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黄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1
第二节 河流地貌特征 9
第三节 黄河地貌的研究简史 17
第四节 本书的指导思想和任务来源 22
第二章 现代侵蚀产沙过程 26
第一节 中国宏观自然地理背景下的黄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 26
第二节 降水、植被、侵蚀耦合关系及其临界 32
第三节 侵蚀产沙变化对夏季风强度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39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48
第五节 侵蚀产沙空间尺度效应 61
第六节 侵蚀产沙的时间尺度效应 69
第七节 基于遥感植被指标NDVⅠ的流域侵蚀研究 73
第八节 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的变化趋势 81
第三章 多营力侵蚀产沙过程 92
第一节 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形成的因素 92
第二节 风水两相侵蚀产沙过程 110
第三节 风水两相作用与不同粒径组泥沙的产出 117
第四节 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支流悬移质粒度特征的影响 126
第五节 风水两相作用对侵蚀产沙地域分布的影响 131
第六节 人类活动对风水两相侵蚀的影响 139
第四章 泥沙输移过程 152
第一节 无定河流域泥沙收支平衡 152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输移特征 167
第三节 洪水输沙效率与水沙组合和河床形态的关系 178
第四节 高效输沙洪水 184
第五节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 189
第五章 河道泥沙沉积过程 204
第一节 黄河小北干流的泥沙沉积 204
第二节 历史上黄河下游沉积速率的突变现象 217
第三节 黄河下游现代沉积的变化趋势 226
第四节 黄河下游泥沙沉积统计关系 236
第五节 黄河下游河道沉积的空间分布 240
第六节 黄河下游堤距对河道沉积过程的影响 254
第七节 黄河下游不同粒径组泥沙的沉积 259
第八节 黄河下游泥沙的存储与释放 267
第六章 流域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 275
第一节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 276
第二节 坡沟系统中高含沙水流的形成 282
第三节 高含沙水流悬移质泥沙的粒度组成 292
第四节 高含沙水流侵蚀 300
第五节 风水两相作用对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307
第六节 冲淤双临界现象 313
第七节 不同来源水沙对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317
第八节 人类活动对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321
第九节 高含沙水流频率的时间变化 326
第七章 黄河下游河床演变 332
第一节 河道的复杂调整现象 332
第二节 黄河下游河道调整对三门峡水库清水下泄阶段的响应 336
第三节 平滩流量及其变化 343
第四节 游荡河段河床调整对水沙变化的响应 353
第五节 河道萎缩过程中的河床调整 361
第六节 黄河下游河床调整的特征时间尺度 389
第七节 黄淮海平原河流的纵剖面凹度特征 405
第八章 河型 413
第一节 高含沙型曲流河床及其形成机理 413
第二节 黄河游荡河型的自然地理因素 419
第三节 河型对含沙量空间变异的响应及其临界现象 424
第四节 基于来沙系数的冲积河流河型判别 430
第九章 流域地貌系统产水产沙带与沉积带的耦合关系 438
第一节 黄河上中游产水产沙系统与下游河道沉积系统的耦合关系 438
第二节 流域产水产沙耦合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和输沙能力的影响 444
第十章 入海水沙通量与三角洲发育演变 455
第一节 入海径流通量及其变化 456
第二节 入海泥沙通量及其变化 461
第三节 不同来源区水沙变化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468
第四节 三角洲造陆临界 473
第五节 流域因素变化对三角洲造陆速率的影响 478
第六节 不同粒径组入海泥沙通量的变化及其对三角洲造陆的影响 482
第七节 夏季风强度变化对陆海相互作用的影响 490
第八节 三角洲造陆速率的历史变化 498
第九节 下游泥沙沉积汇对人海悬移质泥沙粒度的影响 505
参考文献 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