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艺术史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贵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3936050
  • 页数:6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囊括了江西地区各门类艺术,如戏剧、陶瓷等。

元代卷 1

第一章 精湛的铜器与金银器 4

第一节 铸镜工艺 4

第二节 铸铜工艺 6

一、宜春窖藏精美铜器 6

二、福建南平出土的江西铜器 8

三、铜工艺品的艺术特色 9

第三节 金银器装饰 10

一、高浮雕、浅浮雕工艺 10

二、錾花开光装饰 11

第二章 体现美学理念的建筑 12

第一节 豫章城维修与滕王阁重建 12

第二节 宣圣庙、书院建筑 13

一、新昌州宣圣庙的规模与布局 14

二、重修抚州宣圣庙涉及的建筑思想 15

三、万载县宣圣庙的三次维修 15

四、分宜县明伦堂的台基处理 16

五、弋阳蓝山书院附属建筑的命名 17

六、袁州藏书阁与尊经阁的建筑特色 18

七、庐陵县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19

第三节 宗教建筑 20

一、道教建筑 20

(一)贵溪上清宫的重建 20

(二)龙虎山仙源观的砌造 22

(三)玉隆万寿宫的修复 23

(四)太平兴国宫的更名及修缮 24

(五)玉笥山万寿承天宫的修筑 24

二、佛教建筑 25

(一)抚州灵感庙和宜春逄溪山圣寿寺 25

(二)莲华宝胜寺建筑群 26

(三)仰山太平兴国寺和百丈山演法堂 27

(四)瑞州北乾明寺 28

第四节 民用建筑 29

一、祠堂建筑 29

(一)安成保靓祠堂 30

(二)秀川罗氏祠堂 30

(三)金溪曾氏祠堂 31

二、戏台建筑 32

三、进贤胡氏园林 32

四、诚存堂的建筑美学 33

第五节 贵溪杨林桥和瑞州仁济桥 34

一、贵溪杨林桥 34

二、瑞州仁济桥 35

第三章 开创彩瓷艺术的新时代 36

第一节 青花瓷艺术的时代 37

一、元青花的由来及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37

二、青花瓷的造型艺术 42

三、元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44

第二节 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 46

一、釉里红瓷与青花釉里红瓷的特征及其起源 46

二、釉里红的三种不同装饰方法 46

三、元代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瓷的发现 47

四、元代釉里红瓷的造型和装饰艺术 48

第三节 枢府卵白釉瓷 48

一、枢府卵白釉瓷出土和收藏概况 49

二、“枢府”瓷的特征 51

三、“枢府”瓷的装饰和文字 52

第四节 各种颜色釉瓷 52

一、红釉瓷 52

二、蓝釉瓷 53

三、孔雀绿釉瓷 54

第五节 景德镇的元代瓷窑遗址 54

第四章 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 56

第一节 传统音乐的研究与传播 56

一、吴澄对《诗经》和《九歌》音乐的研究 57

二、虞集的雅乐研究 58

(一)对儒家礼乐的维护 59

(二)教授河北种田人演乐 59

三、熊朋来《胡氏律论序》 60

第二节 音乐家及其作品 61

一、熊朋来与《瑟谱》 61

二、临川叶宋英能自度曲 64

三、虞集的“乐府”与“法曲” 64

四、赵文创作的“法乐” 65

五、惟则禅师《筚篥引》 65

六、揭傒斯《李宫人琵琶引》 66

七、杨维桢《江西铙歌二章》 67

八、蒋康之知音善歌 67

第三节 琴家与古琴 68

一、鄱阳萧性渊 68

二、琴家虞集与范梈 69

三、危素论琴 70

(一)论琴弦的变化 70

(二)论“江谱”与“浙谱” 70

四、其他琴家 71

(一)来往于浙赣的琴人涂君 71

(二)宜春钟清卿能琴 72

