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辑一 场景:政治的时间与空间 3
两百年,四次全球化 3
“多重的中国”与民族国家的法理图景 7
民族国家体系的生命力及其中国意义 25
自由主义以民族国家为时空依托 37
东亚法律-体化与儒学民主的东亚图景 51
中国为何迟迟不见民主落地? 59
中国步入训政初期 69
辑二 记忆:意义秩序的重建 89
身份认同、世俗化与世界体系—“软实力”语境下回看三十年汉语思想线索 89
“改革”的动力学与合作的可能性 103
“人性”的多元内涵与国家的多重担当 109
地震后,四个没想到 115
士人精神与公民实践 121
民主政治、文化乡愁与文明忧思—2008年12月21日在北京某次研讨会上的发言 127
理性抗争,就是用爱将刺刀折弯 137
城墙之外无政治 143
辑三 事件:法意与权力意志 151
普法运动 151
“习惯法”的当下中国意义 157
法律的道德与不道德 165
代议无着与审议无力—雷人提案的制度缘由 169
公权力的“染黑”与“脱黑”—一个政治秩序话题 177
保卫社会,建设政治—再论重庆“打黑”及李庄案 181
权力寻租与资本托庇—黄光裕们的故事 191
三十年法制建设的观念史映象 195
国是四舛 205
辑四 语词:中国问题的观念形态 221
《历史法学》发刊词 221
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225
汉语法学的载体 235
法学自身的品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方法应用前景的有限性 243
专业研究与学术史研究:以法学为例 249
“左派”的谱系 255
德翁的玩意儿 259
辑五 商谈:公共空间与价值共识 265
“小康”不能代表美好的人间—2009年9月书面答马国川的访谈 265
就业率、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就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法学教育等问题书面答《法制日报》记者问 273
知识公民—2009年6月接受陈艳的访谈 279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与中国的现代化 297
索引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