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1
1.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2
1.2.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 3
1.2.2 基于交换的计算机通信网 4
1.2.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5
1.2.4 局域网的形成 6
1.2.5 Internet时代的到来 6
1.2.6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景 7
1.3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7
1.3.1 分层次的网络体系结构 8
1.3.2 网络服务与实体 12
1.3.3 服务原语 13
1.3.4 ISO-OSI的体系结构 15
1.3.5 TCP/IP的体系结构 16
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7
1.4.1 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 17
1.4.2 因特网(Internet) 18
1.4.3 常用的网络设备 19
1.5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9
1.5.1 局域网 20
1.5.2 城域网 20
1.5.3 广域网 21
1.5.4 互联网 22
1.5.5 无线网 22
习题 23
第2章 通信子网基本技术 24
2.1 数据通信基础 24
2.1.1 信道与信号 24
2.1.2 模拟通信 25
2.1.3 数字通信 25
2.1.4 传输特性与传输方式 26
2.1.5 带宽与数据传输率 27
2.1.6 数据编码 29
2.1.7 数据通信方式 34
2.1.8 多路复用技术 34
2.2 物理传输介质 36
2.2.1 双绞线 37
2.2.2 同轴电缆 38
2.2.3 光缆 39
2.2.4 无线传输介质 41
2.3 差错控制技术 43
2.3.1 差错检测与校正控制技术 44
2.3.2 奇偶校验码 46
2.3.3 海明码 48
2.3.4 循环冗余码 50
2.4 数据交换技术 54
2.4.1 电路交换 55
2.4.2 报文交换 55
2.4.3 分组交换 56
2.4.4 信元交换 58
2.5 物理层接口 58
2.5.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58
2.5.2 RS-232-C接口标准 58
2.5.3 RS-449接口标准 61
2.6 接入技术 61
2.6.1 一线通 61
2.6.2 ADSL 62
2.6.3 HFC 62
2.6.4 无线接入 63
习题 63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65
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65
3.2 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协议 66
3.2.1 完全理想化的数据传输 66
3.2.2 具有最简单流量控制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67
3.2.3 实用的停止等待协议 68
3.2.4 停止等待协议的算法 70
3.2.5 停止等待协议的定量分析 71
3.3 连续ARQ协议 72
3.3.1 连续ARQ协议的工作原理 72
3.3.2 连续ARQ协议的吞吐量 73
3.3.3 滑动窗口技术 74
3.4 面向比特的链路控制规程HDLC 77
3.4.1 HDLC协议的产生 77
3.4.2 HDLC的帧结构 78
3.5 Internet中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PPP 80
3.5.1 串行线路网际协议(SLIP) 81
3.5.2 点对点协议(PPP) 81
习题 83
第4章 信道共享技术 84
4.1 信道共享技术概述 84
4.2 受控多点接入——轮叫轮询 85
4.3 随机接入技术——ALOHA 87
4.3.1 纯ALOHA 87
4.3.2 时隙ALOHA 88
4.3.3 轮询与ALOHA的比较 89
4.4 随机接入技术——CSMA和CSMA/CD 89
4.4.1 CSMA访问策略 89
4.4.2 CSMA/CD的工作原理 90
习题 93
第5章 传统局域网 94
5.1 局域网概述 94
5.2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95
5.2.1 IEEE802参考模型 95
5.2.2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98
5.2.3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100
5.3 以太网和IEEE802.3标准 101
5.3.1 IEEE802.3局域网概述 101
5.3.2 物理层标准 101
5.3.3 MAC子层和帧结构 103
5.3.4 交换式以太网 105
5.4 令牌环网和IEEE802.5标准 107
5.4.1 令牌环概述 107
5.4.2 MAC子层与帧结构 109
5.4.3 管理与维护 111
5.4.4 性能分析 112
5.5 令牌总线网与IEEE802.4标准 112
5.5.1 令牌总线网概述 112
5.5.2 MAC子层 113
5.5.3 三种局域网的比较 114
5.6 局域网的扩展 115
5.6.1 中继器 115
5.6.2 集线器 116
5.6.3 网桥的基本原理 116
5.6.4 透明网桥 118
5.6.5 源站选路网桥 119
5.6.6 透明网桥和源站选路网桥的对比 120
习题 121
第6章 现代局域网技术 122
6.1 100M快速以太网 122
6.1.1 快速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122