(三)“好琴如好色”的邓旭甫 72

(四)善琴者员怡然 72

(五)“南城李君家有琴” 73

(六)能琴张汉臣和刘尊德 73

(七)祝丹阳有古琴 74

第四节 民间音乐与文人创作的民谣 75

第五节 音韵研究 77

一、前人对音韵学的研究 77

二、阴幼遇、周德清的音韵研究 78

第五章 画家个性意识的觉醒 80

第一节 妙墨追古的罗稚川 80

第二节 用笔粗犷豪放的颜辉 83

第三节 放逸派画家方从义 86

一、旷达浪漫的品性 86

二、方从义绘画的风格特征 87

三、方从义的画迹及艺术成就 88

第四节 道士画家 92

第五节 曾巽申《大驾卤簿图》 92

第六节 高妙丹青陈氏兄弟 93

第七节 饶自然山水画论著:《绘宗十二忌》 94

第六章 习传古法的书家 96

第一节 元代前期书家 96

一、“以篆法寓诸隶体”的熊朋来 96

二、“成一家之法”的吴澄 98

三、“清劲有法”的范梈 98

四、“元一代大手笔”虞集 99

(一)虞集书法作品 99

(二)虞集论书法 100

五、“如刀画玉”的揭傒斯 102

第二节 元后期书法家 103

一、“圆劲畅朗、潇洒情趣”的饶介 103

二、“风骨遒上”的危素 104

三、野逸书家杜本 105

四、“沉着丰润”的周伯琦 106

五、“刻意工书、研究宗源”的盛熙明 107

六、“古隶书家”宋季子 107

七、“尤工翰墨”的熊自得 108

第三节 其他书家 108

第七章 元杂剧入赣与赣地戏曲活动 109

第一节 元曲杂剧的创作 109

一、流寓杂剧作家 109

(一)李文蔚 109

(二)王廷秀 110

(三)沈和 110

二、赣籍杂剧作家 110

(一)肖德祥 110

(二)赵善庆 111

(三)汪元亨 111

第二节 元曲杂剧的演剧 112

一、瓷绘中的杂剧演剧 112

(一)元杂剧《三顾茅庐》青花瓷罐 112

(二)元杂剧《昭君出塞》青花瓷罐 113

(三)元杂剧《萧何夜追》青花梅瓶 113

二、瓷枕反映的杂剧演剧 114

第三节 《唱论》与《中原音韵》 116

一、燕南芝庵与《唱论》 116

二、《中原音韵》在戏曲史上的价值 118

明代卷 121

第一章 藩王府中的工艺品 124

第一节 藩王墓金银饰品 125

一、益王府的工艺制作机构 125

二、藩王墓出土的金银艺术 125

(一)珠宝点翠金凤冠 126

(二)金丝编缕奇姿异型凤钗 126

(三)镶宝嵌玉八仙金钿 127

(四)金丝联缀金帽檐、金耳环 127

第二节 各地出土的玉器 128

一、玉雕工艺品 128

二、玲珑剔透的各式玉带 129

(一)王墓随葬的精美玉带 129

(二)官僚墓出土的玉带 130

第三节 纺织品 130

一、织刻精致的棉、麻、丝织品 131

(一)藩王所用纺织品 131

(二)官吏所用纺织品 131

二、绝妙精奇的艺术特色 132

第四节 明代江西刻书 132

一、藩府本 133

(一)宁藩刻书 133

(二)益藩刻书 135

二、地方官刻本 135

三、家刻本 136

四、坊刻本 137

五、明刻本特点在江西书刻上的体现 138

第二章 富有区域特色的建筑 139

第一节 历史建筑的维修与改造 139

一、南昌城大规模修整 140

二、坊巷纵横的九江城 140

三、袁州城池改造工程 141

四、几度维修赣州城 141

五、滕王阁“因阁旧址筑而广之” 142

六、费时十四月修缮梅关古道 143

第二节 王府建筑 143

一、楼室众多的宁王府 144

二、典雅的饶州淮王府 144

三、豪华的南城益王府 145

第三节 风格多样的戏台 145

一、庭院式戏台 146

二、庙宇戏台 146

三、祠堂戏台 147

第四节 书院建筑的发展 148

一、历代书院的重修或扩建 149

二、讲会式书院建筑 151

第五节 寺观建筑 153

一、佛寺建筑 153

二、龙虎山宫观建筑的增缮 154

三、按“先天八卦图”理念重建的三清宫 156

四、万寿宫建筑的重修 156

第六节 极具地域特色的祠堂 157

第七节 庄重古朴的牌坊建筑 159

一、木牌坊 160

二、石牌坊 161

第八节 水口塔和文塔 162

一、镇蛟锁水的水口塔 163

二、崇扬文运的文塔 164

第九节 四大名镇建筑 165

一、窑坊与民居相映成趣的景德镇 166

