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国学通论 3
国粹论&宋恕 3
论中国并不保存国粹&刘师培 6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 10
《国学概论》自序&曹聚仁 12
国学之本体&章太炎 13
国学之派别——经学之派别&章太炎 16
国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章太炎 24
国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章太炎 35
国学之进步&章太炎 45
《泰和会语》引端&马一浮 48
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马一浮 49
横渠四句教&马一浮 50
楷定国学名义&马一浮 53
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马一浮 55
论六艺统摄于一心&马一浮 59
举六艺明统类是始条理之事&马一浮 61
群经大义总说&马一浮 63
国学定义&马瀛 67
国学范围及其分类&马瀛 70
《国学概论》弁言&钱穆 75
《国学概论》导言&王易 76
今日之国学论&钱基博 80
国学通论&孙世扬 90
国学历代变异的问题&钱基博 91
中国学术思想之过去及今后&张君劢 96
第二编 国学研究 107
治国学之方法&章太炎 107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 113
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马一浮 122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 131
治国学之基本方法&王易 138
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钱基博 144
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方法&钱基博 147
拟编中国旧籍索引例议&何炳松 151
评今之治国学者&孙德谦 153
《国学概论》小识&曹聚仁 156
吾人研究国学之原因&马瀛 158
国学研究方法&马瀛 161
研究所国学门第四次恳亲会纪事&本刊记者 172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馆开幕演词&叶恭绰 178
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钱玄同 181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陈寅恪 183
第三编 国学教学 187
治国学杂话&梁启超 187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梁启超 190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 196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 208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 210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 219
评胡梁二先生所拟国学书目&徐剑缘 221
国学用书撰要叙例&李笠 224
中学国学用书叙目&汪辟疆 226
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唐文治 231
《国学专修学校十五周年纪念刊》序&唐文治 235
无锡国专校友会春季大会训辞&唐文治 236
《工业专门学校国文成绩录》序&唐文治 238
《工业专门学校国文成绩录二编》序&唐文治 240
《工业专门学校杂志》序&唐文治 241
本系的检讨与展望&吴承仕 242
认识与实践&吴承仕 246
书院和国学专修科之类&叶圣陶 251
第四编 国学与西学 255
经术大同说&陈黻宸 255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 273
国学讲习会序&章士钊 275
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马一浮 278
罗素与国粹&周作人 280
国粹与欧化&周作人 281
经学与科学&王国瓒 283
今人对于国学之态度&马瀛 284
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顾颉刚 286
十年来之国学商兑&钱基博 299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汤用彤 310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 313
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胡朴安 317
第五编 国学批评 323
且慢谈所谓“国学”&郑振铎 323
论所谓“国学”&何炳松 329
所谓“国学”&鲁迅 335
国粹与国学&许地山 336
国学&陈独秀 346
精神生活东方文化&陈独秀 347
国学&陈独秀 349
学术与国粹&陈独秀 350
国学不宜于公众讲演的一证&陈望道 352
国学不宜于公众讲演&陈望道 353
国学运动的我见&成仿吾 354
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傅斯年 356
箴洋八股化之理学&吴稚晖 361
抗战与中国文化检讨&楚图南 365
第六编 国学新体系 377
《国故学讨论集》新序&许啸天 377
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吴文祺 380
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曹聚仁 387
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上)&曹聚仁 397
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下)&曹聚仁 401
研究国故的方法&胡适 404
再谈谈整理国故&胡适 406
国故和科学的精神&毛子水 409
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张煊 416
《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毛子水 419
毛子水《国故和科学的精神》识语&傅斯年 431
国故研究者&叶圣陶 432
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顾颉刚 436
新文学之建设与国故之新研究&郑振铎 438
整理国故的评价&郭沫若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