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IPv6基础 2
第1章 绪论 2
1.1 IPv4的局限性 2
1.2 IPv6的发展现状 5
1.3互联网演进的困境 7
第2章IPv6基础协议 9
2.1 IPv6框架 9
2.2 IPv6编址 10
2.2.1地址表示方式 10
2.2.2地址空间和前缀 11
2.2.3地址分类 12
2.2.4单播地址 12
2.2.5任播地址 14
2.2.6多播地址 14
2.2.7特殊地址 15
2.3 IPv6协议 16
2.3.1数据包格式 16
2.3.2扩展首部 17
2.4 ICMPv6 21
2.4.1协议概述 21
2.4.2错误消息 21
2.4.3信息消息 22
2.5邻居发现协议 23
2.5.1数据包格式 23
2.5.2数据结构和算法 27
2.5.3前缀发现机制 27
2.5.4地址解析机制 28
2.5.5重复地址检测 29
2.5.6邻居不可达检测 29
2.5.7重定向机制 30
2.6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 31
2.6.1地址状态 31
2.6.2协议流程 32
2.7 DHCPv6 33
2.7.1数据包格式 33
2.7.2分配地址流程 34
2.7.3分配前缀流程 35
第3章IPv6接入方式 37
3.1接入网络 37
3.1.1网络接入方式 38
3.1.2网络接入控制方式 39
3.2 PPPoE 40
3.2.1 PPPoE链路建立过程 41
3.2.2 IPv6CP协议 44
3.2.3 PPPoE部署 45
3.3 IPoE 49
3.3.1 IPoE接入过程 49
3.3.2 IP Session 51
3.3.3 IPoE部署 53
3.4 IPv6接入方式综合部署 54
第4章IPv6路由协议 56
4.1路由协议的演进 56
4.2 IGP路由选择协议——OSPF 58
4.2.1 OSPF概述 58
4.2.2 OSPFv3与OSPFv2的区别 59
4.3 IGP路由选择协议——ISISv6 59
4.3.1 ISIS概述 59
4.3.2 ISISv6与ISISv4的区别 61
4.4 EGP路由选择协议——BGP4+ 63
4.4.1 BGP概述 63
4.4.2 BGP4+与BGP4的区别 64
第5章IPv6多播技术 67
5.1多播技术产生背景 67
5.1.1 IP多播历史 67
5.1.2什么是多播 67
5.1.3 IP多播的特点 68
5.1.4多播技术应用 69
5.2多播技术原理、标准 69
5.2.1 IP多播地址结构 69
5.2.2 IPv6多播MAC地址 70
5.2.3 IPv6多播组管理协议 71
5.2.4 IPv6多播路由协议 76
5.3多播技术在IPv6与IPv4下的差异 77
5.3.1 IPv6的优势 77
5.3.2 IPv6多播协议差异 77
5.4多播技术的应用场景 77
第6章 移动IPv6 80
6.1移动IP基础 80
6.1.1移动IP技术产生的背景 80
6.1.2移动IP相关标准的发展 81
6.2移动IPv6技术 82
6.2.1移动IPv6网络框架 82
6.2.2移动IPv6消息格式 83
6.2.3移动IPv6工作机制 86
6.3移动IPv6扩展 87
6.3.1快速移动IPv6 88
6.3.2分级移动IPv6 91
6.3.3快速分级移动IPv6 94
6.4代理移动IPv6 96
6.4.1代理移动IPv6网络框架 97
6.4.2代理移动IPv6消息格式 97
6.4.3代理移动IPv6工作机制 99
6.5移动IPv6优势 101
第二部分IPv6部署 104
第7章IPv6技术过渡 104
7.1双栈技术 104
7.1.1 DS-Lite 104
7.1.2 6RD 114
7.2翻译技术 119
7.2.1无状态IP/ICMP转换 119
7.2.2 NAT-PT技术 124
7.2.3有状态NAT64协议转换技术 128
7.2.4无状态协议转换技术 131
7.2.5 TRT系统 136
7.2.6 Socks64 138
7.3隧道技术 141
7.3.1 6to4 143
7.3.2 6over4 146
7.3.3 ISATAP 147
7.3.4 GRE 150
7.3.5 L2TP 151
7.3.6 6PE 155
7.3.7 6VPE 160
第8章IPv6网络部署 162
8.1过渡技术现状概述 162
8.1.1 IPv6标准化概况 162
8.1.2应用平台的IPv6支持程度 163
8.1.3网络设备对IPv6的支持能力 164