二、四门十三街的樟树镇 167

三、九弄十三街的河口镇 168

四、九垅十八巷的吴城镇 169

第十节 具有赣鄱特色的民居 170

一、赣东北民居 170

二、赣中民居 172

(一)赣中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样式 172

(二)赣中古民居的典型村落 173

三、赣南围屋 174

(一)赣南围屋的构造 175

(二)龙南杨村的乌石围 176

第十一节 楼阁亭宇和桥梁建筑 176

一、楼阁亭宇建筑 176

(一)“一尊风雨”杏花楼 177

(二)汤显祖玉茗堂 178

(三)庐山皇赐碑亭 179

二、石拱桥建筑 179

(一)“游龙卧波”的万年桥 179

(二)精巧别致的中小型石拱桥 180

第十二节 藩王及官绅墓葬 181

一、砖室结构墓葬 181

二、石灰椁室结构墓葬 182

第三章 色彩纷呈、成就卓越的陶瓷艺术 184

第一节 明前期的官窑瓷器艺术 184

一、釉色方面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185

(一)青花瓷的新工艺 185

(二)釉里红工艺的成熟 186

(三)名贵的高温色釉——祭红 186

(四)著名的甜白瓷 187

(五)被称作上品的霁蓝 187

(六)低温釉中娇艳的浇黄 187

(七)五彩斑斓的斗彩 188

(八)借鉴陶器装饰手法的素三彩 188

二、御器厂的制瓷地位及其工艺 188

三、御器厂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艺术 190

(一)御用瓷的造型艺术 190

(二)御用瓷的装饰艺术 191

(三)御用瓷的款识 192

第二节 明后期民窑的瓷器艺术 193

一、民窑制瓷业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193

二、民窑制瓷业繁荣的表现 194

三、民窑瓷器的艺术特征 195

第三节 明后期的官窑瓷器 197

一、后期官窑的现状 198

(一)生产方式落后 198

(二)烧造数量惊人 198

(三)原料面临短缺 198

二、后期官窑瓷器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198

三、五彩瓷大发展 199

第四节 外销瓷 200

第四章 人才辈出的明代音乐 202

第一节 雅乐创作 202

一、梁寅《拟祭告天地乐章》 203

二、杨士奇《平胡铙歌鼓吹辞》 203

三、詹同更制乐章 203

第二节 论乐与律吕研究 205

一、解缙的礼乐思想 205

二、桂萼论礼乐 206

三、吕怀《箫韶考逸》 207

第三节 琴家与琴乐 208

一、藩王琴家朱权 208

(一)南昌“云斋”琴房 209

(二)朱权制“飞瀑连珠”琴 210

(三)朱权的《神奇秘谱》 210

二、文人琴家金幼孜 213

(一)论琴 213

(二)乐琴 214

三、道士琴家张宇初 214

(一)琴曲创作 214

(二)《送琴士朱宗铭序》 215

(三)古琴铭 216

第四节 樵歌野唱遍西江 216

一、民间歌谣 217

二、文人笔下的民歌 219

第五节 王猷定《汤琵琶传》 219

第五章 舞蹈的流变与盛衍 221

第一节 祭祀与释奠舞蹈 221

一、释奠舞 221

二、其他祭祀乐舞 222

第二节 王府的歌舞活动 223

第三节 亭榭宴集歌舞 226

第四节 融入戏曲的舞蹈 228

第五节 民间节庆舞蹈 231

第六节 傩仪中的舞蹈 232

第六章 弹词和道情的传播 235

第一节 汤显祖所见的弹词说唱活动 235

一、“当时传唱一枝花” 235

二、“洪州初有阿来婆” 236

第二节 道情传入江西 237

一、道情的起源与发展 238

二、邓学可散曲《乐道》与“江西道情” 239

三、朱权杂剧《冲漠子》中的“道情”演唱 240

第七章 墨守与狂放的画坛 242

第一节 陈汝言、张羽为代表的文人画家 242

一、行笔清润的陈汝言 242

(一)陈汝言的画迹 243

(二)陈汝言对后世的影响 244

二、笔力苍秀的张羽 245

(一)张羽常以诗评历代画作 245

(二)张羽画师法“二米”及高克恭 246

