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学史哲学 3
第一章 历史回叙、文学想象与“当事人”身份——读查建英编《八十年代访谈录》并论对“80年代”的认识问题 3
一、“出国名入”精神和知识上的优越感 4
二、“历史回叙”中的“文学想象” 7
三、客厅、咖啡馆和“当事入”身份 9
四、“插图”正在融入80年代的“历史建构” 13
第二章 我们如何整理历史——十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潜含着的问题 20
一、被安装的“新启蒙编码” 21
二、“现代文学”生产的“当代文学” 25
三、与“再解读”联姻的“十七年” 28
四、整理包含着对研究历史的知识的整理 32
五、整理同时包括了对研究者自己的整理 36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41
一、问题的由来 41
二、80年代文学的“现代化想象” 45
三、被遗忘的“十七年”文学资源 50
四、80年代与“十七年”的关系 54
五、再回到对80年代“现代化想象”的检讨之中 58
六、重回“十七年”的一些问题 61
七、怎么来理解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 65
第四章 重访80年代的“五四”——兼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问题 70
一、“五四”与“文化专制” 71
二、“五四”与李泽厚的“启蒙与救亡” 73
三、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当下性” 77
四、“现代文学”已经变成了“古代文学” 80
五、“年鉴派”命运与重提“当下性” 83
第二编 文学史的社会学 91
第五章80年代文学研究的“文学社会学” 91
一、80年代文学中的“社会学空间” 93
二、文学“社会学研究”的外部环境 97
三、文学思潮的“社会学内涵” 102
四、“文学社会学”的两个层面 108
第六章 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 114
一、在被批评的情境中看文学现象 114
二、知青小说是如何寻根的 118
三、80年代初文学的“儿童叙述者”形象 122
四、对“不喜欢”和“喜欢”的问题的理解 126
第三编 被生产的文学史 131
第七章《中国现代小说史》与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131
一、《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来龙去脉 131
二、西方视角中的“左翼中国” 134
三、以新批评为知识原点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41
四、普实克、夏志清之争中的“世界向度” 145
五、如何进入“80年代” 150
六、“重写文学史”与《中国现代小说史》 155
第八章《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162
一、“文学史研究”的兴起 162
二、对资料、文献和版本的重视 166
三、“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171
四、从《文学理论》看二十多年来的现当代文学研究 175
第九章 从夏氏兄弟到李欧梵、王德威——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 182
一、从夏济安、台湾大学到美国 182
二、“纯文学”立场、排斥左翼与“感时忧国”精神 188
三、晚清与“五四”之歧路 193
四、从美国到中国:文学史挪借及其他 198
第十章“再解读”思潮与历史转型——以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等一批著作为话题 203
一、“再解读”思潮与苏联东欧事变 204
二、内地学者和留学生的身份转型 208
三、“再解读”与西方后现代主义 214
四、知识、“历史化”和归还给历史 219
文学、历史和方法——程光炜访谈录 225
后记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