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7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明编
  • 出 版 社:中华文化基金会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103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生活 1

第一节 饮食 1

壹、饮食之演进 1

一、原始之饮食 1

二、殷周社会与饮食 2

三、汉之饮食 3

四、魏晋之饮食 4

五、南北朝以后之饮食 4

贰、食用植物 5

一、谷类 5

二、豆类 6

三、根菜类 6

四、茎菜、叶菜、果菜等类 7

五、果实类 7

叁、食用动物 8

一、禽兽肉类 8

二、鱼类 11

三、贝类 12

四、乳类 13

五、卵类 13

肆、食物与营养 14

一、蛋白质 14

二、醣 15

三、脂肪 16

四、无机盐 17

五、维生素 17

伍、食物栽培与储藏 18

一、整地 18

二、种子蕃殖法 19

三、除草、中耕及培土 26

四、食物之贮藏 27

陆、烹调艺术 31

一、炒 32

二、煎 32

三、炸 33

四、烹 33

五、煮 34

六、滚 34

七、蒸 34

八、炖 35

九、熬 35

一〇、煨 35

一一、焖 36

一二、烧 36

一三、烤 36

一四、爆 37

一五、涮 37

一六、川 37

一七、烫 38

一八、烩 38

一九、羹 38

二〇、溜 38

二一、拌 39

二二、冻 39

二三、醉 39

二四、酱 39

二五、卤 40

二六、糟 40

二七、腌 40

二八、泡 40

二九、甜 41

三〇、风 41

三一、扣 41

三二、拼 42

三三、熏 42

三四、焗 42

三五、扒 43

三六、炝 43

三七、煲 43

三八、? 43

三九、烘 44

四〇、酥 44

柒、烟茶酒与人生 44

一、烟 44

二、茶 46

三、酒 49

捌、今日国民饮食之守则 53

一、进食 53

二、宴会 54

第二节 衣著 56

壹、中国服饰之源流 56

一、史前时代 58

二、周 62

三、秦 63

四、汉 64

五、魏晋南北朝 65

六、隋 66

七、唐 71

八、宋 76

九、明 79

一〇、清 81

一一、民国 83

(附历代服饰图样) 83

贰、穿衣之艺术与服饰 85

一、穿衣与体型 85

二、服饰 87

三、衣服之保管 89

叁、衣服之制作 92

一、工具 92

二、买布须知 93

三、制图上之符号与原型各部分之名称 95

四、量身 97

五、修正 111

肆、国父实业计划衣之工业 126

一、蚕丝工业 126

二、麻工厂 126

三、棉工厂 127

四、毛工业 127

五、皮工业 127

六、制衣机器工业 128

伍、今日国民衣著之守则 128

第三节 居住 129

壹、住屋之演进与建造 129

一、远古时代 129

二、黄帝时代 132

三、唐尧时代 133

四、虞舜时代 134

五、夏代 136

六、商代 137

七、西周 137

八、春秋战国 140

九、汉代 144

一〇、魏晋南北朝 152

一一、隋唐 155

一二、五代宋辽金元 156

贰、国父实业计划之居室工业 157

一、建筑材料之生产及运输 158

二、居室之建筑 159

三、家具之制造 159

四、家用物之供给 160

叁、今日国民居住之守则 160

一、卫生安全 160

二、日常生活 161

三、邻居、同住及公共生活 161

四、家庭 162

第四节 交通 162

壹、行之演进 163

一、陆上交通 163

二、水上交通 164

三、航空交通 164

贰、陆路 165

一、公路 165

二、铁路 173

叁、水路 175

一、历代海上经营与航海事业 175

二、近代航业史之演进 179

三、吾国航业之新气象 180

肆、航空 182

伍、电信邮政 185

一、电信 185

二、邮政 187

陆、交通工具 192

一、黄帝时期 192

二、唐虞时期 192

三、夏后氏时期 192

四、殷商时期 193

五、春秋战国时期 193

六、秦代 193

七、汉代 194

八、魏晋南北朝 194

九、隋唐时代 195

一〇、宋代 195

一一、元明时代 195

一二、清代 196

一三、现代 196

柒、车船建造 199

