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弘扬国学的精髓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 1
第一篇 15
第一章 儒家思想 15
第一节 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方法论 16
一、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仁 16
二、孔子哲学的方法论 17
(一)忠恕之道 17
(二)中庸之道 18
三、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22
第二节 孔子以后儒学的发展 25
一、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25
(一)孟子思想 25
(二)荀子思想 30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34
三、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历史上遭遇到两次重大的背离 41
(一)董仲舒背离了孔子人本主义思想 42
(二)朱熹等人背离了孔子实用理性的精神 42
四、弘扬儒学中的精华是我国与世界当代形势的需要 47
第二篇 51
第二章 道家思想 51
第一节 《道德经》的智慧 52
一、道的涵义 53
二、老子的天道观 53
三、老子的道把无与有统一起来,道有形而实有 53
(一)道是物,是浑然一体之物 53
(二)道的存在不同于具体存在,而是恍恍惚惚的存在 53
(三)无形而实“有” 53
四、道,无为而无不为 56
五、生是道的功能,自然辩证法 57
六、道是万物运动的规律 59
(一)反(否定)是运动的动力 60
(二)返归是运动的方向 60
(三)对立双方向否定的一方转化 61
七、超越差别,进入玄同境界 62
第二节 《庄子》的智慧 63
一、庄子的哲学思想 63
(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涵义,使道的概念更加抽象和虚无化 64
(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所述德的意义,使德的内容越来越实,以便于应世 67
(三)《庄子》一书中关于极限思想的记载 69
二、庄子的人生态度 71
(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71
(二)摆脱名利思想做自由人 72
(三)万物平等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 73
(四)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的生活态度 74
(五)静心修养,进入坐忘的境界 75
第三章 佛法与佛教 77
第一节 佛教的创始人及其历史意义 78
一、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624—前544年) 78
二、创立佛教的历史意义 78
第二节 佛法及其重要意义 81
一、四谛 82
(一)苦谛 82
(二)集谛 83
(三)灭谛 84
二、十二因缘 88
三、小乘与大乘 89
(一)大乘中观学派 91
(二)法相唯识学派 92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 93
一、六家七宗学派的产生,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变异 93
二、观音与净土 95
三、宗派佛教的建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达到成熟的程度 98
第四章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03
第一节 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04
一、《易经》 104
(一)变易 104
(二)不易 108
(三)简易 109
二、《易传》 112
(一)《彖传》 112
(二)象传 115
(三)《文言传》 115
(四)《系辞传》 116
(五)《说卦传》 118
(六)《序卦传》 120
(七)《杂卦传》 121
三、易学 121
(一)研究易学的价值的意义 122
第二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128
一、易学与儒学 129
(一)儒学吸收了易学中的部分思想 129
(二)汉代以后,儒学对易学的阐述与发展 135
(三)《易传与道家思想》 138
二、《易学与佛教》 141
参考文献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