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位平凡谦和而令人尊敬的教授 1
一、姓名的渊源 1
二、万年灯与翰林院 3
三、外婆的小山村 5
四、小学印象 7
多彩的游戏 7
好奇的实验 8
校园剪影 8
五、中学情怀 10
自己动手建花园 10
令人留恋的图书馆 11
文体与文化生活回眸 12
还有数个情节 13
六、大学春秋 17
哥姐般的关爱 17
大学教授的风采 18
走出去与请进来 20
书信往来,友情帮助 21
运动和劳动中的“得”与“失” 22
走路,是最好的锻炼方式 23
女同学和女朋友 25
七、物理系的峥嵘岁月——工作历程的开始 28
教学与科研伴随终身 28
社会工作给我乐趣、干劲和朝气 30
学术活动中的风波 35
忘不掉的“文革”痕迹 36
暗中保护“审查对象” 38
“老、大、难”问题的解决 40
第一次到北京 43
“亲情”的考验 45
工农兵学员 47
“上、管、改”大学 47
直言工军宣队的不是之处 48
瞻仰红色圣地,会见毛泽东的警卫员 49
带藏族学员到内地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 50
第一站:长沙——韶山之行 51
第二站: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 52
第三站:中山陵——天王府——莫愁湖 52
第四站:上海——杭州——苏州 53
第五站:北京,你好! 54
开放、改革、有为的“新三届” 56
“一盏灯和一茶壶”的师生情 57
任成人教育的老师 59
神圣“高考”的阅卷插曲 60
八、经济学院(系)的充实人生——工作历程的转折 62
登门求教,寻求工作思路 62
聚合组织效应,创建品牌 63
开拓第二课堂活动 67
走向银幕 69
化解矛盾,正确导向 70
研究生及其去向 7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P31项目的申报 73
选派优秀毕业生进京“上岗” 73
对外贸易部对经济系的支持 75
道别母校的情怀 76
悠悠故乡行 77
突发事件的亲情处理 80
第一本教材的出版 81
不能有“灯下黑” 84
立项目,搞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85
在挫折中创建新的平台 87
我的两个母亲 90
九、研究生处——最满意的人生舞台 94
调研和规划 95
美国之行掠影 96
访美报告会 139
第一次发“过节费” 142
闪光的校庆70周年 143
100美元不花了 144
借东风,上档次 146
多层次,上规模 151
师生列队公路两旁,为校长送行 152
四次车祸,化险为夷 155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学会 159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64
一篇可载入校史的报道 165
上海新貌中的一“斑” 168
北京风气中的瑕疵 170
极目楚天舒——武汉的“两会” 175
一个会,两地开 179
新、马、泰春游休闲之旅 185
特殊使命 197
保密接待专家组 201
“研热”的夏天 208
贵宾身份北京行 211
忘记不了的“伤”和“痛” 217
为博士生开阔视野 220
高校假期无假时 223
汕头印象 231
深圳新貌 234
“学会”活动延国外 237
研究生的绚丽多彩生活 244
婚礼:凝集亲情和友谊的平台 248
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录取工作会”与引进“博士后” 249
难产的研究生毕业证书 253
“一品香茶”和泼水节 254
亲情的传承 256
旅游学院实力的又一力作 257
两个月的住院日子 261
持续式保健 270
参加研究生教育国际研讨会 270
香港学术会之行 274
寒假剪影 285
做好“软着陆”的准备 288
温泉情结 290
难忘的玉溪 292
情系“三地” 293
海南见闻 298
为重大课题赴蓉 302
岁末年初感言 307
迎送名师和挚友 308
云大MBA倒计时 314
杭州会议、苏州行 316
滇台情 323
两件大事 324
创业舞台 325
夜长梦奇 328
病房、书房、办公室和家 329
十、夕阳更红 余热更热——“软着陆”后的工作与生活 336
两个全国“先进” 337
创造条件,争要“母鸡” 338
扎根土地,勤于耕耘 340
后记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