6.1.2 快速以太网系统的组成 123
6.1.3 快速以太网10BASE-T/FL性能比较 124
6.2 以太网的交换技术 125
6.2.1 以太网交换的概念 125
6.2.2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27
6.2.3 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127
6.2.4 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 129
6.2.5 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 130
6.2.6 以太网交换机的技术指标 132
6.2.7 以太网交换机的组网技术与应用 136
6.2.8 全双工交换以太网技术 139
6.3 1 Gb/s高速以太网技术 142
6.3.1 1 Gb/s高速以太网体系结构 142
6.3.2 帧扩展技术 143
6.3.3 帧猝发技术 143
6.4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FDDI 144
6.4.1 FDDI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 144
6.4.2 FDDI网络的组成 145
6.4.3 FDDI工作原理 146
6.4.4 网络容错 148
6.4.5 MAC协议与帧格式 148
习题 150
第7章 广域网与路由技术 151
7.1 广域网的体系结构 151
7.1.1 广域网的组成 151
7.1.2 广域网的通信服务 152
7.2 广域网的路由问题 154
7.2.1 分层编址与路由表 154
7.2.2 广域网的路由问题 155
7.2.3 路由选择算法种类 156
7.3 路由选择算法 158
7.3.1 非自适应路由选择 158
7.3.2 自适应路由选择 161
7.4 拥塞控制 164
7.4.1 拥塞控制的意义 164
7.4.2 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 166
7.5 X.25分组交换网 167
7.5.1 X.25网概述 167
7.5.2 X.25的虚连接 168
7.5.3 X.25网络结构 169
7.6 帧中继 170
7.6.1 帧中继概述 170
7.6.2 帧中继的组成 173
7.6.3 帧中继的呼叫控制 174
7.6.4 帧中继的帧格式 175
7.6.5 帧中继的拥塞控制 176
7.6.6 帧中继的应用 177
7.7 ISDN 178
7.7.1 ISDN概述 178
7.7.2 ISDN的功能 179
7.7.3 用户-网络接口 182
7.7.4 ISDN的应用 183
习题 184
第8章 网络互连技术 186
8.1 互联网与TCP/IP 186
8.1.1 网络互连方式 186
8.1.2 TCP/IP的分层体系结构 187
8.1.3 TCP/IP参考模型的特点 188
8.2 IP网络互连协议 190
8.2.1 IP地址及表示方法 190
8.2.2 IP数据报的格式 195
8.2.3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198
8.2.4 IP报文的分段与重组 200
8.2.5 IP数据报的转发机制 201
8.3 IP路由选择协议 204
8.3.1 内部网关协议IGP 205
8.3.2 外部网关协议BGP 211
8.4 Internet组管理协议IGMP 213
8.5 传输控制协议 215
8.5.1 传输控制的基本原理 215
8.5.2 关于服务质量QoS 216
8.5.3 传输控制层的端口 217
8.5.4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19
8.5.5 传输控制协议TCP 220
8.5.6 TCP的可靠传输 222
8.5.7 TCP的流量控制 223
8.5.8 TCP的拥塞控制 224
8.5.9 TCP的连接管理 225
习题 226
第9章 新一代网络协议IPv6 229
9.1 IPv6产生的背景 229
9.1.1 当前Internet面临的问题 229
9.1.2 IPv6的目标 230
9.1.3 IPv6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方向 231
9.2 IPv6与IPv4的区别 232
9.3 IPv6地址技术 239
9.3.1 地址表示 239
9.3.2 IPv6前缀 240
9.4 IPv6地址分类 240
9.4.1 单播地址 240
9.4.2 组播地址 243
9.4.3 任播地址 244
9.4.4 地址分配 244
9.5 IPv6数据报头结构 245
9.5.1 IPv6的基本报头 245
9.5.2 IPv6的扩展报头 248
9.6 从IPv4向IPv6过渡 252
习题 253
第10章 虚拟局域网技术 254
10.1 VLAN概述 254
10.1.1 VLAN的产生 254
10.1.2 实现VLAN的前提条件 254
10.1.3 VLAN的解决方案 255
10.2 VLAN的交换方式 256
10.2.1 端口交换 256
10.2.2 帧交换 256
10.2.3 信元交换 257
10.3 VLAN的划分方法 257
10.4 VLAN成员信息的传递 260
10.5 VLAN配置方法 260
10.6 VLAN间路由与通信 262
10.7 VLAN的协议和标准 265
10.8 VLAN的功能 266
习题 270
第11章 无线网络技术 271
11.1 蜂窝无线通信 271
11.1.1 寻呼系统 271
11.1.2 无绳电话 272
11.1.3 模拟蜂窝电话 272
11.1.4 数字蜂窝电话 274
11.2 码分多址 279
11.2.1 多址通信技术简介 279
11.2.2 码分多址原理 280
11.2.3 扩展频谱通信 282
11.2.4 CDMA的特点 285
11.3 卫星通信 286
11.3.1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286
11.3.2 地球同步卫星 287
