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穆生荣主编;卓资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04068254
  • 页数:11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记载了该县的历史发展状况。

序 1

凡例 1

概述 3

概述 3

大事记 3

大事记 3

第一编 建置 3

第一章 建置沿革 3

第一节 地域沿革 3

第二节 境域变迁 8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10

第二节 合作化至公社化时期 14

第三节 改社建乡 17

第四节 撤乡建镇 17

第三章 各乡镇概况 23

第一节 八苏木乡 23

第二节 梅力盖图乡 24

第三节 十八台镇 24

第四节 巴音锡勒镇 26

第五节 印堂子乡 27

第六节 六苏木乡 28

第七节 后房子乡 29

第八节 大榆树乡 30

第九节 福生庄乡 31

第十节 梨花镇 32

第十一节 复兴乡 33

第十二节 旗下营镇 34

第十三节 红召乡 36

第十四节 卓资山镇 37

第二编 自然环境 43

第一章 地质地貌 43

第一节 地质 43

第二节 地貌 46

第二章 山脉 水系 51

第一节 山脉 51

第二节 水系 55

第三章 土壤 61

第一节 土壤 61

第二节 耕地 64

第三节 植被 65

第四节 草场 65

第四章 气候 67

第一节 气温 67

第二节 日照 68

第三节 降水 70

第四节 无霜期 70

第五节 风向 风力 71

第六节 物候 71

第七节 自然灾害 72

第八节 气象谚语 78

第五章 自然资源 81

第一节 植物 81

第二节 动物 84

第三节 矿产资源 85

第三编 人口与计划生育 93

第一章 人口 93

第一节 人口数量 分布 变动 93

第二节 人口结构 101

第三节 人民生活 108

第四节 姓氏 109

第二章 计划生育 113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3

第二节 计划生育管理 114

第三节 机构 120

第四编 农业 125

第一章 垦地 125

第一节 垦务 125

第二节 耕地 125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127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 12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27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27

第四节 人民公社 128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8

第三章 作物 13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30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31

