
第三节 学术影响 53
一、学术成果与奖励 53
二、国内外影响力 54
第二章 法律史学科的发展 58
第一节 法律史学科: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58
一、教材编写与学科体系的确立 58
二、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60
第二节 中国法制史:以史为本,求真务实 64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64
二、中华法系研究 68
三、近代法律转型研究 72
四、台湾地区法律研究 75
第三节 外国法制史:立足国情,开拓创新 77
一、世界法律文化的继承与移植 77
二、东、西方域外法制研究 78
三、两大法系研究 81
四、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 83
第三章 宪法与行政法学科的发展 85
第一节 宪法学研究的贡献与特色 85
一、教科书编撰与宪法学体系的探索 85
二、宪法的原理性研究 88
三、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学 93
四、外国宪法的研究与中国化探索 94
五、中国宪法史研究 96
第二节 行政法学研究的贡献与特色 98
一、比较行政法的研究 99
二、外国行政法的译介 100
三、行政法的原理性研究 103
四、部门行政法的探索 109
第四章 刑法学科的发展 111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况及科研成就 112
一、初创阶段的刑法学科(1950 1957年) 112
二、停滞不前的刑法学科(1957年“反右”—1976年) 114
三、蓬勃发展的刑法学科(1978年复校至今) 116
第二节 学科主要贡献及代表性学术思想 125
一、学科主要贡献 125
二、学科代表性学术思想 129
第三节 刑法学科展望 151
第五章 民商法学科的发展 153
第一节 本学科发展沿革 153
第二节 本学科特色与贡献 155
一、科研:擎起民商法学的旗帜 155
二、教学:引领创新与实践 160
三、营造科研创新平台 163
四、助推立法进程 164
五、走上共和国讲坛 165
第三节 学术精华 166
一、1950—1969年 166
二、1978—1992年 168
三、1992—2010年 178
四、迎接民商法学的新时代 204
第六章 知识产权法学科的发展 206
第一节 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摇篮 207
第二节 中国知识产权基础研究的耕耘者 210
一、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及原理 210
二、著作权 211
三、专利权 213
四、商标权和域名 214
五、新技术发展与知识产权 215
六、知识产权研究方法 216
第三节 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言人 216
结语 219
第七章 经济法学科的发展 221
第一节 经济法学教学科研之概况 221
第二节 经济法基础理论的代表性学术思想 223
一、深刻阐明经济法产生发展的原因 223
二、科学界定经济法调整对象及经济法概念 224
三、法律部门划分与经济法的地位 225
四、弘扬经济法理念与强调社会本位 226
五、构建科学的经济法学科体系 228
六、构建经济法主体的相关理论 229
七、探索经济法(主体)责任制度 230
八、高度关注经济法的实施 231
第三节 经济法学各具体领域研究的贡献与特色 233
一、金融法的研究 233
二、财税法的研究 239
三、竞争法的研究 242
四、企业公司法研究 249
五、破产法的研究 255
第四节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的展望 260
第八章 环境法学科的发展 261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述 261
一、教学起步阶段 261
二、专业初创阶段 261
三、整体完善与持续发展阶段 262
第二节 科学研究成就与特色 264
一、科学研究概要 264
二、科学研究特色 267
第九章 刑事诉讼法学科的发展 277
第一节 代表性学术思想 278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研究(1949—1958年) 279
二、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行前后的研究(1978—1989年) 280
三、1996年刑事诉讼法颁行前后的研究(1990—2002年) 286
四、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期间的研究(2003年至今) 292
第二节 学科特色总结 304
一、创办专门的刑事司法研究机构 305
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学术交流 305
三、深入司法实践,探索实证研究 306
四、积极参与立法,献策司法改革 308
第十章 民事诉讼法学科的发展 310
第一节 中国人民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历程 310
第二节 中国人民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特色 315
一、民事诉讼法学体系的建构 315
二、民事诉讼法学的原理性研究 316
三、民事证据法研究 319
四、民事审判程序研究 320
五、民事执行法研究 321
第十一章 证据学学科的发展 323
第一节 率先引入苏联的犯罪对策学并奠基新中国的侦查学体系 324
一、举办犯罪对策学讲习班,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侦查学教师,奠定了侦查学的初步体系 324
二、当时的青年教师深入侦查一线学习经验,为教学研究探索道路 325
三、从犯罪对策学到侦查学的转变 326
四、侦查学学科名称的确立 327
五、侦查学之“大同一认定”理论体系的建立及侦查学理论的推陈出新 328
第二节创立和发展法学与科学的交叉学科——物证技术学 328
一、物证技术学的创立 328
二、物证技术学教学与研究的蓬勃开展 330
三、中国人民大学物证技术鉴定中心设立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333
第三节 变革侦查学学科,创建证据调查学 334
第四节 深耕证据法学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的证据学学科群的建设 335
一、重视中国特色证据制度与规则的研究 335
二、推动证据法学的邻近学科——司法制度研究的发展 338
三、创办专业性学术丛刊 339
四、开设德恒证据学论坛 341
五、建设证据学专业网站 341
第五节 崇尚司法科学化的思想,持续推动科学办案与科学证据的研究 342
一、科学办案——科学证据思想的萌芽 342
二、科学证据——现代司法证明的主旋律 343
三、“物证论”——科学证据运用的“葵花宝典” 345
四、电子证据——科学证据的“新宠儿” 345
五、网络时代的犯罪侦查 347
第六节 开拓与完善中国证据学科群的教材体系 347
一、《犯罪对策学》的译介与《犯罪侦查》的传承 347
二、《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的分立 348
三、《证据调查》的拓荒 351
四、《证据法学》系列教材的创新 352
第十二章 国际法学科的发展 357
第一节 代表性学术思想 357
一、国际法基本理论 357
二、国际人道法和国际刑法 358
三、加强和协调国际法治 359
四、国际私法的范围论 360
五、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学科 360
六、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关系 361
七、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的特点 362
八、国际商事仲裁的现代化 363
九、国际民事诉讼的法理性 364
十、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法律问题 365
十一、世界贸易组织法 366
第二节 学术贡献及社会影响 368
一、开拓新中国国际法课程建设 368
二、提出富有创新意识的重要观点 369
三、参与立法、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咨询 371
四、服务社会、参与重大事件论证 373
第三节 学科特色总结 373
一、国际法 374
二、国际私法 374
三、国际经济法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