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络危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骏飞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343986
  • 页数:3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杜骏飞教授关于政府网络危机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侧重研究政府网络危机的主体类型、网络事件的性质及其影响,其目的在于讨论危机的科学应对,寻求有效的政府和公众的沟通方式。

绪论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2

三、关键概念:危机、公共危机、政府危机 5

第一章 政府网络危机的主体行为 9

一、政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 10

1.引论 10

(1)政府 10

(2)网络舆论 11

(3)政府行为 11

2.政府行为及其主体的分析 12

(1)政府行为的模式 12

(2)政府行为的主体及其角色定位 15

(3)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 16

3.政府行为失范与政府危机 17

(1)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 18

(2)政府行为失范的表现 20

(3)政府形象危机的产生 27

4.总结 31

二、政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 32

1.引论 33

(1)概念:角色、功能、公信力 33

(2)相关研究回顾 36

2.研究方法 42

3.媒介何为:关于媒介效用的四种判断 43

(1)信息公布渠道 45

(2)舆论引导指南 47

(3)公众集结平台 50

(4)公民监督利器 51

三、政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 55

1.概念界定 55

(1)公众 55

(2)政府的公共性 56

2.分析工具和框架 57

(1)政府危机中公众行为模式的内部变量 57

(2)政府危机中公众行为模式的外部环境变量 59

(3)个案分析框架:因果—进程—模型框架 60

3.典型个案“因果—进程—模型”分析 61

(1)厦门PX事件 61

(2)汶川地震 65

(3)“躲猫猫”事件 69

4.强度与走向:两种相关性假设 73

(1)公众主体内部变量与危机强度正相关 73

(2)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变量影响危机走向 75

5.治理公众危机的两个定律 76

(1)第一时间正面应激 76

(2)体制性预防治本 77

四、政府危机中的NGO行为 79

1.概念界定与理论溯源 79

(1) NGO:概念与政治指向 79

(2)国际NGO (INGO)与中国NGO 81

(3) NGO的分类 84

(4)中国NGO研究的理论回顾 84

2.NGO与政府危机 86

(1) NGO与政府关系:抗争性合作 86

(2) NGO在政府危机中的“可为”和“难为” 88

3.案例分析 92

(1)汶川地震:NGO协助解决政府危机的经验及教训 92

(2)“躲猫猫”事件:NGO缺位与异化的非典型病症 95

五、政府危机中的专家行为 96

1.研究背景 96

(1)公民社会在中国的意义演变 96

(2)五种博弈主体中的知识阶层 98

2.概念界定 98

(1)专家 98

(2)学者 100

(3)模糊的知识阶层复合体 101

3.文献回顾 103

(1)公共化——知识分子语境的新变化 103

(2)目的性:“打破神话”还是“创造神话” 105

(3)类型的假定 108

4.政府危机中专家学者的社会行为模式分析 110

(1)议程发起型行为模式 111

(2)议程导向型行为模式 113

(3)议程介入型行为模式 115

(4)议程附和型行为模式 116

(5)议程交锋型 117

(6)议程失语型 120

5.结语 121

六、危机事件中的主体互动规律研究 123

1.涉及主体互动的研究回顾 123

(1)关于主体互动的应用研究 123

(2)关于主体互动理论研究 128

(3)关于危机事件主体互动研究的方法回顾 131

2.本书的分析思路 132

3.理想状态下的互动模型 132

(1)循环的互动过程 132

(2)影响互动过程的宏观和微观因素 134

4.基于“起因—结果”的个案类型化 135

5.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主体互动过程分析 137

(1)类型A:利益冲突程度低—体制化程度高 137

(2)类型B:利益冲突程度低—体制化程度低 139

(3)类型C:利益冲突程度高—体制化程度高 141

(4)类型D:利益冲突程度高—体制化程度低 143

(5)危机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 145

6.结语:互动与跨越 146

第二章 网络事件的性质及影响 147

一、网络审判与政府形象危机 148

1.理解网络审判 148

(1)“媒介审判”概念回溯 148

(2)“媒介审判”再认识 149

2.网络审判的个案研究 151

(1)网络审判的进程分析 151

(2)网络审判的主客体动因分析 155

(3)事件的结果分析 158

(4)特点小结 159

3.网络审判的要素研究 160

(1)专家参与度高 161

(2)媒介舆论内容的偏向化 161

(3)行政力的介入 162

(4)超越事件的审判范围 162

(5)舆论类型的多样化 163

(6)网络审判的现实化 163

4.对策分析 164

(1)主流媒体的快速反应机制 164

(2)规范网络行为的制度 164

(3)行政力量的执行效率 164

(4)新闻发言人制度 164

(5)网络舆论的专家参与 165

(6)司法制度 165

二、“人肉搜索”与社会治理 165

1.互联网时代的侠客情结 166

(1)中国古代的侠客文化 166

(2)大众文化塑造的侠客形象 167