第四章 农技 农艺 135

第一节 耕作方法 135

第二节 良种推广 136

第三节 田间管理 137

第四节 农田建设 140

第五节 生产资料供应 140

第六节 农业机械 141

第五章 管理机构 142

第一节 沿革 142

第二节 站、所 142

第五编 畜牧业 151

第一章 所有制 151

第一节 私有制 15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 151

第三节 承包责任制 151

第二章 草场 152

第一节 草场分布 152

第二节 草业建设 154

第三章 品种 饲养 155

第一节 当地品种 155

第二节 引进品种 155

第三节 繁殖改良 158

第四节 饲养方法 159

第五节 主要措施 159

第四章 疫病防治与检疫 161

第一节 疫病种类 161

第二节 检疫 164

第三节 管理机构 164

第六编 林业 171

第一章 林业种类 171

第一节 林种 171

第二节 树种 172

第二章 造林 175

第一节 人工林 175

第二节 种苗培育 175

第三节 四旁植树 176

第四节 “三荒”绿化 176

第三章 林木管护 178

第一节 封山育林 178

第二节 护林防火 178

第三节 野生动物保护 179

第四节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 180

第五节 退耕种树种草 181

第四章 采伐利用 182

第一节 林产品采伐 182

第二节 林产品利用 182

第五章 林业科技与规划 183

第一节 林业科技 183

第二节 林业规划 184

第六章 林业管理 18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86

第二节 林业技术培训 187

第三节 政策实施 188

第七编 水利 191

第一章 水利工程 191

第一节 提水工程 191

第二节 蓄水工程 192

第三节 防洪用洪工程 194

第二章 水利机具 196

第一节 打井机具 196

第二节 排灌机具 196

第三章 水土保持 198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98

第二节 水土治理 198

第四章 人畜饮水 200

第一节 缺水情况 200

第二节 治理措施 200

第五章 水利管理 203

第一节 体制 203

第二节 机构 203

第三节 投资使用 204

第八编 工业 211

第一章 经营体制 211

第一节 个体手工业 211

第二节 私营 公私合营 合作企业 212

第三节 国营企业 213

第二章 电力 214

第一节 发电 214

第二节 输变电 214

第三节 供电 215

第四节 电力管理机构 216

第三章 采矿业 218

第一节 煤矿 218

第二节 云母 218

第三节 黄金 219

第四节 石棉 219

第五节 其他采矿业 219

第四章 化工 220

第一节 黄磷 220

第二节 化肥 220

第三节 磷肥 220

第四节 其它化工 221

第五章 机械制造与机修 222

第一节 机械制造 222

第二节 电机 222

第六章 建材 223

第一节 水泥 223

第二节 砖瓦 223

第三节 白灰 砂石 224

第四节 建材加工 224

第七章 造纸 印刷 225

第一节 造纸 225

第二节 印刷 225

第八章 粮食加工 食品 酿造 226

第一节 粮食加工 226

第二节 饲料加工 227

第三节 食品加工 227

第四节 酿酒 228

第九章 毛革 鞋帽 被服 229

第一节 皮毛 皮革 229

第二节 鞋帽 被服 229

第三节 其它 230

第十章 招商引资 232

第一节 引资情况 232

第二节 引进企业 233

第十一章 管理机构 234

第一节 工业发展局 234

第二节 二轻工业局 234

第三节 招商局 234

第九编 乡镇企业 237

第一章 经营机制 237

第一节 体制与结构 237

第二节 调控与管理 243

第二章 企业门类 245

第一节 农业企业 245

第二节 工业企业 246

第三节 建筑施工企业 249

第四节 交通运输企业 250

第五节 商业 饮食服务业 250

第三章 强乡镇建设 252

第一节 卓资山镇 252

第二节 旗下营镇 252

第三节 十八台乡 252

第四节 白银厂汉乡 253

第五节 东河子乡 253

第六节 后房子乡 253

第七节 八苏木乡 254

第十编 交通 261

第一章 道路 261

第一节 故道 261

第二节 铁道 261

第三节 公路 263

第四节 桥涵 266

第二章 运输 269

第一节 货运 269

第二节 客运 270

第三节 运输工具 271

第三章 交通机构. 273

第一节 交通局 273

第二节 交通运输管理所 273

第三节 交通监理所 274

第四节 交通征费稽查所 274

第五节 养路工区 275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国土资源 279

第一章 城镇建设 279

第一节 集镇 279

第二节 建筑物与建筑公司 280

第三节 供水 排污 282

第四节 道路 桥梁 广场 283

第五节 城镇照明与卫生管理 285

第六节 园林 绿化 286

第二章 乡镇住宅 287

第一节 乡村规划 287

第二节 住宅建筑 287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289

第一节 房地产管理 289

第二节 房屋情况 289

第四章 环境保护 290

第一节 城镇环境现状 290

第二节 乡村环境 290

第五章 国土资源 291

第一节 土地管理 291

第二节 矿产资源管理 291

第六章 机构 293

第一节 环保局 293

第二节 城建局 293

第三节 国土资源局 293

第十二编 邮电 297

第一章 邮电沿革 297

第一节 烽火台 驿站 297

第二节 代办所 信柜 297

第三节 邮电局 邮电所 297

第二章 邮政业务 300

第一节 函件 300

第二节 包件 301

第三节 汇兑 302

第四节 报刊发行 304

第五节 机要通信 304

第六节 集邮 305

第三章 邮政运输 306

第一节 干线邮路 306

第二节 农村(县内)邮路 307

第四章 电信 311

第一节 电话 311

第二节 电报 312

第三节 管理机构 313

第四节 联通 移动通信 315

第十三编 商贸 321

第一章 商业 32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21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323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29

