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之间》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宗桂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3121236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本文库是活跃在当代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年来艰辛探索的成果,既凸显了作者本人哲学研究的基本心路历程,也反映了我国的哲学研究及其水平的过去与现在,深刻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这套丛书的宗旨是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文库中一些观点代表了我国学术研究的现当代、甚至未来学术研究的走向,而且有些是与社会、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学术问题。这些观点与问题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上篇 文化 33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3

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3

2.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 5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9

1.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19

2.中国文化的特点 24

思想家与文化传统 334

1.思想家、文化传统的内涵 34

2.思想家促成的主要文化传统 36

3.思想家铸造文化传统的主要途径 42

4.思想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45

5.吸收历史资源,重建文化传统 46

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 48

1.文化民族性的内涵和特点 48

2.文化时代性的内涵和特点 51

3.文化世界性的内涵和特点 52

4.文化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之间的关系 54

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中国文化出路展望 56

1.文化批判、价值重构与文明复兴 56

2.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的近现代历程 58

3.价值重构的现代精神方向 61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667

1.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 67

2.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 70

3.“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 74

4.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 77

5.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 82

6.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功能 85

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重建 89

1.民族文化素质是多元开放系统 89

2.人文精神的价值指向 91

3.民族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94

4.如何重建人文精神 95

5.新型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97

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模式和特征 99

1.一体三元的多维文化观 99

2.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融合论 100

3.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中外互补说 102

4.创造转化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观 104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建设 106

1.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 106

2.理性看待民族主义 109

3.坚持并增强文化的民族性 111

文化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115

1.“文化全球化”是事实判断 115

2.文化全球化从属于文化多元化 117

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121

1.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功能 121

2.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126

3.中国文化精神研究的创新 127

4.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 129

国学与时代精神 131

1.国学的内涵、内容和范围 131

2.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140

3.国学与时代精神的双向互动 151

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155

1.何谓精神家园 156

2.国学文化中关于精神安顿的思想 158

3.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169

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172

1.文化自觉的历史表现 172

2.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174

3.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发展 178

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标志 181

1.社会制度的创建 181

2.价值系统的奠定 184

3.文化模式的确立 186

4.文化大传统的形成 187

文化学建设与文化现代化 190

1.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 190

2.国外的文化学研究 192

3.国内的文化学研究 194

4.文化现代化的学术支撑是文化学 198

中篇 哲学 203

求善与求真:中西哲学的分野 203

1.中西哲学产生的不同根源 203

2.中西哲学思维趋向的差异 205

3.中西哲学境界追求的不同 207

4.中西哲学处理主客体关系的差别 209

儒家哲学的特质与中国哲学的拓展 212

1.儒家哲学的特质 212

2.从文化哲学层面拓展中国哲学 214

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会的作用 217

1.黄老道家思想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作用 217

2.黄老道家思想对儒学的促进 220

3.对纲常名教合理性的论证 222

4.道家思想的历史作用 226

孔子从道思想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227

1.孔子的从道思想 227

2.传统人文精神的历史表现 230

3.现代审视下的历史启迪 237

《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 240

1.立君道护治道的利欲论 240

2.着眼政治操守和智慧的君臣论 243

3.接近德主刑辅模式的德刑论 247

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 252

1.礼治孕育阶段:从高祖立国到文景时期 253

2.礼治确立阶段:从武帝到昭帝、宣帝时期 256

3.礼治成熟阶段:东汉章帝时期 264

4.汉代礼治的思想特征 268

秦汉医学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273

1.阴阳五行统贯哲学和医学 273

2.阴阳五行是论证宇宙和谐思想的依据 277

3.阴阳五行是医家和思想家建构理论的方法和依据 281

4.秦汉医学和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差异 283

《淮南子》与《春秋繁露》的思想同异 285

1.天人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相似相通 285

2.学派归宿和最高范畴的相异相悖 291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 2295

1.德主刑辅的王道政治论 295

2.三统循环的历史观 298

3.“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社会秩序论 301

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利用和改造 309

1.用“理一分殊”说规范“民胞物与”论 310

2.用宗法等级制改铸大君宗子说 312

3.用“理当如此”说升华乐天安命说 313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审视和21世纪的展望 316

1.20世纪前半叶 316

2.20世纪后半叶 321

3.百年来的成就与不足 350

4.21世纪的展望 353

下篇 儒学 357

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57

1.儒家文化传统的特定内涵和精神价值 357

2.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内涵和现代价值 362

3.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366

儒家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 369

1.儒家文化的合理追求 369

2.当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372

3.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与当今人文精神建设 374

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进路 377

1.儒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两重性 377

2.儒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实进路 379

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 384

1.儒学的现代化与边缘化话题的由来及其内涵 384

2.关于儒学的现代化 386

3.关于儒学的边缘化 392

4.儒学现代化与边缘化的张力 395

儒学与现代中国思潮 397

1.文化态势:守旧、改良、革命鼎足为三 397

2.学术思潮:马列、西化、新儒学 400

3.文化重构路径:用激进方式求渐进改良 401

4.儒学的时代命运 405

“现代新儒家”的学派诠释 409

1.“现代新儒家”是客观存在 409

2.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驳议 411

3.“现代新儒家”的内涵 414

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说 416

1.“返本开新”与“内在超越” 416

2.“返本开新”文化观的特征 418

3.“返本开新”文化观的启迪 421

新儒学的形上追求及其现代意义 425

1.新儒学的文化价值观 425

2.新儒学的文化重构观 428

3.新儒学文化追求的形上特征和现代意义 430

当代新儒学发展的若干难题 434

1.兼容天下的开放意识和守道护统观念的纠结 435

2.复兴儒学的宏图大志与儒门淡泊的落寞现实的差距 437

3.“返本”的传统价值准则与“开新”的现代意识的矛盾 438

4.批评精神与自我反省意识的脱节 438

5.儒学现代化意图与边缘化现实的悖反 439

6.儒学价值理想载体的整体性缺失 440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的儒教取向和新学特质 442

1.《春秋董氏学》的结构 443

2.《春秋董氏学》的内容和主题 445

3.《春秋董氏学》与维新变法 449

4.《春秋董氏学》的“广东色彩” 451

冯友兰“抽象继承法”理论的省思 455

1.“抽象继承”的本意 455

2.“抽象继承”的合理价值 457

唐君毅的文化精神价值论和文化重构观 463

1.立足现实的文化精神价值论 463

2.以德性为基础的文化类型说 471

3.以中国文化为本原的文化重构观 473

牟宗三的道德理想论 477

1.“战国时代”与“悲情呼声” 477

2.道德理想与人文意识 479

3.中西优劣与形上追求 483

4.无尽悲愿与严峻现实 486

后 记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