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10
第一章 人口总量 28
第一节 古代人口 31
一、秦汉时期 31
二、晋隋时期 32
三、唐宋时期 32
四、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 34
第二节 近代人口 36
一、清代晚期(鸦片战争至民国元年前后) 36
二、民国时期 3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 38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前后 39
二、第二至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期 40
三、第三至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期 41
四、1991年至1994年 42
第二章 人口自然变动 44
第一节 出生 44
一、出生数 44
二、出生率 47
三、孩次 49
四、生育率 50
第二节 死亡 55
一、死亡数和死亡率 55
二、死亡率的差异 58
三、死亡原因 60
第三节 自然增长 65
一、自然增长数和增长率 65
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67
第三章 人口迁移 71
第一节 省际迁移 71
一、历史迁移 71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迁移 73
第二节 省内迁移 76
一、历史迁移 76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迁移 77
第三节 台港澳迁移 82
一、迁台 82
二、迁港 84
三、迁澳 85
第四节 国际迁移 85
一、历史迁移 85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迁移 89
第五节 人口流动 90
一、历史上的流动 90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流动 91
三、流动人口普查 94
第四章 人口分布 95
第一节 地区分布 95
一、数量分布 95
二、人口密度 99
第二节 城乡分布 104
一、城镇人口分布 104
二、乡村分布和乡村聚落 114
第三节 少数民族分布 117
一、地区分布的特点 117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117
三、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 118
第五章 人口构成 122
第一节 性别 122
一、总人口性别比 122
二、不同年龄段性别比 123
三、性别比的地区差异 126
第二节 年龄 129
一、总人口年龄构成 129
二、各年龄组人口构成 131
三、地区差异 137
第三节 行业与职业 141
一、行业构成 142
二、职业构成 146
三、行业、职业构成的地区差异 148
第四节 民族 153
一、民族历史渊源 153
二、民族及其人口构成 154
三、少数民族的年龄、性别构成 157
四、少数民族的行业、职业构成 159
第五节 姓氏 161
一、古代 161
二、近现代 162
三、当代 163
第六章 人口素质 168
第一节 身体素质 168
一、平均预期寿命 168
二、人口营养状况 170
三、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172
第二节 文化素质 181
一、文化构成 181
二、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的构成 194
三、科学技术素质 195
第七章 婚姻与家庭 200
第一节 婚姻 200
一、婚姻制度变迁 200
二、婚姻状况 201
三、结婚和离婚 206
四、涉外及涉港澳台婚姻 210
第二节 家庭 213
一、户数和规模 213
二、家庭结构 219
第八章 人口管理和调查 221
第一节 户籍管理 221
一、户政机构设置 221
二、户口调查登记管理 223
第二节 人口普查 228
一、第一次人口普查 229
二、第二次人口普查 230
三、第三次人口普查 231
四、第四次人口普查 232
第三节 人口抽样调查 236
一、人口变动调查 236
二、残疾人口调查 239
第九章 计划生育 241
第一节 政策法规 241
第二节 宣传教育 248
一、宣传 248
二、教育 252
三、军民共建计划生育活动 253
第三节 管理 254
一、育龄妇女管理 255
二、流动人口生育管理 256
三、“三资”企业计生管理 258
四、统计管理 258
五、财务管理 260
第四节 节育技术与措施 262
一、节育技术与设备 263
二、节育措施 264
第五节 组织机构 266
一、管理机构 266
二、服务机构 270
三、计划生育协会 270
附录 273
福州市人口学会 273
《福州市实施〈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办法》(节选) 274
编后记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