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刑法论总则 中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阳,王观著
  • 出 版 社:中华印书局
  • 出版年份:1933
  • ISBN:
  • 页数:914 页
图书介绍:

本论 143

第一编 犯罪论 143

第一章 通论 143

第一节 犯罪之意义 143

第二节 犯罪与科刑 153

客观说 154

主观说 154

折衷说 155

第三节 犯罪之要件 156

第一款 犯罪客观的要件 158

行为之危险性 158

行为之违法性 161

第二款 犯罪主观的要件 162

任责能力 162

任责条件 163

第三款 与犯罪成立无涉之事项 164

行为之背德性 164

刑罚权行使之限制 164

亲告罪之亲告 165

反法行为之情状 165

第二章 犯罪之主体客体行为 165

第一节 犯罪之主体 165

第二节 犯罪之客体 174

以被害法益为犯罪之客体 174

以被害人为犯罪之客体 178

第三节 犯罪之行为 182

第三章 犯罪之要件 190

第一节 犯罪之主观的要件 190

第一款 任责能力 192

第一项 任责能力之意义 193

第二项 任责能力之观念 199

以道义的责任为基础而论任责能力者 199

以社会的责任为基础而论任责能力者 203

评论 204

第三项 幼年人 212

关于任责年龄各主义 212

我刑法与所采用之主义 214

评论 216

第四项 精神障碍人 218

第五项 酗酒人 227

无责任说 228

有责任说 229

第六项 瘖哑人 232

第七项 老人 237

第八项 任责无能力人之处分 239

感化教育 239

监禁处分 245

第二款 任责条件 247

第一项 故意 249

故意之概念 249

故意之种类 265

第二项 过失 277

过失之观念 277

过失之标准 280

过失之种类 290

过失犯之构成 298

第三项 错误 299

法律之错误 300

事实之错误 310

第四项 结果的责任 324

就他人所为之行为负刑责 324

责任之推定 325

结果的加重犯 325

第二节 犯罪之客观的要件 327

第一款 行为之危险性 327

第一项 行为之阶段 327

犯罪之决意 327

预备 332

实行 333

第二项 行为与结果 346

第三项 因果关系论 352

因果关系之观念 352

研究因果关系所当注意之事项 376

不作为与因果关系 380

因果关系之中断 395

第四项 未遂罪 420

未遂罪之概念 420

未遂罪之种类 423

关于未遂罪范围内所应研究之问题 437

未遂罪之处分 461

第五项 不能犯 471

客观说 472

主观说 481

危险说 483

评论 486

第二款 行为之违法性 495

第一项 行为违法性之概念 496

第二项 违法阻却之事由 498

第一目 紧急防卫 503

紧急防卫之概念 503

紧急防卫之要件 505

第二目 依法令之行为 545

惩戒行为 546

对于现行犯之逮捕行为 548

对于心神丧失人之监护行为 548

因法益保有人之同意所为之行为 549

法益保有人之自弃行为 553

第三目 依所属上级公务员命令之职务上行为 554

第四目 依正当业务之合法行为 557

第五目 紧急避难 560

紧急避难之要件 560

紧急避难不罚之根据 572

第四章 共犯 582

第一节 共犯之概念 582

共同犯罪之意义 582

从属犯之观念 586

评论 587

第二节 共犯之要件 592

主观的要件 592

客观的要件 599

第三节 共犯之种类及正犯教唆犯从犯之区别 599

第一款 学理上之共犯分类 599

独立犯,从属犯 600

重要犯,轻微犯 600

有形的共犯无形的共犯 600

纵的共犯,横的共犯 601

必要的共犯,任意的共犯 601

第二款 法律上之共犯分类 603

共同正犯 603

教唆犯 618

从犯 632

第三款 正犯教唆从犯之分别 637

正犯与从犯之区别 637

教唆犯与纵犯之区别 648

第四节 共犯与身分关系 650

以一定身分为犯罪成立要件之犯罪,因无身分者之与共,应如何面论罪乎 654