一、汽车 199

二、机车 201

三、船舶 201

捌、交通建设 204

一、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建设 204

二、台湾区之交通建设 209

玖、交通安全 215

一、驾驶人 216

二、行人 217

三、今日国民行路之守则 218

第五节 保育 220

壹、生育 220

一、中国人口之量 220

二、中国人口之质 226

三、中国历代人口计划 230

贰、养育 242

一、先秦养育政策 244

二、西汉养育政策 245

三、东汉养育政策 247

四、三国至两宋养育政策 249

五、明代养育政策 250

六、清代养育政策 251

七、民国以来养育政策 252

第六节 娱乐 263

壹、娱乐之意义 263

一、身心之平衡 263

二、情感与理智之和谐 263

三、城市与健康 264

四、闲暇与娱乐 265

贰、儒道禅之悦乐精神 266

一、儒家之悦乐 266

二、道家之悦乐 267

三、禅家之悦乐 269

叁、康乐环境 271

一、城市乡村建设之原则 271

二、山林川原之设计 271

三、心理之康乐 274

四、身体之康乐 288

肆、今日国民育乐之守则 294

第七节 今日国民生活须知 295

壹、新生活运动 295

一、新生活运动之主旨 295

二、新生活运动之认识 295

三、新生活运动之目的 298

四、新生活运动之内容 299

五、新生活运动之方法 303

六、结论 305

(附新生活须知) 305

贰、国民生活一般守则 310

一、普通礼节 310

二、说话 311

三、开会 312

叁、改善民间婚丧喜庆习俗要点 312

第二章 农牧 315

第一节 绪论 315

壹、农牧之涵义与范围 315

一、农业之范围 315

二、林业之范围 316

三、渔业之范围 316

四、牧业之范围 317

贰、农牧之起源 317

叁、农牧之重要 319

一、农牧与社会之关系 320

二、农牧与经济之关系 320

三、农牧与政治之关系 321

四、农牧与文化之关系 321

肆、农牧之特质 322

一、农牧之生物特质 322

一、农牧之自然特质 323

三、农牧之经济特质 323

四、农牧之社会特质 324

第二节 农业 325

壹、历代农政 325

一、先秦农政 325

二、两汉农政 326

三、三国农政 341

四、晋代农政 343

五、北魏农政 346

六、唐代农政 347

七、宋代农政 348

八、元代农政 355

九、明代农政 356

一〇、清代农政 363

一一、民国农政 369

贰、农业区域 384

一、华南两季稻甘蔗区 385

二、华中水稻茶区 386

三、云贵高原水稻区 387

四、四川盆地混作区 388

五、华北冬麦棉花区 388

六、漠南春麦小米区 389

七、东北大豆高梁区 390

八、蒙新高原畜牧区 391

九、青康藏高原畜牧区 391

一〇、河西南疆沃野区 392

一一、台湾岛屿区 393

叁、农业教育 398

一、高级农业教育 399

二、农业职业教育 405

三、乡村农业通俗教育 406

肆、原有农具 408

一、耒耜门 408

二、?门 425

三、钱镈门 436

四、铚艾门 443

五、杷扒门 453

六、蓑笠门 464

七、蓧蒉门 471

八、杵臼门 489

九、仓廪门 502

伍、水利简史 510

一、三代以前时期 510

二、春秋战国时期 514

三、秦汉至五代时期 515

四、宋元时期 517

五、明清时期 519

六、中华民国时期 524

陆、水利灌溉 526

一、黄河流域 526

二、淮河流域 535

三、长江流域 538

四、华北水利事业区 544

五、辽河流域 546

六、松花江及东北其他各河流域 546

七、西北内陆各河流域 547

八、东南沿海各河流域 550

九、珠江流域 552

一〇、台湾地区 553

柒、水利教育 559

一、大学教育 560

二、专科教育 562

三、职业教育 563

四、训练教育 565

五、基层教育 566

第三节 林业 567

壹、森林之功用 567

一、森林之直接功能 567

二、森林之间接功能 568

贰、森林之种类 570

一、以权属之不同而分类者 570

二、以经营目的不同而分类者 571

三、以组成树种不同而分类者 571

四、以成林之原动力不同而分类者 571

五、以树种不同而分类者 572

六、以经营方式不同而分类者 572