第二章 物资供应 345

第一节 体制 345

第二节 经营业务 345

第三章 对外贸易 348

第一节 外贸体制 348

第二节 购销业务 348

第四章 集市贸易 354

第一节 庙会 354

第二节 集贸市场 354

第三节 物资文化交流会 354

第四节 商品展销会 355

第五章 烟草 盐业专卖 356

第一节 烟草专卖 356

第二节 盐业专营 358

第十四编 粮油购销 361

第一章 购销体制 361

第一节 粮油体制改革 361

第二节 机构 362

第二章 粮食征购 364

第一节 粮商收购 364

第二节 征收统购 364

第三节 议购定购 366

第三章 粮食销售 368

第一节 非农业供应 368

第二节 农牧民供应 372

第三节 饲料供应 375

第四章 粮食储运 377

第一节 粮油储存 377

第二节 粮油调运 379

第十五编 财政 税收 385

第一章 财政 385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 385

第二节 财政收入 388

第三节 财政支出 393

第四节 财政收支平衡 397

第五节 财务管理与财政监督 399

第二章 国家税收 403

第一节 税收体制 403

第二节 税务管理 405

第三节 税收种类 408

第四节 税收 409

第三章 地方税收 412

第一节 地方税收体制及税务管理 412

第二节 税收种类 414

第三节 税收收入 422

第十六编 国有资产 427

第一章 资产量 427

第一节 固定资产 427

第二节 流动资产 427

第三节 其它资产 428

第二章 资产分布 429

第一节 文教卫生 429

第二节 行政事业 429

第三节 公检法 430

第四节 社会福利 430

第五节 工交城建 430

第六节 商粮贸 430

第七节 农牧林水 430

第三章 清产核资 432

第一节 行政单位 432

第二节 事业单位 432

第四章 管理 43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33

第二节 管理方式 434

第十七编 工商物价 技术监督 437

第一章 工商物价 437

第一节 工商管理 437

第二节 企业管理 437

第三节 商标 广告 438

第四节 物价管理 439

第五节 管理机构 440

第二章 质量技术监督 441

第一节 业务工作 441

第二节 机构设置 445

第十八编 金融 449

第一章 货币 449

第一节 古钱币 449

第二节 银两与银元 449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货币 449

第四节 人民币 450

第二章 金融机构 452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卓资县支行 452

第二节 中国工商银行卓资县支行 453

第三节 中国农业银行卓资县支行 453

第四节 中国建设银行卓资县支行 454

第五节 信用合作社 455

第三章 保险 457

第一节 体制 457

第二节 财产保险 458

第三节 人寿保险 458

第四章 储蓄 信贷与结算 460

第一节 储蓄 460

第二节 信贷 466

第三节 结算 473

第五章 金库 债券 国库券 475

第一节 金库 475

第二节 债券 475

第三节 国库券 476

第六章 管理 479

第一节 金融机构管理 479

第二节 现金管理 479

第三节 其它金融业务管理 481

第十九编 计划 统计 审计 485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85

第一节 计划管理 485

第二节 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486

第三节 机构设置 491

第二章 统计管理 493

第一节 业务 493

第二节 业绩 493

第三节 机构设置 494

第三章 审计 监督 495

第一节 国家审计 495

第二节 社会 内部审计 497

第二十编 政党群团 50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501

第一节 县委机构设置 501

第二节 历届党员代表会议 党员代表大会 506

第三节 中共卓资县委(龙胜县委)沿革和领导人名录 511

第四节 纪律检查(监察)委员会 514

第五节 组织 520

第六节 宣传 529

第七节 统战 533

第八节 政法委员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35

第九节 党校 538

第十节 档案 540

第十一节 信访 542

第二章 群众团体 544

第一节 工会 544

第二节 农会 贫协 547

第三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先队 548

第四节 妇女联合会 553

第五节 商务会 工商联合会 555

第二十一编 政权 政协 561

第一章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1

人民代表大会及人大常委会 561

第一节 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6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563

第三节 人大常委会 567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 569

第一节 县人民政府沿革 569

第二节 县政府机构设置沿革 575

第三节 施政纪要 589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593

第一节 内设机构 593

第二节 政协委员会 593

第三节 政协工作 598

第二十二编 主要政治运动 改革开放 603

第一章 主要政治运动 603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分子 603

第二节 抗美援朝 603

第三节 土地改革 604

第四节 “三反”“五反” 604

第五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605

第六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606

第七节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606

第八节 整风反右 606

第九节 大跃进 607

第十节 人民公社化 607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608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 608