(三)张羽的画作 246

三、其他文人画家 247

第二节 郭诩为代表的民间画家 248

一、狂放画家郭诩 249

二、郭诩的画迹及艺术成就 249

三、郭诩绘画的风格特征 251

四、其他民间画家 251

第三节 宗室画家 253

第四节 江西绘画著述 256

第五节 名家绘江西 256

一、沈周《庐山高图》 257

二、唐寅《庐山图》、《落霞孤鹜图》 257

第八章 直抒性灵的江西书家 259

第一节 台阁体书家 259

一、“笔画圆润”的程南云 259

二、行草“独步当世”的胡广 260

三、胡俨《题洪崖山房图诗》 261

第二节 书法大家解缙 262

一、解缙书法的师承 262

二、解缙的书法作品 263

三、解缙的书论 264

第三节 其他文人书法家 265

一、“纤婉有异趣”的张羽 265

二、“行笔苍秀”的聂大年 265

第四节 篆刻“一代宗匠”何震 266

第九章 精巧华美的明代雕塑 268

第一节 建筑雕刻 268

一、三清山道观雕刻 268

(一)宫宇雕刻 269

(二)神像、动物像雕刻 270

(三)楹联及摩崖雕刻 270

二、古村民居、祠堂装饰性雕刻 270

(一)木雕 270

(二)砖雕 271

(三)石雕 272

第二节 藩王墓的雕塑及彩俑 273

一、宁献王墓华表 273

二、益王墓华表及石像生 274

三、益王墓陶俑 274

(一)益庄王墓俑 274

(二)益端王墓俑 275

第十章 明代江西戏曲的鼎盛 277

第一节 弋阳腔的产生与流变 277

一、弋阳腔形成于农村一路的南戏 277

二、弋阳腔产生的年代 280

三、宗教与弋阳腔 282

四、弋阳腔的演剧形态 285

(一)武术杂技 285

(二)民歌入腔 285

(三)脚色行当 287

(四)滚调形式 288

五、江右商帮与弋阳腔 289

六、弋阳腔的扩散与流变 290

第二节 青阳腔在江西的传播 292

一、赣地青阳腔活动 292

二、赣地民间文人与青阳腔选集 295

(一)《风月锦囊》 295

(二)《乐府玉树英》 296

(三)《乐府万象新》 297

(四)《大明天下春》 297

(五)《词林一枝》 298

(六)《八能奏锦》 299

(七)《玉谷调簧》 299

(八)《尧天乐》 299

三、青阳腔演剧形态 301

第三节 朱权及《太和正音谱》 303

一、宁王王府戏班 303

二、《太和正音谱》的价值与贡献 304

三、《太和正音谱》的历史局限 306

第四节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307

一、“至情”说的提出 307

二、向传奇体制挑战 308

三、“四梦”的演剧特征 309

(一)人物铺排缜密 310

(二)情节转换灵动 310

(三)行当配置适中 310

(四)科诨运用精妙 311

(五)帮唱形式多样 311

(六)吸收民歌入腔 312

四、“四梦”的意境 313

(一)一任自然灵气自由抒发 313

(二)以“意趣神色”为创作指归 313

(三)演员创造角色的“道”境 314

第五节 魏良辅与昆腔 316

一、魏氏家族简述 316

二、创始昆腔及《南词引正》 317

第六节 《西厢记》在江西的传播 319

清代卷 321

第一章 地方工艺名品的影响 324

第一节 印刷装帧工艺 324

一、闻名全国的“金溪书” 325

二、各地其他清刻版 325

(一)胡克家与胡刻《文选》 325

(二)汤显祖著作清刻版 326

(三)《宁都三魏全集》清刻版 326

第二节 文房用品 327

一、李渡毛笔 327

二、婺源徽墨 328

(一)江西用墨历史 329

(二)制墨工艺 329

(三)婺源制墨名家与徽墨 330

三、江西造纸 330

四、江西制砚 332

(一)陶瓷砚 332

(二)江西四大名砚 333

第三节 江西漆艺 334

第四节 竹制工艺 335

第二章 继古开今的清代建筑 337

第一节 书院、文庙及祠堂建筑 337

一、书院建筑 337

二、文庙建筑 340

三、祠堂建筑 341

(一)赣派祠堂 341

(二)婺源徽派祠堂 343

四、牌坊建筑 344

(一)节孝坊 344

(二)文儒坊和忠义坊 344

第二节 楼阁亭宇及桥梁建筑 345

一、楼阁亭宇 345