11.3.3 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 288
11.3.4 卫星通信网的优缺点 290
11.4 蓝牙技术 290
11.4.1 概述 290
11.4.2 协议栈体系结构 292
11.4.3 蓝牙网络通信过程 293
11.4.4 蓝牙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 294
11.5 无线应用协议(WAP) 295
11.5.1 概述 295
11.5.2 协议栈结构 298
11.5.3 WML语言简介 300
11.5.4 WAP的应用及其展望 303
习题 304
第12章 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305
12.1 计算机网络安全性问题 305
12.1.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305
12.1.2 网络安全的威胁因素 305
12.1.3 网络安全的评估标准 306
12.2 网络安全策略 307
12.3 网络安全机制 307
12.3.1 加密 308
12.3.2 鉴别 309
12.3.3 数字签名 310
12.4 网络防火墙技术 311
12.4.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311
12.4.2 防火墙功能 312
12.4.3 包过滤技术 312
12.4.4 代理服务技术 314
12.4.5 防火墙系统基本组件 316
12.4.6 防火墙系统结构 317
12.4.7 使用防火墙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 320
习题 321
第13章 互联网应用技术 322
13.1 域名系统DNS 322
13.1.1 IP域名结构 322
13.1.2 域名解析 324
13.2 电子邮件系统E-mail 328
13.2.1 电子邮件的有关协议 328
13.2.2 电子邮件系统的结构 328
13.2.3 电子邮件的发送 330
13.2.4 电子邮件的接收 331
13.2.5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333
13.2.6 邮箱访问协议 334
13.2.7 MIME协议 334
13.3 文件传输与文件访问系统 335
13.3.1 FTP的特点 336
13.3.2 FTP作原理 336
13.3.3 FTP连接建立 337
13.3.4 FTP访问控制 338
13.3.5 简单文件传输协议(TFTP) 339
13.3.6 网络文件系统(NFS) 339
13.4 远程登录Telnet 341
13.4.1 Telnet协议 341
13.4.2 Telnet工作原理 341
13.4.3 网络虚终端 342
13.5 代理服务器 345
13.5.1 代理服务器的硬软件结构 345
13.5.2 代理服务器的工作流程 346
13.5.3 代理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347
13.6 网络管理 348
13.6.1 网络管理的概念 348
13.6.2 网络管理的功能 349
13.6.3 SNMP网管协议 350
13.6.4 管理信息库MIB 351
13.6.5 SNMP操作 353
习题 354
第14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NGN) 355
14.1 下一代网络概述 355
14.1.1 下一代网络产生背景 355
14.1.2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356
14.1.3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356
14.1.4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357
14.2 软交换技术 358
14.2.1 支撑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 358
14.2.2 软交换技术概述 359
14.2.3 软交换的特点 360
14.2.4 软交换的功能与结构 360
14.2.5 软交换的主要应用 362
14.3 网关技术 362
14.3.1 媒体网关 363
14.3.2 媒体网关控制器 364
14.3.3 信令网关 365
14.4 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协议 366
习题 369
第15章 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 370
15.1 Winsock概述 370
15.1.1 网络间进程通信 370
15.1.2 套接字(sockets) 372
15.1.3 基本概念 373
15.2 Winsock编程原理 374
15.2.1 简单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374
15.2.2 Winsock的启动和终止 375
15.2.3 错误检查和控制 376
15.2.4 Winsock编程模型 376
15.2.5 一个简单的例子 381
15.3 Winsock I/O模型 385
15.3.1 select模型 386
15.3.2 WSAAsyncSelect模型 387
15.3.3 WSAEventSelect模型 388
15.4 Winsock 2的扩展特性 391
15.4.1 原始套接字 391
15.4.2 重叠I/O模型 392
15.4.3 服务的质量(QoS) 392
15.5 套接字选项和I/O控制命令 394
15.5.1 套接字选项 394
15.5.2 I/O控制命令 396
15.6 Unix环境下套接字编程举例 397
15.6.1 服务器编程机制 397
15.6.2 TCP编程举例 398
15.6.3 UDP编程举例 400
习题 402
参考文献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