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戏剧文本创作的轴心——剧场性 1
一 剧场性:戏剧文学的本质特征 1
(一)文学性与戏剧文学 2
(二)戏剧文学与剧场性 7
二 剧场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11
(一)国外剧场性理论 11
(二)中国剧场性理论 20
三 剧场性的内涵与外延 29
(一)中外剧场性概念的检讨 29
(二)剧场性的内涵与外延 41
(三)剧场性的分类及其特征 52
四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现状 58
第一编 戏剧情境与剧场性 67
第一章 象征性环境的残酷挤压与思想激活 67
一 时空背景宽泛化 67
二 客观物象意象化 72
三 音响效果修辞化 77
四 生活场景工笔化 82
第二章 紧急事件的逼人情势与心理支配 89
一 打破常态的危机 89
二 环环紧扣 94
三 集束式背景 97
第三章 人物关系的交错纠结与精神牵制 100
一 网状交织 101
二 生命关联 103
三 不断“泄露” 107
第四章 郁闷紧张的气氛营造与主体感染 111
一 郁热窒闷 111
二 紧张尖锐 114
三 情景交融 117
第二编 戏剧模式与剧场性 127
第五章 传奇而现代的故事诱惑 127
一 畸形性爱 128
二 逃出监牢 133
三 长幼人生循环 138
四 悖谬与张力 142
第六章 激发兴趣与期待的有机构设 147
一 先声夺人 149
二 一线主导 154
三 场面控制 157
四 结尾感染 166
第七章 生命扭结与对抗的主体呼应 173
一 冲突的构成模式 174
二 冲突的形成模式 178
三 冲突的形态特征 185
第八章 二律悖逆与多向开放的复调交响 199
一 爱的自主性与奉献性 200
二 生的坚韧与死的决然 202
三 反抗的激烈与报复的紧张 207
四 理想的执著与现实的残忍 210
五 家的期待与心的飘零 213
第九章 艺术自足性追求与对话场景的活力生成 217
一 话语对抗 219
二 话语抢位 224
三 话语迁移 229
四 话语拙置 232
五 话语圈套 235
六 话语倾诉 240
第三编 戏剧人物与剧场性 253
第十章 立体放大与扭曲变形的奇妙效果 253
一 精干与放大 253
二 参差与对立 258
三 多维与立体 265
四 主体穿透和理想关涉 271
第十一章 性格描写与心灵开掘的艺术张力 275
一 偏执与极端 275
二 沉郁与矛盾 282
三 简单与自在 289
第十二章 命运展示与苦难呈现的剧场魔力 295
一 人生苦难的无力挣扎 296
二 展示悲惨的命运史 301
三 渲染传奇色彩 309
四 直观表现命运结局 313
第十三章 声像造势和镜像互补的感觉触动 321
一 声像造势的触动力 321
二 镜像互补的想象力 331
第四编 戏剧技巧与剧场性 345
第十四章 悬念与发现的势能营造 345
一 悬念的主体诱惑 345
二 发现的心理撞击 351
第十五章 对比与反复的场势谋划 358
一 对比的情感激发 358
二 反复的场势扩张 377
第十六章 夸张与闹剧的功效凸显 388
一 夸张的定式突破 388
二 闹剧的感知强化 397
第十七章 穿插与科诨的动感创设 407
一 穿插的动感控制 407
二 科诨的情绪调节 416
第五编 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特征及其文体意义第十八章 曹禺戏剧剧场性的特征 437
一 整体性与仪式性的统一 437
二 表现性与张力性的统一 441
三 规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444
四 交流性与抒情性的统一 448
五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452
六 时代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56
第十九章 剧场性与曹禺戏剧的文体范式 461
一 雅俗兼备的审美定位 462
二 悲喜交织的审美形态 466
三 诗化戏剧的审美取向 470
结语 走向文本创作和剧场演出的双向繁荣 476
主要参考文献 478
跋 485
后记 无法说完的话题 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