二、桥梁 347

第三节 民居建筑 348

一、赣北民居 349

(一)南昌民居宅院 349

(二)“汪山土库” 350

(三)进贤、安义古村落 350

二、赣东北民居 351

(一)婺源民居 351

(二)景德镇民居 352

三、赣中南民居 353

(一)吉安民居 353

(二)抚州民居 354

(三)赣县、宁都民居 354

(四)黎川等地船屋 355

四、赣南客家围屋 356

(一)龙南燕翼围 356

(二)关西新围 357

(三)安远东生围 357

第四节 戏台建筑 357

一、万年戏台 358

二、祠堂戏台 359

三、会馆戏台 360

四、庙宇戏台 361

第五节 宗教建筑 362

一、寺院建筑 363

二、佛塔建筑 363

三、风水塔建筑 365

四、道教宫观建筑 366

五、风俗神庙建筑 368

六、教堂和清真寺建筑 369

第六节 建筑世家“样式雷” 370

一、历代“样式雷”建筑师及其杰作 370

二、“样式雷”图档 371

第三章 随国运起伏的陶瓷艺术 373

第一节 制瓷业“黄金时代”形成的原因 373

第二节 清前期官窑制瓷业的新成就 376

第三节 康雍乾三朝瓷器的艺术特征 379

一、瓷器品种 379

二、瓷器造型 379

三、图案纹饰艺术 380

四、款识标注特色 381

第四节 乾隆以后瓷器工艺的衰落 381

第五节 落日余辉——晚清的浅绛彩瓷 383

第四章 民间音乐繁花似锦 385

第一节 雅乐余绪 385

第二节 音乐研究著述 386

第三节 文人的音乐活动与创作 389

一、汪绂及江西诸琴家 389

二、魏祥《古相思》、魏禧《江南弄》 391

三、能歌善笛者 392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 392

一、赣地民歌 393

(一)情歌 393

(二)风俗歌谣 395

(三)儿歌 396

(四)田歌 396

(五)渔歌 400

(六)茶歌和灯歌 400

(七)情感细腻的小调 403

二、劳动号子 403

三、畲家歌声 404

四、器乐流传 406

(一)于都唢呐 406

(二)万载《得胜鼓》 406

第五章 灯彩乡傩,舞动民风 408

第一节 府、县学释奠舞蹈 408

第二节 民间灯彩舞蹈 409

一、龙灯舞 409

(一)“长龙灯舞”与“东园龙灯舞” 410

(二)板龙舞 410

二、狮舞 411

(一)武狮舞 411

(二)文狮舞 412

(三)手摇狮舞 412

(四)“席狮舞”和“犁狮舞” 413

(五)狮、傩合流 413

三、其他拟兽灯彩舞 414

(一)虾公灯舞 414

(二)鹊鹿蜂猴舞 414

(三)蛤蟆舞 414

(四)火老虎舞 415

(五)各式鱼灯舞 416

四、灿若繁星的花灯舞 416

(一)股子灯 417

(二)茶灯 417

(三)人物灯 418

五、石城灯彩 419

第三节 “盾牌舞”的流变 420

第四节 赣地乡傩 421

一、抚州地区傩 421

(一)傩乡南丰 421

(二)乐安傩 425

(三)宜黄、广昌、崇仁等地傩 427

二、吉安地区傩 428

三、萍乡傩 428

(一)萍乡傩的风格 429

(二)萍乡傩舞目 429

四、宜春傩 431

(一)宜春周边的巫傩 431

(二)万载傩 432

五、婺源傩 432

六、赣北傩 434

七、宁都傩 435

第五节 宗教活动中的舞蹈 435

一、佛教仪式舞 435

二、道教仪式舞 436

第六节 采茶舞蹈 436

一、茶篮舞 437

二、九龙山摘茶舞与采茶戏 437

第七节 杂舞流变 438

第八节 民俗舞蹈 438

第六章 缤纷多姿的曲艺品种 440

第一节 曲种概况与分类 440

第二节 “门词”的进一步传播 442

第三节 江西道情及其分支曲种 444

一、南昌道情 444

二、鄱阳渔鼓 446

三、萍乡渔鼓 447

四、吉安道情 448

五、宁都道情 448

六、高安道情 449

七、湖口渔鼓 450

八、奉新道情 450

九、抚州话文 451

十、宜春评话 452

十一、赣州古文 452

第四节 清音串堂类曲种 455

一、南昌清音 456

二、九江清音 457

三、都昌文词 457

四、抚州扬花 458