七、以交通情形不同而分类者 572

八、以树龄不同而分类者 573

叁、森林之分布 573

一、森林之水平分布,依所处纬度之高低而区分者 573

二、森林之垂直分布 574

肆、林政简史 575

一、利用森林时期 576

二、破坏森林时期 576

三、封禁森林时期 577

四、弛禁森林时期 577

五、奖励林业时期 578

六、经营森林时期 579

伍、林业区域 580

一、东北林区 580

二、西北林区 582

三、北部林区 585

四、东部林区 586

五、中南林区 590

六、西南林区 593

陆、林业教育 597

一、大学之林业教育 597

二、专科之林业教育 599

第四节 渔业 600

壹、渔业之意义与类别 600

一、渔业之意义 600

二、渔业之类别 601

贰、渔政简史 605

一、清以前之渔政 605

二、民国之渔政 611

叁、渔业环境与渔场分布 617

一、渔业环境 617

二、渔场分布 619

肆、渔业教育 632

伍、重要渔具 634

第五节 牧业 647

壹、家畜之定义与种类 647

一、马 647

二、牛 648

三、羊 649

四、猪 650

贰、家畜之饲养 655

一、马之饲养 655

二、牛之饲养 656

三、羊之饲养 657

四、猪之饲养 657

叁、畜牧教育 658

肆、蚕业简史 660

一、沿革 660

二、传播 663

伍、蚕业区域 665

一、中部地区 666

二、南部地区 667

三、北部地区 667

陆、养蚕法 668

一、高温育 668

二、天然育 668

三、折衷育 669

四、全叶育 669

五、全芽育 669

六、条桑育 670

七、判桑育 670

八、锉芽育 671

九、函饲育 671

一〇、橹饲育 671

一一、湿布育 672

一二、气温育 672

一三、石灰育 673

一四、经济育 673

柒、重要蚕具 674

一、给桑用具 674

二、调温用具 676

三、采桑用具 676

四、调桑用具 677

五、其他蚕具 678

捌、蚕业教育 679

第六节 重要书目 681

壹、农业 681

贰、林业 687

叁、渔业 688

肆、牧业 689

第三章 工技 693

第一节 工技概述 693

壹、工技研究之对象 693

贰、工技研究之价值 696

叁、工技活动之肇始 700

肆、工技教育之概况 703

第二节 工技演进 708

壹、上古时代之工技 708

一、上古时代之社会 708

二、信史时代之器用 710

三、上古时代之工技 712

贰、秦汉时代之工技 716

一、秦汉时代之社会 716

二、演进中之工技活动 717

三、创新之工技活动 730

叁、魏晋六朝之工技 739

一、魏晋六朝之社会 739

二、宗教与工技 740

三、基础科学与精密技艺 746

肆、隋唐五代之工技 755

一、隋唐五代之社会 755

二、工技活动之进退 758

三、雕版印刷之创始 768

伍、两宋时代之工技 770

一、两宋之社会 770

二、瓷器 771

三、漆器 774

四、缂丝与刺绣 776

五、文具之美化 780

六、雕刻工艺 785

七、印刷工艺 786

八、火药之发明及影响 789

陆、元代之工技 792

一、元代创获之工技 793

二、元代因袭之工技 797

柒、明代之工技 805

一、景德镇与果园厂 806

二、竹刻工技 811

三、铸铜刺绣与诗笺画本 813

捌、清代之工技 818

一、清中叶以前之工技 818

二、中国手工艺之式微 837

三、振兴手工艺之道 841

玖、民国以来之工技 844

一、现代工技之特色 844

二、现代工技之概况 847

第三节 工技内容 858

壹、工业类 858

一、度量衡 858

二、造纸 878

三、木工 881

四、金工 890

五、石工 893

六、陶工 898

七、漆工 907

贰、建筑类 915

一、中国建筑之特性 915

二、中国建筑之沿革 930

叁、器具类 951

一、车舆 951

二、舟楫 953

三、尊彝 955

四、梳妆 956

第四节、工技名家 957

壹、周代工技名家 957

一、鲁班 957

二、墨子 958

三、女余 959

四、李冰 960

贰、汉代工技名家 961

一、赵过 962

二、泛胜之 963

三、杜诗 964

四、蔡伦 964

五、张衡 966

六、毕岚 966

叁、三国工技名家 967

一、诸葛亮 967

二、薛灵芸 968

肆、晋代工技名家 969