第十三节 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610

第二章 改革开放 613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613

第二节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 614

第三节 机构改革 615

第四节 城镇开发 619

第五节 内引外联招商引资 620

第六节 “进退还”战略实施 621

第二十三编 公安 司法 625

第一章 公安 625

第一节 对敌斗争 625

第二节 治安管理 629

第三节 刑侦 633

第四节 消防 640

第五节 看守所管理 641

第六节 交通管理 644

第七节 机构沿革 646

第八节 森林警察 651

第二章 检察院 65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52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53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53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54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54

第六节 控告审诉检察 654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655

第三章 法院 65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56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57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58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58

第五节 行政审判 659

第六节 信访接待 659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60

第二节 法制宣传 660

第三节 调解 661

第四节 律师工作 661

第五节 公证 662

第二十四编 军事 665

第一章 抗日游击根据地 665

第一节 根据地建设 665

第二节 地下军服厂 665

第二章 战事 667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667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673

第三章 兵役制度 682

第一节 春秋战国到清朝 682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制度 68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制度 688

第四章 驻军 人防工程 692

第一节 驻军 692

第二节 人防 战备工程 693

第五章 地方武装 694

第一节 地方游击队 694

第二节 人民武装部 694

第六章 民兵 698

第一节 建制 698

第二节 军事训练 699

第三节 活动 702

第二十五编 民政 扶贫 707

第一章 拥军优属 707

第一节 优抚 707

第二节 安置 709

第三节 陵园 711

第二章 社会救济 717

第一节 救灾 717

第二节 济困 718

第三章 老区建设 720

第一节 分布 720

第二节 建设 720

第四章 婚丧管理 724

第一节 婚姻 724

第二节 殡葬 725

第五章 区域划界 726

第一节 划界 726

第二节 普查 726

第六章 残疾人事业 728

第一节 职责 728

第二节 活动 728

第七章 扶贫 729

第一节 贫困状况 729

第二节 解决温饱状况 729

第三节 扶贫措施与成果 730

第二十六编 劳动 人事 741

第一章 劳动管理 741

第一节 劳动用工制度 741

第二节 劳动培训 743

第三节 劳动监察与保护 743

第二章 人事管理 745

第一节 人员编制 745

第二节 干部录用 749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755

第四节 干部培训 755

第五节 职称评聘 755

第六节 机构设置 760

第三章 工资福利 761

第一节 干部工资 761

第二节 离退休人员及费用 762

第四章 社会保障 764

第一节 劳动就业 764

第二节 养老保险 767

第三节 医疗保险 768

第二十七编 教育 771

第一章 普通教育 771

第一节 私塾 771

第二节 幼儿教育 771

第三节 小学教育 772

第四节 中学教育 774

第五节 蒙古族语言教育 776

第六节 特殊教育 777

第二章 专业教育 778

第一节 农业中学 778

第二节 职业中学 778

第三节 教师进修学校 779

第三章 教师队伍 780

第一节 学历结构 780

第二节 民办教师 780

第三节 师资培训 781

第四章 教育改革 782

第一节 学制改革 782

第二节 教学改革 782

第三节 电化教学 783

第四节 改革实践 783

第五章 教育经费与勤工俭学 785

第一节 教育经费 785

第二节 勤工俭学 786

第六章 教育管理 788

