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边缘 唐代昭义军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正田著
  • 出 版 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9866913259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问题意识 1

二、有关唐代藩镇之史料文献 7

三、有关唐代藩镇之研究成果 9

四、研究方法 16

第二章 昭义军之地理环境 19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 19

一、地形气候与水文 20

(一)邢洺区 20

(二)泽潞区 22

二、粮食生产与物产 26

(一)邢洺区粮食生产 26

(二)邢洺区其他物产 28

(三)泽潞区粮食生产 32

(四)泽潞区其他物产 37

第二节交通网络与形势 40

一、交通网络 40

(一)邢洺区水陆交通 41

1.陆路交通 41

2.唐代邢洺区河流通航状况 44

(二)泽潞区交通 45

二、战守形势 49

(一)邢洺区形势 49

(二)泽潞区形势 52

第三节昭义节度区户口与州县变迁 55

一、户数与州县等级的变化 55

(一)户口问题 55

(二)昭义军州县等级及县属乡数之变化 60

二、昭义军辖区唐代州县设置变化 66

第三章 昭义军区人文风习与文化特性 75

第一节 昭义军人文风习与区域文化差异 76

一、邢洺区人文风习 76

二、泽潞区人文风习 79

三、邢洺、泽潞之方言差异管窥 86

四、邢洺区社会经济性质 91

第二节 由墓志铭看昭义军社会特徵 94

一、邢洺区中上阶层的中央化 96

(一)旧贯邢洺区迁葬两京者之分析 98

(二)葬邢洺区本地者分析 101

二、泽潞区归葬本地现象与文化特性 107

(一)由墓志铭分析其归葬本地现象与风气 107

1.葬於外地之分析 107

2.泽潞区「从旧贯葬」现象与风气 110

(二)泽潞区「不仕」者之分析 111

1.本区「不仕」者之统计与分析 112

2.晚唐本区部分「历代不仕」墓志铭文试析 114

三、小结 115

第三节 从史料所载姓氏看泽潞地区的民族 117

一、由三篇造像铭姓氏看泽潞区的民族 118

(一)〈阳阿故县造像记〉 118

(二)〈张村造像记〉 127

(三)〈纪弥勒菩萨上生变赞并序〉 130

二、由泽潞区墓志铭姓氏推论可能是胡姓者 133

三、本区郡姓之胡姓推论 136

四、小结 137

第四章 昭义军武力系统及其特徵 139

第一节 昭义军前期军队之来源 140

一、军队成员来源复杂——从士兵阶层方面 140

(一)邢洺地区 140

1.胡系部队 140

2.汉系部队 142

3.骑兵部队 143

4.李抱真以「团练兵」为主重整部队 145

(二)泽潞地区 148

二、从将领阶层看昭义权力性质 152

三、昭义军队与当地府兵规模之关系 161

第二节昭义军军队的演变(第二~四期) 167

一、昭义军之世袭化与家族化 167

二、昭义军之官健化(第四、五期) 173

(一)昭义官健的出现与财源转运之关系 173

(二)刘氏招募之官健与旧系将士之关系 178

第三节 昭义军人骄兵化(第五期) 182

第五章 中央与昭义军的互动 191

第一节 中央对昭义军节帅的控制及影响 191

一、由镇帅文武职比例与任期看中央对昭义的控制 198

(一)分立期与第一、二期——武官长任制 198

(二)第三期——宪宗「顺地化」化下的文官时期 200

(三)刘氏掌权的第四期——并谈刘从谏的政治问题 201

(四)第五期——「将不常师」的文官短任时期 205

二、藩帅受镇及去镇与对中央态度的关联 207

(一)就藩帅受镇方面 207

(二)就藩帅去镇方面 207

三、亲王遥兼昭义节度使时机的政治意义 210

第二节 昭义镇帅对内部控制之方式 216

一、从行政与军事谈昭义军的内部控制 216

(一)以有效行政层级运作强化内部 216

(二)藉点兵制度巩固泽潞区的控制 217

(三)藉婚姻媒介笼络当地旧有势力 218

二、避免邢洺区出现威胁藩帅势力 219

(一)以政治或军事方式制衡邢洺区势力 219

(二)以镇内辅贰要职镇制邢洺区 220

(三)就食山东或移镇邢洺的成效 224

(四)以邢洺之财养军队削弱其经济力 226

(五)拉拢邢洺区富商支持节度使政权 226

第三节 昭义战力及其忠义表现分析 227

一、安史之乱 229

二、讨关中南山五谷群贼 229

三、防御吐蕃之战事表现 230

四、抵御魏博田承嗣入侵 230

五、与魏博田悦之战 231

六、讨卢龙朱滔之叛 233

七、参与讨淮西吴少诚之役 234

八、讨成德王承宗 236

九、讨成德王庭凑之役 237

十、日后发展略述——昭义军「忠义」性质的衰退 239

第四节 昭义军「素忠义」之意识性质 242

第六章 结论 253

附表 259

参考书目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