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本项研究的缘起 2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三 研究的基本思路 5
四 所用若干概念界说 7
上篇 本论 13
第一章 社会观念视角:“大一统”文明共识传统 13
一 “黄帝子孙”认同的久远传统 13
二 “天赋亲权”与天命正朔追求 21
三 “天下国家”宗法礼制的形成 27
四 “大一统”天下观的发展演进 32
五 中土“文治教化”的扩散传扬 39
六 中华文明历史的“五方”共识 45
第二章 历史实践视角:“华夏”共同体整合沿革 55
一 胙土命氏的宗亲“国民”化 55
二 郡县制度的属民“国家化” 61
三 “朝民”整合与属民一体治理 67
四 “华夏一统”国家的历史承续 74
五 中华“民族国家”的自觉自为 83
六 国内多民族的“国民共同体” 90
第三章 法理和逻辑视角:国民共同体的建设 97
一 发掘中华共同体的珍贵历史资源 97
二 突出中华国民共同体的法理属性 103
三 定位国民共同体与国内民族关系 110
四 校准中文“民族话语”规范表达 117
五 清理“家国子民”陈旧社会遗产 125
六 消除“国野之分”城乡国民鸿沟 131
下篇 专论 141
第四章 现代化视角:“一体”如何包容“多元” 141
一 标准的现代化理论有可能遗忘民族问题 141
二 社会阶层变动作为民族问题的同构证据 146
三 国内民族学界涉及的现代化问题 150
四 社会整合的含义及长时段“想象力” 154
五 现代化意识形态中潜藏的思想方法 158
六 现代化概念构成当前意识形态重要内容 161
七 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协商需要相互补充 166
八 若干简要的概括 169
第五章 全球化视角:现代化问题的延续及对策 172
一 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及现代化的联系 173
二 全球化空间所特有的国家民族认同 175
三 对民族国家的挑战和促进国际秩序的契机 179
四 维护民族国家利益要超越二元逻辑陷阱 183
五 两种“民族”概念所包含的对内对外事务 185
六 透视种族、民族问题牵涉一定的研究方法 189
七 本土化趋势与民族意识的持续存在 194
八 民族存在的当下性与国家公民的多重角色 197
九 借“民族文化”问题引申几点结论 200
第六章 国家凝聚力视角: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06
一 民族族体及其认同的历史发展 206
二 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和主导文化 210
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认同 214
四 当前中国民族认同的多维关系 217
五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权巩固中华民族认同 221
六 中华民族认同与全球“炎黄子孙” 223
七 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28
结语 233
一 本书基本内容综合辑要 234
二 本项研究重要观点及价值 237
三 相关对策思路和修正建议 239
后记 243
附:全书图表目录 16
图1-1 五帝世系 16
图1-2 五帝至夏、商、周三代世系 18
图1-3 中国夏时期全图 19
图1-4 中国商时期全图 21
图1-5 中国西周时期全图 28
图1-6 中国春秋时期全图 33
图1-7 中国战国时期全图 42
图1-8 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382年)全图 46
图1-9 中国齐魏时期(497年)全图 48
图1-10 中国陈齐周时期(572年)全图 49
图1-11 中国辽北宋时期(1111年)全图 51
图1-12 中国金南宋时期(1142年)全图 53
图2-1 中国秦王朝时期全图 62
图2-2 中国西汉王朝时期全图 66
图2-3 中国唐王朝时期(669年)全图 72
图2-4 中国元王朝时期(1330年)全图 78
图2-5 中国清王朝时期(1820年)全图 80
图2-6 中华民国时期(1946年)全图 88
图4-1 中国社会的阶层状况 149
表4-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一) 163
表4-2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二) 164
表4-3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三) 164
表4-4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核心词语变化(四) 166
表5-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民族”主要提法及其频数 185
图5-1 近几次党代会报告“民族”概念的分布及趋势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