第一节 沿革 788

第二节 教育管理网络 789

第三节 管理 789

第二十八编 体育 797

第一章 机构 业绩 797

第一节 机构 797

第二节 业绩 797

第二章 学校体育 799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799

第二节 业体校 799

第三章 群众体育 800

第一节 职工体育 800

第二节 农牧民体育 801

第四章 体育设施 竞赛记录 802

第一节 体育设施 802

第二节 竞赛记录 803

第二十九编 文化艺术 809

第一章 机构 管理 809

第一节 机构 809

第二节 管理 809

第二章 文化单位 艺术团体 810

第一节 文化馆(站) 810

第二节 图书馆 811

第三节 文物管理所 812

第四节 晋剧团 812

第五节 乌兰牧骑 813

第六节 电影公司 813

第七节 图书发行 815

第三章 群众文化 819

第一节 文化宣传 819

第二节 业余文艺 820

第三节 传统娱乐 821

第四章 文学艺术 822

第一节 文联组织 822

第二节 文学创作 822

第三节 书法 美术 摄影 民间工艺 823

第四节 音乐舞蹈 824

第五章 文物古迹 825

第一节 历史文物 825

第二节 历史古迹 826

第三十编 广播电视 835

第一章 广播电视 自办节目 835

第一节 有线广播 835

第二节 卓资县人民广播电台 836

第三节 卓资电视台 837

第四节 卓资县有线电视台 838

第五节 优秀节目 839

第二章 乡镇广播电视 841

第一节 广播放大站 841

第二节 电视差转台 转播台 841

第三节 卫星地面站 842

第四节 有线电视网络 842

第五节 调频广播 844

第三章 管理机构 845

第一节 机构 845

第二节 管理 经费 845

第三十一编 医疗卫生 849

第一章 医疗 849

第一节 沿革 849

第二节 医疗机构 849

第三节 基层医疗机构 851

第四节 卫生学校 852

第五节 设备与技术 852

第六节 医疗制度 854

第七节 医疗队伍 854

第二章 卫生 855

第一节 卫生防疫 855

第二节 妇幼保健 857

第三节 公共卫生 859

第四节 计划免疫 860

第三章 医药管理 862

第一节 私营医药字号 862

第二节 公私合营 862

第三节 药材管理 863

第四节 药品监管 864

第四章 红十字会 866

第一节 职责 866

第二节 活动 866

第三十二编 科技与气象 875

第一章 科学技术 875

第一节 科技普及 875

第二节 引进推广 877

第三节 科技成果 878

第四节 机构队伍 880

第二章 气象 882

第一节 观察预报仪器 882

第二节 工作 883

第三节 沿革 886

第三十三编 民族 宗教 891

第一章 民族 89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891

第二节 民族分布 891

第三节 民族团结 894

第四节 民族政策 894

第五节 机构设置 895

第二章 宗教信仰 896

第一节 佛教 896

第二节 喇嘛教 896

第三节 伊斯兰教 896

第四节 天主教 897

第五节 基督教 899

第六节 吕祖教 900

第七节 一贯道 900

第三十四编 民俗 905

第一章 生活习俗 905

第一节 蒙古族生活礼仪习俗 905

第二节 汉族生活习俗 906

第二章 岁时节俗 910

第一节 蒙古族岁时节俗 910

第二节 汉族岁时节俗 910

第三章 礼仪习俗 914

第一节 汉族礼仪习俗 914

第二节 回族礼仪习俗 917

第四章 民歌 民谣 919

第一节 爬山调 919

第二节 地方歌谣 921

第五章 良风陋习 923

第一节 良风 923

第二节 陋习 923

第三十五编 语言 927

第一章 方言 927

第一节 语音 927

第二节 卓资县常见词语 933

第二章 谚语 歇后语 937

第一节 谚语 937

第二节 歇后语 939

第三十六编 人物 943

第一章 人物传略 943

第二章 人物简介 954

第一节 曾任或现任副厅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县籍) 954

第二节 曾任和现任县主要党政领导 958

第三节 曾长期在卓资县工作过的副厅级以上干部 967

第四节 全国劳动模范 969

第五节 文化科技名人 976

第三章 人物表 973

第一节 省(自治区)部级以上劳动模范 973

第二节 省(自治区)部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 975

第三节 县团级以上军政人员名录 977

第四节 副县(处)级以上待遇离休干部名录 984

第五节 高级知识分子 987

第四章 英名录 997

附录 1031

一、地方文献辑存 1031

二、报刊文章辑存 1071

三、传说 1086

四、《卓资县志》出版报批文件辑存 1091

五、修志始末 1094

六、《卓资县志》稿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099

七、《卓资县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100

八、《卓资县志》编辑人员名单 1102

九、提供专业志资料人员名单 1103

表格索引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