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 中国县域发展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屏南,王习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2843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的实践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县域发展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宁乡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选择县域和谐发展这个新鲜的课题,组织编写了这本有分量的新著。该书的价值在于理论性和系统性,它以清晰而敏锐的理论前瞻、深刻而严密的逻辑内涵、丰富而充实的典型例证,将县域和谐发展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囊括了县域层面所有宏观与微观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成为国内首本单独以县域和谐为立论的书籍。

绪论 1

第一章 发展思想演化 12

1.1 发展模式 12

1.1.1 社会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12

1.1.2 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模式 13

1.1.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分析 17

1.2 发展理论的兴起 19

1.2.1 发展理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0

1.2.2 几种主要的社会发展理论 20

1.3 发展观的演进 23

1.3.1 二战后国外发展观的演进 23

1.3.2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发展观的探索 25

1.4 科学发展观 31

1.4.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31

1.4.2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32

1.4.3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35

第二章 县与县域发展 37

2.1 县的历史沿革 37

2.2 县与县域概念 39

2.2.1 县的概念 39

2.2.2 县域的概念 41

2.3 县域发展的内涵 44

2.3.1 县域发展的概念 44

2.3.2 县域发展包含的基本内容 44

2.3.3 县域发展各项内容的关系 49

2.4 县域发展的意义 52

2.4.1 县域发展的历史意义 52

2.4.2 县域发展的当代意义 53

第三章 县域发展模式 58

3.1 县域发展模式的宏观层面 58

3.1.1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58

3.1.2 城乡统筹与全面协调发展 60

3.1.3 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村建设 61

3.1.4 扩权强县与行政效率优化 62

3.2 县域发展模式的微观层面 63

3.2.1 依托优势资源,进行特色开发 63

3.2.2 回归传统农业,推动产业发展 64

3.2.3 引导民营经济,充分推动经济活力 65

3.2.4 引进域外投资,带动县域全面发展 66

3.3 县域发展的误区 67

3.3.1 GDP为纲,忽略全面发展 67

3.3.2 政绩驱动,忽略长远发展 69

3.3.3 城区为中心,忽略统筹发展 70

3.3.4 盲目跟风,忽略县域特点 70

3.4 县域发展的趋势 72

3.4.1 扩权强县,强化县域自主发展能力 72

3.4.2 统筹城乡,构建经济一体化 74

3.4.3 以人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6

3.4.4 人才兴县,持续提升县域竞争力 76

第四章 县域科学发展 78

4.1 坚持发展第一要义 79

4.1.1 发展第一要义的涵义 79

4.1.2 发展要以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 80

4.1.3 发展是整个县域的科学发展 81

4.1.4 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 82

4.2 坚持以人为本 85

4.2.1 以人为本的涵义 85

4.2.2 建立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86

4.2.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87

4.2.4 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88

4.3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9

4.3.1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89

4.3.2 要促进县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发展 90

4.3.3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 91

4.4 坚持统筹兼顾 92

4.4.1 统筹兼顾的涵义 92

4.4.2 县域统筹兼顾的重点 93

4.4.3 县域统筹兼顾的原则 95

4.4.4 县域统筹兼顾的方法 96

第五章 县域和谐发展 98

5.1 和谐发展的内涵 98

5.1.1 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统一 98

5.1.2 县域和谐发展是“四个文明”有机结合的全面发展 99

5.1.3 县域和谐发展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01

5.1.4 县域和谐发展是统筹与协调兼顾的发展 102

5.2 统筹城乡发展 104

5.2.1 城乡统筹的内涵 104

5.2.2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 105

5.2.3 建设城乡统筹长效机制 107

5.2.4 城乡统筹的典型案例 107

5.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0

5.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110

5.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112

5.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113

5.3.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114

第六章 县域政治和谐 117

6.1 政治和谐的内涵 117

6.1.1 政治和谐的概念 117

6.1.2 政治和谐的内容 118

6.1.3 政治和谐的价值目标 120

6.2 乡村治理的演变 121

6.2.1 传统社会的乡村治理 121

6.2.2 近代社会的乡村治理 122

6.2.3 建国后的乡村治理 123

6.2.4 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 124

6.3 完善县域政治架构 124

6.3.1 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 124

6.3.2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27

6.3.3 构建和谐司法局面 129

6.3.4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30

6.4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31

6.4.1 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 131

6.4.2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制度建设 133

6.4.3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民主建设 135

6.4.4 加强对基层自治的指导 136

第七章 县域经济和谐 138

7.1 经济和谐的内涵 138

7.1.1 经济和谐的产生与发展 138

7.1.2 经济和谐的定义 139

7.1.3 经济和谐的核心 140

7.1.4 经济和谐的时代特色 141

7.2 经济和谐的原则 142

7.2.1 科学发展观认识论原则 142

7.2.2 城乡一体化原则 143

7.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144

7.2.4 共同性原则 145

7.3 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145

7.3.1 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145

7.3.2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47

7.3.3 营造良好环境,壮大民营外资经济 148

7.3.4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 149

7.3.5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50

7.3.6 建立健全的县域财政、金融机制 152

7.3.7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53

7.4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55

7.4.1 营造成熟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156

7.4.2 营造宽松灵活、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 157

7.4.3 营造保障有力、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 157

7.4.4 营造人尽其才、活力迸发的创业环境 159

7.4.5 营造开明开放、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 160

第八章 县域社会和谐 162

8.1 社会和谐的内涵 162

8.1.1 我国古代的社会和谐思想 162

8.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 164

8.1.3 社会和谐的深刻内涵 165

8.2 完善县域社会管理 166

8.2.1 改进政府管理,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167

8.2.2 推进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168

8.2.3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169

8.2.4 统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170

8.2.5 完善应急管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171

8.2.6 加强综合治理,确保社会治安稳定 172

8.3 完善县域社会保障 173

8.3.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173

8.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人民收入 175

8.3.3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76

8.3.4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7

8.3.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178

8.3.6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 179

8.4 促进社会团结和睦 180

8.4.1 荣辱与共,发展县域多党合作 180

8.4.2 与时俱进,推动县域阶层和谐 181

8.4.3 落实政策,维护民族宗教和谐 182

第九章 县域文化和谐 184

9.1 文化和谐的内涵 185

9.1.1 “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185

9.1.2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187

9.1.3 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189

9.1.4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190

9.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92

9.2.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92

9.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94

9.2.3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95

9.2.4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96

9.3 发展县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97

9.3.1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97

9.3.2 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99

9.3.3 建设网络文化 200

9.3.4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县域文化发展活力 201

9.3.5 构建学习型社会 202

9.4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203

9.4.1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的全过程 203

9.4.2 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和谐新风尚 205

9.4.3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6

第十章 县域生态和谐 208

10.1 生态和谐的内涵 208

10.1.1 生态和谐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9

10.1.2 生态和谐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 210

10.1.3 生态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211

10.1.4 生态和谐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12

10.2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13

10.2.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成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思想转变 214

10.2.2 营造舆论氛围,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216

10.2.3 创新管理思维,推行“绿色行政”方式 217

10.2.4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19

10.3 保护生态环境 220

10.3.1 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原则 220

10.3.2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与宗旨 222

10.3.3 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与要求 223

10.3.4 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与措施 224

10.4 建设“两型社会” 226

10.4.1 “两型社会”建设的提出 226

10.4.2 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 228

10.4.3 建立“两型社会”的考评体系 229

10.4.4 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 230

附一:科学发展强实力 社会和谐惠民生 235

附二:县域发展“宁乡模式”解读 248

附三:加速灰汤崛起 构建和谐重镇 258

附四:做新农村建设的探路者 263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