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框架 4
2国内外研究综述 9
2.1引言 9
2.2早期的研究:分立与折衷 10
2.3新贸易理论:跨国公司被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12
2.3.1垂直跨国公司与要素比例 13
2.3.2水平跨国公司与市场进入 15
2.3.3统一的知识—资本模型 16
2.4企业的效率边界: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最新进展 18
2.4.1基于交易成本思路的产业均衡理论 19
2.4.2基于产权思路的跨国交易理论 23
2.4.3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的企业相遇理论 29
2.4.4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 32
2.5经验研究 34
2.5.1测度方法 34
2.5.2就业、工资效应 35
2.5.3生产率效应 36
2.5.4技术扩散效应 36
2.6小结 37
3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当代国际生产组织变革概述 40
3.1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40
3.2国际生产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新产物 43
3.2.1概念与内涵界定 44
3.2.2与其他相关范畴的比较 48
3.2.3驱动力量及主要特征 53
3.2.4国际生产组织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57
3.3世界汽车工业生产组织嬗变: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59
3.4小结 65
4国际生产组织兴起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66
4.1技术进步、迂回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67
4.1.1技术进步与迂回生产 67
4.1.2模块化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69
4.2生产可分性与工序最低成本曲线 72
4.2.1生产可分性与价值链切割 72
4.2.2工序最低成本曲线与外包发生条件 74
4.3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 78
4.3.1要素禀赋与静态比较优势 78
4.3.2规模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 82
4.4交易成本、交易效率与制度安排 87
4.4.1交易成本、交易盈余与交易效率 87
4.4.2交易效率、制度安排与政府作用 92
4.5小结 97
5企业间分工、交易成本与生产组织方式选择 99
5.1封闭经济:企业间分工、生产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100
5.2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案例研究 105
5.2.1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概况 105
5.2.2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分工结构演进 108
5.3开放经济:要素禀赋、交易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112
5.3.1完全契约与北方国内生产 114
5.3.2不完全契约与国际生产 115
5.3.3不同供应模式下的比较 117
5.4小结 120
5.5附录 121
6企业纵向边界与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 124
6.1引言 124
6.2封闭经济模型:企业纵向边界的决定 125
6.2.1基础模型和假设 126
6.2.2均衡条件 128
6.3产品周期动态模型 131
6.4开放经济模型 134
6.4.1基础模型和假设 134
6.4.2均衡条件 135
6.4.3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周期模型 137
6.5小结 140
6.6附录 141
7企业跨国生产的空间组织与区位分布选择 146
7.1引言 146
7.2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 149
7.2.1基本假设和对称区域模型 149
7.2.2制造业部门 150
7.2.3对称区域的空间均衡 154
7.3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空间组织选择 155
7.3.1跨区域—多工厂企业 156
7.3.2空间组织选择 158
7.4不对称结构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均衡 161
7.4.1生产区位转移的演变 161
7.4.2长期均衡:企业空间组织的选择和工厂的区域分布 163
7.5案例研究: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的发展历程 166
7.5.1外商投资与中国汽车产业概况 166
7.5.2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演变历程 168
7.5.3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的特点与动因分析 175
7.6小结 178
7.7附录 179
8中国融入国际生产组织的总体态势及政策建议 188
8.1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概况 188
8.1.1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实绩和结构变化 189
8.1.2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191
8.2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的外贸和外资因素 196
8.2.1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和外资因素分析 196
8.2.2中国企业国际代工指数的测度 196
8.2.3中国出口企业“国际代工偏好”的制度动因 200
8.2.4出口企业国际代工的“市场隔层陷阱” 204
8.2.5政策建议 208
8.3小结 210
8.4附录 211
9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14
参考文献 217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