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令银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2639622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主体间性视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想用主体间性理论关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种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因而,本书的理论支点和贯穿主线就是主体间性。将主体间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域,从理论方面看,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从实践方面看,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和创新。本书遵循由历史到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与主体间性的关系,尝试构建主体间性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观,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

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代意义 7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11

四、主要研究方法 27

五、课题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29

六、主要研究思路 29

第二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31

第一节 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31

一、主体 32

二、主体性 36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54

第二节 主体间性 59

第三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65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66

二、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73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本性 78

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意义 87

第三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场语境 93

第一节 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95

一、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解释 97

二、主体间性的解释学理解 98

三、主体间性的存在主义生存论诠释 99

四、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分析 101

五、主体间性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103

第二节 交往理论的生成与发展 105

一、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解读 106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128

第三节 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136

一、社会学的理论参照 136

二、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138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141

一、“人的空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痼疾 141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空场”的哲学反思 153

第四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 158

第一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寻 158

一、从重“规范”灌输转向以“人”为本 159

二、从对象化活动到主体间交往活动 160

三、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61

第二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162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162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特征 169

第三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77

一、以人为本原则 177

二、生活世界原则 179

三、主体间性原则 182

四、交往理性原则 185

五、互动共赢原则 186

第五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成机制 188

第一节 关系中的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论基础 188

一、人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 188

二、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形态 189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人的共生性关系基础上 198

第二节 对话与理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200

一、对话 200

二、理解 207

第三节 交往实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论基础 214

一、交往实践的含义 214

二、交往实践的辩证逻辑 215

三、交往实践: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论基础 219

第六章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225

第一节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 225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价值 226

二、营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233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重构机制 236

第二节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与教育方法 238

一、转换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 238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42

第三节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52

一、何谓生活? 252

二、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根基 267

三、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现实要求 281

第四节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297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关系的现状 297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的必然要求 299

结语 303

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