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引论:语言与思维——中国美学的基本元素和观点 5
第一部分 周至汉代(公元前十一至公元三世纪) 21
第一章 诗与志——《诗经》 21
第一节 神话与词源——诗的起源 22
第二节 反映与批评——《诗大序》的纲领性内容 25
第三节 诠释与接受——诗的品行 32
第二章 和谐与教育——孔子的文学观 37
第三章 言与气——孟子的文学观 45
第四章 内容与形式——荀子和礼乐 52
第五章“道与法”——庄、老对中国美学的意义 58
第六章 巫术与哀诉——“楚辞”及其影响 66
第七章 忠于事实与彰显人性——汉代文学观 73
第二部分 汉唐之间(公元三至七世纪) 81
第一章 风格与气质——曹丕的《论文》 81
第二章 创造与均衡——陆机的《文赋》 86
第三章 评价与影响——钟嵘的《诗品》 93
第四章 宇宙规律与文学样式——刘勰的《文心雕龙》 98
插述一“气韵”——中国画的美学基础 113
第三部分 唐代(公元618—906年) 131
第一章 风格时期与声韵格律——唐代律诗 131
第二章 道家与佛家——唐代“文学理论” 144
第一节“界”与“境”——王昌龄 144
第二节 平衡与秩序——皎然 149
第三节 言外与韵味——司空图 156
第三章 儒家与文学——唐代文学的教化思潮 165
第一节 局限与卓绝——杜甫 165
第二节 进取与闲逸——白居易 168
第三节 道德与古代——韩愈 173
第四部分 宋代(公元960—1279年) 183
第一章 传统与革新——宋代的文化、哲学及文学 183
第二章 平淡与贫穷——欧阳修 189
第三章 转变与超然——苏轼 195
插述二“胸有成竹”——苏轼与竹画美学 203
第四章 教化与道德——宋代新儒家和文学 209
第五章 功夫与自发——黄庭坚 218
第六章 悖论与佛法——禅宗佛教与宋代诗歌 229
第七章 正统与灵感——严羽《沧浪诗话》 237
第五部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249
第一章 法与悟——明代复古主义 249
第一节 模仿与直觉——前七子 251
第二节 情与意——后七子 258
第二章 本质与特征——明代末期的异端 266
第一节 毁圣运动与相对主义——李贽 268
第二节 个性与真实——公安派 273
第六部分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287
第一章 朴学与诗学——清代文化趋势 287
第二章 景与情——王夫之 291
第三章 外界与内在——叶燮的《原诗》 300
插述三“无法之法”——清代绘画美学 312
第四章 神与韵——王士祯 319
第五章 真实与表达——袁枚 326
第六章 传统与现代——王国维 338
结语 350
译后记 352
附参考文献目录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