一、马钧 969

二、戴逵 969

伍、南北朝工技名家 970

一、戴颙 970

二、祖冲之 972

三、晁崇 972

四、蒋少游 973

五、王遇 974

六、王思政 974

七、信都芳 976

八、高隆之 977

九、綦母怀文 977

一〇、耿询 978

陆、隋代工技名家 979

一、阎毗 979

二、宇文恺 979

三、何稠 980

柒、唐代工技名家 981

一、阎让 981

二、李淳风 982

三、马待封 982

四、韩志和 983

捌、宋代工技名家 984

一、沈括 984

二、毕升 985

三、曾民聸 985

四、僧怀丙 986

玖、元代工技名家 986

一、孙威 986

二、孙拱 987

三、亦思马因 987

四、阿老瓦丁 988

五、阿尼哥 988

六、郭守敬 989

七、黄道婆 991

八、刘元 991

拾、明代工技名家 992

一、朱鹤 992

二、潘季驯 993

壹壹、清代工技名家 994

一、喻昌 994

二、黄履庄 995

三、梁九 995

四、张涟 996

五、谭学元 996

六、濮仲谦 997

七、戴梓 997

八、刘源 998

九、唐英 999

一〇、丁守存 999

一一、徐寿 1000

一二、冯桂芬 1001

一三、朱鹤年 1002

一四、萧开泰 1003

一五、詹天佑 1003

一六、谭衡 1005

一七、罗毓珉 1005

一八、沈燕 1006

一九、高洪鸳 1006

第五节 工技著作 1007

壹、周代工技著作 1007

考工记一卷 1007

贰、汉代工技著作 1007

参同契 1008

叁、魏晋工技著作 1008

一、齐民要术十卷 1008

二、洛阳伽蓝记五卷 1009

三、抱朴子内外篇 1009

肆、南北朝工技著作 1010

古今刀剑录一卷 1010

伍、唐代工技著作 1010

一、耒耜经一卷 1010

二、茶经三卷 1010

三、三辅黄图六卷 1011

陆、宋代工技著作 1011

一、糖霜谱一卷 1011

二、砚笺四卷 1011

三、墨谱三卷 1011

四、文房四谱五卷 1011

五、歙州砚谱一卷 1013

六、砚史一卷 1013

七、砚谱一卷 1014

八、歙砚说一卷辨歙砚说一卷 1014

九、端溪砚谱一卷 1014

一〇、武经总要四十卷 1014

一一、营造法式三十四卷 1015

一二、茶录二卷 1015

一三、云林石谱三卷 1016

一四、考古图十卷、续考古图五卷、释文一卷 1016

一五、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1016

柒、元代工技著作 1017

一、农桑辑要七卷 1017

二、农桑衣食撮要二卷 1017

三、农书二十二卷 1018

四、墨史二卷 1018

捌、明代工技著作 1019

一、墨法集要一卷 1019

二、物理小识十二卷 1019

三、农政全书六十卷 1019

四、泰西水法六卷 1020

五、武备新书十四卷 1021

六、奇器图说三卷 诸器图说一卷 1021

七、天工开物 1021

八、宣德鼎彝谱八卷 1022

九、髹漆录 1022

一〇、造砖图说一卷 1023

一一、香乘二十八卷 1023

一二、格古要论三卷 1024

一三、长物志十二卷 1024

玖、清代工技著作 1024

一、两河清汇八卷 1024

二、钦定西清砚谱二十五卷 1025

三、续茶经三卷附录一卷 1025

四、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 1026

五、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 1026

六、艺林汇考二十四卷 1027

七、河工器具图说四卷 1027

八、工部则例一百十六卷 1028

九、第一期新疆水利报告书五卷附成绩表一卷 1029

一〇、权度量衡实验录 1029

一一、各国铁路考四卷 1030

一二、工部续增则例一百三十六卷 1031

一三、河防辑要四卷 1032

一四、农具记一卷 1032

一五、西艺知新十卷续编十二卷 1033

一六、考工记要十七卷 1033

拾、民国工技著作 1034

一、中华民间工艺图说 1034

二、中国漆工艺的技术研究 1034

三、人间巧艺 1035

四、中国漆工艺研究论集 1035

五、现代工艺概论 1036

六、藤竹工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