五、赣州南北词 459

六、赣东北串堂 460

第五节 数唱踏歌类曲种 461

一、莲花落 462

(一)莲花落的起源与发展 462

(二)江西莲花落 464

二、江西灯歌走唱 467

三、萍乡春锣 469

四、南丰香钹 470

五、畲族盘瓠王歌 472

第六节 鼓书鼓歌类曲种 473

一、景德镇大鼓 475

二、九江大鼓 475

三、都彭鼓书 476

四、南昌大鼓 477

五、永新小鼓 477

六、瑞昌船鼓 478

第七章 绘画巨匠及“江西画派” 480

第一节 哭笑傲岸的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480

一、“金枝玉叶老遗民” 481

二、八大山人绘画的风格特征 483

三、八大山人画迹及艺术成就 486

(一)花鸟画 486

(二)山水画 489

四、八大山人的地位及影响 490

第二节 其他重要遗民画家 491

一、“生不拜君”——牛石慧 491

二、“多艺谁使然”——朱容重 492

三、青原山禅僧画家方以智 493

四、赣州“五忠祠”所祀之黎遂球 493

第三节 罗牧与“江西画派” 494

一、江西画派领袖罗牧 494

二、罗牧山水画风格及影响 496

三、罗牧的代表作 497

四、东湖书画会 497

第四节 “金陵八家”之江西吴宏 498

第五节 指画家 501

一、“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高其佩 501

二、指画双雄帅念祖、吴煊 502

第六节 “扬州八怪”之江西闵贞 502

一、“闵孝子”与“扬州八怪” 502

二、恣肆豪纵的绘画风格 504

三、“数金市得一卷”的画作 504

第七节 清中期其他主要画家 506

第八节 清后期主要画家 507

一、“江右画禅”德堃 507

二、李秉绶“墨痕狼藉绮楼中” 508

三、久官江西的赵之谦 509

四、工笔花鸟画名家范金镛 511

五、创立国画手工科第一人——李瑞清 512

六、其他画家 513

第九节 画史著作 513

第八章 承古而出新的书家 515

第一节 仙才而奇慧的朱耷 515

一、书法博采众长,师承多门 515

二、题款从“传綮”到“八大山人” 516

三、“书画一体,孤介气格” 517

第二节 “金石味篆隶”的李瑞清 523

一、勤于翰墨的一生 523

二、金篆一体的书法 524

(一)“求篆于金”,篆楷书含金石之气 524

(二)“求分于石”,篆隶书含汉木简风韵 525

(三)“点画雄强”的北魏书风 525

三、李瑞清书论 526

(一)论隶书 526

(二)论篆书 527

(三)碑学书派与碑帖关系论 527

第三节 书法家李宗瀚及其旧藏 528

第四节 各地书家 529

第九章 宜黄腔、昆腔与采茶戏 530

第一节 宜黄腔的崛起 530

一、关于“乱弹”的称谓 530

二、花部的优势 532

三、宜黄腔的渊源 533

四、江西“乱弹”概貌 537

(一)信河戏 538

(二)饶河戏 538

(三)东河戏 539

(四)西河戏 540

(五)宁河戏 540

第二节 赣地昆腔与蒋士铨《藏园九种曲》 542

一、昆腔在江西的活动 542

(一)宜黄叙伦部 543

(二)宜黄集秀部 543

(三)赣州华玉部 543

(四)江西江义部 543

(五)瑞金串堂 543

二、蒋士铨与《藏园九种曲》 544

第三节 采茶戏的勃兴与发展 550

一、采茶戏与茶文化 550

二、赣地采茶戏的演剧活动 551

(一)赣南采茶戏 551

(二)赣北采茶戏 551

(三)赣中采茶戏 553

(四)赣西采茶戏 554

三、商贸活动与采茶戏的发展 554

(一)乡村市场与采茶戏的形成 555

(二)商贸拓展与采茶戏的成熟 555

(三)城镇繁荣与采茶戏的交流 556

近代卷 557

第一章 民间传统工艺的赓扬 560

第一节 漆器制造工艺 560

第二节 灯彩扎制 562

一、吉安灯彩的扎制 562

二、万安灯彩的扎制 564

三、湖口草龙和“五谷灯”的扎制 564

第三节 制扇工艺 565

第四节 江西风筝 566

第五节 瑞昌、定南剪纸艺术 568

一、瑞昌剪纸艺术 568

二、定南剪纸艺术 569

第六节 瑞昌竹编、会昌藤编 571