(3)“网络侠客”:人肉搜索的起源与发展 168

2.“网络侠客”的造就——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 171

(1)虚拟与现实的自由 171

(2)一呼百应的网络“群侠” 172

(3)政府功能性缺失 173

(4)社会转型期的必然 174

3.人肉搜索对官方权力的挑战 175

(1)戏谑色彩浓厚 175

(2)促进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化 176

(3)人肉搜索与市民社会 178

4.被“收编”的人肉搜索 179

(1)案例简介 179

(2)传播主体分析 180

(3)不同的社会声音 181

5.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 181

(1)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权 181

(2)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 182

(3)网络立法与舆论监督 182

三、网络恶搞及其应对模型 183

1.网络恶搞历史梳理及阶段分析 184

2.文献综述 186

(1)网络恶搞现象的成因议题 186

(2)网络恶搞的主客体分析议题 187

(3)网络恶搞的类型、方式及特征议题 188

(4)传播学者眼中的网络恶搞 189

3.类型化框架与政府反应模型假说的提出 190

(1)类型化框架的提出 190

(2)政府应对模型假说 193

4.网络恶搞政府现象的典型个案研究 195

(1)“直接—情感型”典型个案 195

(2)“直接—利益型”典型个案 202

(3)“间接—利益型”典型个案 206

(4)“间接—情感型”再类型化分析 210

四、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 213

1.网络流言的认知 213

(1)概念与类型 213

(2)研究综述 218

2.网络流言的产生 223

(1)传播主体分析 223

(2)社会情境分析 226

(3)个案统计 227

3.网络流言的传播与效果 229

(1)网络流言内容与政府形象 230

(2)“钴60泄漏”流言的传播模式 231

(3)网络流言的效果及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34

4.网络流言的预防和应对 240

(1)网络流言的事前预防 240

(2)网络流言的事后控制 242

五、网络集群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对策 245

1.网络集群的本质与成因 246

(1)网络集群的本质 246

(2)网络集群的成因 248

2.网络集群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49

(1)网络集群的目的类型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50

(2)网络集群的过程与政府应对分析 254

3.网络集群的应对与防范策略 259

(1)宏观措施 259

(2)微观措施 262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类型研究 265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权利型冲突 266

1.围绕权利抗争展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267

(1)网络群体性事件:以权利为目的展开的抗争性政治 267

(2)网络资源:对现实中权力分配的突破 271

2.网络群体事件的权利抗争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273

(1)挑战: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 273

(2)机遇:提升政府形象的契机 276

3.结语——延伸命题的讨论 278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地位型冲突 281

1.网络社会阶层 281

2.网络阶层冲突的社会语境 282

(1)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 282

(2)阶层冲突意识的形成 284

(3)转型期的网络社会环境 285

3.网络阶层冲突个案分析 287

4.网络阶层冲突的特征 290

(1)冲突参与者的高流动性与不确定性 290

(2)冲突事件的符号化 291

(3)体现两种价值逻辑的冲突——契约论vs身份论 292

(4)扁平化的组织与权力结构 294

(5)公众议题的单一指向——全能的政府 295

5.结语:地位型网络冲突与政府危机应对 296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共资源分配之争 300

1.引论:“分配正义” 300

2.公共资源:关于正义的诉求 302

(1)何为公共资源 302

(2)公共资源之痛 304

(3)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正义诉求 306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两种分析 307

(1)为何总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最优选择策略” 308

(2)网络群体欲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失范倾向 311

4.指向公共性的利剑 315

(1)网络所介入的“公共性”话语:公共领域与个人主义的悖论 315

(2)规范型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公共性实践 317

(3)理想型的正义之剑 318

参考文献 321

后记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