8.1.4 IPv6网络设备试用概况 165
8.2 IPv6过渡部署需求分析 165
8.2.1业界对IPv6过渡的态度 165
8.2.2 ISP过渡业务选择 166
8.2.3 ISP网络过渡需求分析 166
8.2.4企业网过渡需求 168
8.3.ISP骨干网部署 168
8.3.1 ISP骨干网部署概述 168
8.3.2 MPLS骨干网部署 170
8.3.3 IP骨干网部署 186
8.3.4新建骨干网部署 191
8.3.5骨干网部署方案对比 195
8.4 ISP宽带接入部署 196
8.4.1宽带接入模型 196
8.4.2 IPv6对IPv4的兼容性分析 199
8.4.3宽带接入部署总体方案 200
8.4.4公网双栈过渡部署 202
8.4.5私网双栈过渡部署 208
8.4.6 DS-Lite过渡部署 216
8.4.7 6RD过渡部署 222
8.4.8认证溯源部署 225
8.4.9各种过渡方案的比较 236
8.5 ISP移动宽带接入部署 237
8.5.1移动宽带接入模型 237
8.5.2移动宽带过渡部署需求 238
8.5.3移动宽带接入部署方案 239
8.6企业网过渡部署 241
8.6.1企业网模型 241
8.6.2企业网过渡部署方案 242
8.6.3企业网演进方案 245
第9章IPv6支撑系统过渡 246
9.1网管系统过渡 246
9.1.1网络管理系统结构 246
9.1.2网络管理协议 247
9.1.3 IPv6网络管理 249
9.1.4网络管理系统过渡 250
9.2 DNS系统过渡 252
9.2.1 DNS工作原理 252
9.2.2 IPv6网络的DNS 254
9.2.3 DNS系统过渡 255
9.3 AAA系统的过渡 256
9.3.1 AAA与RADIUS 256
9.3.2 IPv6的AAA 258
9.3.3 AAA系统过渡 260
第10章IPv6终端过渡 261
10.1终端接入网络的现状 261
10.1.1宽带网络终端现状 261
10.1.2 VPN虚拟专用网现状 263
10.1.3各种操作系统对IPv6的支持 264
10.2 IPv6终端的过渡技术 267
10.2.1终端的双栈架构 267
10.2.2 Bump-In-the-Stack (BIS) 269
10.2.3 Bump-In-the-API (BIA) 272
10.2.4 Teredo隧道 274
10.3终端向IPv6迁移 277
10.3.1终端通过PPPoE连接到IPv6网络 277
10.3.2配置支持IPv6的操作系统 280
10.3.3应用程序的迁移 288
第11章IPv6网络安全 289
11.1 IPv6网络安全技术 289
11.1.1 IPv6协议安全 289
11.1.2 IPSec协议及应用安全 291
11.1.3移动IPv6安全 295
11.1.4 IPv6协议安全小结 299
11.2 IPv6网络安全部署 300
11.2.1 IPv6骨干网安全 300
11.2.2边界网络安全 302
11.2.3内网安全部署 303
11.2.4 DNS系统安全 304
11.2.5应急响应机制完善 304
11.3 IPv6网络安全业务 305
11.3.1综述 305
11.3.2国外IPv6安全业务开展情况 306
11.3.3 IPv6安全业务 307
第三部分IPv6应用 310
第12章 应用过渡 310
12.1网页浏览 310
12.1.1 IPv6对网页浏览的影响 310
12.1.2网页浏览迁移方案 313
12.2电子邮件 316
12.2.1 IPv6对电子邮件的影响 316
12.2.2电子邮件迁移方案 318
12.3即时通信 318
12.3.1 IPv6对即时通信的影响 318
12.3.2即时通信迁移方案 320
12.4 VoIP 320
12.4.1 VoIP业务概述 320
12.4.2 VoIP通信编码 322
12.4.3 VoIP业务现状 322
12.4.4 VoIP业务过渡 323
12.5 IPTV 325
12.5.1 IPTV业务概述 325
12.5.2 IPTV系统构成 326
12.5.3 IPTV业务现状 329
12.5.4 IPTV业务过渡 329
12.6 3G 331
12.6.1 3G概述 331
12.6.2 3GPP的迁移 333
12.6.3 3GPP2的迁移 337
12.7物联网 340
12.7.1物联网概述 340
12.7.2物联网引入IPv6的必要性 342
12.7.3物联网IPv6技术进展 344
12.7.4物联IPv6引入策略 347
参考文献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