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编 33
第一章 五四文学思想的勃兴 33
第一节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33
第二节 陈独秀、李大钊的文学革命论 41
第三节 钱玄同的“改弦而更张之” 46
第二章 人生派的写实 56
第一节 沈雁冰的为人生的写实 56
第二节 郑振铎的血泪文学 62
第三节 王统照的理性批评 67
第三章 创造社的浪漫 73
第一节 郁达夫的“自叙传” 73
第二节 成仿吾的“内心的要求” 78
第三节 郭沫若的“自我之扩张” 83
第四章 象征与唯美的初兴 89
第一节 闻一多的“诗的格律” 89
第二节 徐志摩的“单纯的信仰” 97
第三节 “纯粹诗歌”的理论 104
第四节 弥洒社的“情绪之流” 109
第五章 无产阶级文学思想的倡导 113
第一节 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学主张 113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论争 116
第三节 钱杏邨的普罗文学理论 121
第四节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 127
第六章 新文学批评理论的建立 136
第一节 新文学十年的总结 136
第二节 作家作品论 142
第三节 创作经验谈 148
第四节 外国文学理论的译介 154
第七章 “自由生发”的文艺观 162
第一节 沈从文的和谐的生命美 162
第二节 李长之的“感情的批评” 167
第三节 林语堂的幽默和性灵 172
第四节 叶公超的“感受的自由” 177
第八章 现代主义的理论探索 183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想的建立 183
第二节 施蛰存的“现代情绪”说 187
第三节 穆木天的“心境主义”文学 190
第四节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 192
第五节 戴望舒的“诗之精髓” 197
第九章 现实主义的深化 201
第一节 民族形式和文艺大众化 201
第二节 主观论的论辩 213
第三节 路翎的新现实主义 220
第十章 后期浪漫派与“新诗现代化” 225
第一节 徐訏的“主流的感觉” 225
第二节 无名氏的生命意识 233
第三节 袁可嘉的新诗的现代化 241
第四节 唐湜的“风格”与“意象” 250
第十一章 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257
第一节 抗日救亡的文学思想 257
第二节 民主根据地的文艺思想争鸣 264
第三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70
下编 276
第一章 鲁迅的“改良人生”的文学思想 276
第一节 文学的真实论 276
第二节 文学的功利论 279
第三节 文学的美感论 284
第二章 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288
第一节 张扬泰纳的文艺社会学 288
第二节 提倡左拉的自然主义 291
第三节 坚持革命现实主义 294
第三章 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00
第一节 “人的文学” 300
第二节 “自由”与“宽容” 304
第三节 “美文”与“趣味” 309
第四章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 313
第一节 “纯正的人性” 313
第二节 “浪漫的”与“古典的” 317
第三节 “判断的批评”与“鉴赏的批评” 322
第五章 宗白华的生命体验的诗化文论 327
第一节 生命创化的艺术观 327
第二节 艺境创构——人生体验的艺术形态 331
第三节 诠释生命——对“歌德文学现象”的解读 336
第六章 邓以蛰的文艺功能层次说 342
第一节 艺术本体叩问及“纯粹的构形”的艺术 342
第二节 诗歌表现“情感”论 347
第三节 为人生“写真”的戏剧主张 350
第七章 李建吾的印象式鉴赏 353
第一节 “批评是一种印象的印象” 353
第二节 灵魂的探幽发微 357
第三节 直觉感悟的鉴赏经验 361
第八章 朱光潜的中西合璧的文艺学体系 367
第一节 建立在“形象直觉”论上的心理艺术学 367
第二节 道德艺术论——“人生的艺术化”命题 376
第三节 艺术类型说:诗、悲剧 383
第九章 胡风的现实主义理论 394
第一节 “人生样相”的“战书” 394
第二节 “典型”与“类型” 398
第三节 主观战斗的精神 401
第四节 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407
第十章 冯雪峰的革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411
第一节 根基于实践的文艺思想 411
第二节 大众化的文艺主张 422
第三节 实践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 429
第十一章 周扬的以政治为本的文学理论 439
第一节 政治指向、宣传意识、批判话语 439
第二节 以阶级斗争为根据的文学真实论 444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448
后记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