以身分为刑之加减或免除要件之犯罪,因无身分者之与共,对于无身分者,应如何而科刑乎 662

第五节 共犯与故意以及共犯与任责能力之关系 666

共犯与故意之关系 666

共犯与任责能力之关系 675

第六节 共犯之共犯与共犯之竞合 694

共犯之共犯 694

共犯之竞合 697

第七节 共犯与犯罪之未完成 701

共同正犯与犯罪之未完成 702

教唆犯从犯与犯罪之未完成 704

第八节 共犯与错误 709

共同正犯间之错误 710

教唆犯从犯所认识之事实,与现实事实有错误 713

第九节 共犯之处分 722

共同正犯之处分 723

教唆犯之处分 725

从犯之处分 729

第五章 犯罪之单数与复数 731

第一节 通论 731

犯罪单数复数之概念 731

区别犯罪单数复数之标准 732

客观说 733

主观说 739

评论 740

第二节 外观上之数罪 748

第一款 想像的竞合犯 750

第一项 想像的竞合犯之概念 750

想像上之犯罪竞合说 755

实体的数罪竞合说 756

法条竞合说 757

我刑法所有采用之学说 758

第二项 想像的竞合犯不可与外观上之法条竞合相混同 761

特别关系 763

补充关系 764

吸收关系 765

选择关系 767

第二款 牵连犯 768

第一项 牵连犯之概念 768

以犯一罪之意思而为犯罪行为,其所用之方法,发生其他犯罪事实者 768

以犯一罪之意思,而为犯罪行为,致发生其他犯罪事实之结果者 775

第二项 牵连犯不可与结合犯相混同 779

第三款 外观上之数罪在法律上所应有之结果 781

处罚之关系 781

起诉及确定审判之关系 783

刑法关于时之效力,以及地之效力之关系 784

第三节 连续犯 784

第一款 连续犯之概念 784

第二款 连续犯构成之要件 785

在法律上须有数个独立犯罪行为存在 786

须有连续(单一)之决意 787

须系同一之罪名 806

第三款 连续犯在法律上所应之结果 819

科刑之关系 819

适用刑法之关系 820

公诉时效之关系 820

审判之关系 821

第四节 并合论罪 822

第一款 并合论罪之概念 822

第二款 并合论罪之处分 827

第一项 处分并合论罪之各主义 827

并科主义 827

吸收主义 828

限制加重主义 828

评论 829

第二项 我刑法所采用之各主义 830

我刑法所采用之吸收主义 831

我刑法所采用之限制加重主义 833

我刑法所采用之并科主义 835

第三款 并合论罪之裁判 837

一罪先发,已经裁判宣告,而余罪后发者 839

数罪各自独立别经裁判宣告者 842

并合论罪,已经处断,各罪中有受赦免者 845

第五节 累犯 845

第一款 累犯之概念 846

第二款 累犯构成之要件 847

累犯构成,以前次所犯之罪,曾处有期徒刑者为要件 847

累犯构成,以前次所犯之罪,曾受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之一部执行,而免除者,为要件 848

累犯构成,以前次所犯之罪,依刑法宣告徒刑,并于国内法院受有罪裁判者为要件 849

累犯构成,以后罪系徒刑以上之罪为要件 850

累犯构成,以前罪应科之徒刑实际上执行完毕,或执行一部免除后而再犯者,为要件 854

累犯构成,以后罪日期,距前罪之徒刑执行完毕日期,或执行一部免除之日,未曾经过五年者,为要件 859

第三款 累犯之处分 861

第六章 犯罪之种类以及犯罪之时与地 865

第一节 犯罪之种类 865

第一款 刑事犯行政犯 868

第二款 国事犯常事犯 870

第三款 现行犯非现行犯 871

第四款 身分犯普通犯 872

第五款 亲吿罪非亲吿罪 874

亲告罪之告诉,应属何人为之 879

亲告罪之告诉,得由他人代理为之乎 880

亲告罪之告诉,得为继承之日的物否 882

亲告罪之效力,是否及于共犯全体 883

亲告罪之时效,以何时为起算点乎 884

第六款 即成犯继续犯 885

第七款 集合犯接续犯 888

第二节 犯罪之时与地 894

行为主义 896

结果主义 897

中间现象主义 898

行为结果主义 900

评论 901

犯罪时,应采行为主义 903

犯罪地,应采折衷主义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