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胡适:指点江山的翻译家 3
第一章 胡适翻译活动概说 3
第一节 译作最少、影晌很大的翻译家 3
第二节 翻译活动的准备 6
第二章 胡适与中基会编译委员会 10
第一节 庚款·中基会&编译委员会 10
第二节 胡适的工作:编译会的翻译工程 12
第三节 编译会的成绩 17
第三章 胡适的译论 20
第一节 胡适的经典文库翻译思想 20
第二节 胡适谈诗歌、小说翻译 23
第三节 翻译与目标语语言建设 27
第四章 译诗与写诗 31
第一节 译诗与写诗并举 31
第二节 白话译诗 35
第三节 文言译诗 41
第五章 开风气的短篇小说翻译 46
第一节 胡适的小说翻译与发展中国的短篇小说 46
第二节 翻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49
第三节 翻译短篇小说第二集 55
第六章 戏剧翻译 58
? 63
第二篇 浪漫翻译家郭沫若 75
第一章 “媒婆”郭沫若 75
第一节 郭氏翻译说 75
第二节 翻译歌德就是翻译自己 82
第二章 凤凰更生:自成一家的沫若译诗 89
第一节 “眼前的黑夜与心中的光明”:德国诗歌 89
第二节 歌德:《浮士德》与《赫曼与窦绿苔》 96
第三节 “匪徒颂”:英美诗歌译介 111
第四节 惠特曼: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22
第五节 体验死亡:《墓畔哀歌》 125
第六节 田园小调:东方的歌 129
第七节 晨安!孟加拉的泰戈尔! 129
第八节 “醒呀!太阳驱散了群星”:《鲁拜集》 134
第九节 古诗今译:《卷耳集》和《屈原赋》 143
第三章 小说翻译 151
第一节 郭沫若的小说翻译 151
第二节 浪漫中国:《少年维特之烦恼》与《茶花女》 154
第三节 抒情的《茵梦湖》 160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小说翻译 162
第五节 阶级意识与辛克莱的三部长篇小说 166
第六节 《日本短篇小说集》 172
第四章 戏剧翻译 176
第一节 《约翰沁孤的戏曲集》 176
第二节 高尔斯华绥的《争斗》、《银匣》与《法网》 181
第五章 非虚构类作品的翻译 184
第一节 翻译河上肇:你往何处去? 184
第二节 翻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美学 187
第三节 翻译尼采 190
? 193
第三篇 茅盾:专译小国文学的翻译杂家 215
第—章 意识形态:“弱国”翻译模式及其他三种翻译模式 215
第一节 20世纪前半期四种翻译模式 215
第二节 “弱国模式”与茅盾的“尴尬” 217
第三节 四种翻译模式之对比 220
第二章 鲁迅与茅盾:意识形态与翻译的政治 225
第三章 意识形态:奇怪的茅盾文学翻译 229
第一节 茅盾早期的翻译 229
第二节 翻译生涯的两个高峰 232
第三节 茅盾翻译的分期 234
第四章 茅盾翻译选目的特点 236
第一节 译界杂家:最大特色是“杂” 236
第二节 翻译选目特点一:不选古典、经典作品 237
第三节 翻译选目特点二:关注小民族文学 238
第四节 翻译选目特点三:选目自觉意识强 239
第五节 翻译选目特点四:选目受制多 240
第六节 茅盾翻译里的矛盾 243
第五章 茅盾文学翻译之得失 249
第一节 茅盾译作展示出陌生而新异的生活 249
第二节 引入新叙事话语、叙述技巧 252
第三节 切片检查:茅盾译作的品质 256
第六章 茅盾文学翻译的价值 263
? 265
第四篇 翻译家冰心:与世纪同行 293
第一章 翻译家冰心:与世纪同行 293
第二章 “福音”传布:冰心翻译里的宗教情怀 299
第三章 “五四”一代人的外语结构 304
第四章 翻译模式与文化身份 308
? 312
第五篇 徐志摩:随心所欲的翻译家 319
第一章 徐志摩与翻译 319
第一节 狭义的翻译:志摩的翻译活动与翻译观 319
第二节 广义的翻译:志摩与中外文化关系 326
第三节 《晨报副刊》:早期外国文学介绍 335
第四节 志摩翻译的语言问题与“硬译” 348
第二章 志摩译小说、散文 353
第一节 翻译曼殊斐尔 353
第二节 长篇《涡堤孩》与《赣第德》 363
第三节 翻译司蒂芬士等人的短篇小说 365
第三章 志摩译诗 369
第一节 诗体试验:译诗与写诗 369
第二节 白话文译诗 379
第三节 译诗试验和古诗今译 390
? 396
第六篇 翻译家巴金:一颗丹柯的心 405
第一章 巴金一生的翻译 405
第一节 血和泪的翻译:非虚构类著作翻译 405
第二节 小说与散文翻译 412
第三节 喜爱做梦的巴金和戏剧翻译 415
第二章 巴金的翻译艺术 421
第一节 巴金的“直译” 421
第二节 巴金的翻译艺术 427
第三章 从翻译看巴金的言说方式 431
第一节 翻译安那其主义:热狂的言说方式 431
第二节 翻译《往事与随想》:晚年的批判 438
第三节 巴金的言说用“五四”以来的“赎罪意识” 442
第四节 翻译高尔基:丹柯言说方式 443
? 445
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