第七节 “赣绣”工艺 572

第二章 现代建筑的开端 574

第一节 南昌建筑 574

一、多层高楼建筑 575

(一)江西大旅社 575

(二)江西省立图书馆 575

(三)南昌邮政大楼 576

二、公馆建筑 576

(一)张勋公馆 577

(二)熊式辉公馆 577

三、商业街区建筑群 577

第二节 九江建筑 578

一、美国美孚石油公司九江分公司 578

二、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办事处 579

三、日本领事馆 579

四、日本台湾银行 579

五、儒励女中教课楼 579

第三节 庐山别墅群 579

一、美庐别墅 581

二、吴庐别墅 581

三、359号别墅 582

四、442号别墅 582

五、雷格里尔别墅 582

第四节 教堂建筑 583

一、南昌天主教堂 583

(一)罗家塘天主教堂 583

(二)松柏巷天主教堂 583

二、抚州天主教堂 584

(一)抚州圣约瑟大教堂 584

(二)余江锦江天主教堂 584

三、九江教堂 585

(一)九江修道院 585

(二)庐山基督教小礼堂 585

第五节 苏区建筑 585

一、叶坪建筑群 586

(一)红军烈士纪念塔 587

(二)红军检阅台 587

(三)红军烈士纪念亭 587

(四)公略亭 587

(五)博生堡 587

二、沙洲坝大礼堂 588

第三章 具有写意风骨的民国新粉彩 589

第一节 “珠山八友”与新粉彩 589

一、“珠山八友”的艺术特色 590

二、“珠山八友”生平简介 591

(一)“西法头子”王琦 591

(二)“落地彩”开创者王大凡 591

(三)粉彩青绿山水画家汪野亭 592

(四)专擅花卉翎毛的程意亭 592

(五)粉彩鱼藻画家邓碧珊 592

(六)粉彩桃花画家刘雨岑 592

(七)松竹画家徐仲南 592

(八)专工梅花的田鹤仙 592

(九)用笔潇洒的何许人 592

(十)画风简洁的毕伯涛 593

第二节 其他著名制瓷艺人 593

第三节 王步的大写意青花 594

第四章 新音乐与音乐精神 596

第一节 西方音乐的传入 596

第二节 程懋筠及抗日时期音乐 598

第三节 著名琴家查阜西 599

第四节 江西苏区音乐 600

一、学堂乐歌的改造 601

二、西方歌曲的借用 602

三、山歌、小调的运用 604

四、脱胎于传统戏曲、说唱的红色歌曲 607

第五章 战斗的红色舞蹈 609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舞蹈 609

第二节 湘鄂赣苏区的舞蹈 610

第三节 红都瑞金的舞蹈 610

第四节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舞蹈 612

第五节 中央苏区歌舞的风格 612

第六章 从民间市声到革命曲艺 615

第一节 南昌曲艺的短暂繁荣 616

一、民国时期的南昌清音 616

二、民国时期的南昌评书 617

三、民国时期的南昌道情 618

第二节 江西苏区的红色曲艺 619

一、苏区红色曲艺产生的时代背景 619

二、形式多样的苏区曲艺活动 620

三、苏区曲艺的历史意义 622

第七章 陈师曾等近代画家 624

第一节 民国之初画坛领袖陈师曾 624

一、“朽者不朽”之陈师曾 624

二、诗书画印“四全”的绘画大师 625

三、画迹及成就 626

第二节 “豫园书画善会”之江西汪琨 627

第三节 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之江西王云 627

第八章 近现代江西戏曲 629

第一节 民国初期江西戏曲概貌 629

一、本地剧种呈现新的变化 629

二、外来剧种入赣形成潮流 630

第二节 抗日时期的京剧风貌 632

一、众多京剧名伶进入南昌 632

二、改良平剧(京剧)取得一定成效 632

三、京剧在“抗战戏曲”中的巨大贡献 633

第三节 苏区戏曲的特殊地位 633

一、初创时期的“旧瓶装新酒” 634

二、在血与火的锤炼中成长 634

三、革命现代戏的最早尝试 635

后记 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