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钱学森之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利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3601627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就“答钱学森问”话题,对我国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

1.“钱学森之问”吹响了教育观念革命的号角 1

2.崛起的中国需要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大师 6

3.中国需要一大批卓越的年轻科学家 9

4.我们应站立着平视牛顿、爱因斯坦 12

5.从鲁迅、钱学森看大师成长的轨迹 14

6.大师成长第一定律——理性传统与工匠传统相结合 20

7.大师成长第二定律——多元知识结构形成多元思维 26

8.大师成长第三定律——适度知识并善于竞争 31

9.大师成长第四定律——好问善疑而成学派帅才 37

10.大师成长第五定律——自信、独立、坚韧 42

11.抓住了高考改革就抓住了“教改”的关键 46

12.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51

13.人才评价制度应大胆跳出“文凭+职称”的传统框架 55

14.科技大师必须关注右脑的开发 62

15.尤其要有自信力 66

16.意志力是科学探索的“神杖” 69

17.科学发现离不开科学实验但不能实验至上 73

18.应该弘扬我国古代理性传统和工匠传统相结合的墨家 78

19.教会学生思考 81

20.用法推动教授走上大学生的讲台 84

21.“用爱育爱”是现代教育的普遍原则 87

2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什么没有引发科学革命 90

23.质疑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之一 95

24.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 97

25.没有学派,就不可能有大师 100

26.激励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应是国家的基本战略 104

27.与真理为友 107

28.为我喜爱的北大寄语 111

29.寄语青年学子钟情的水木清华 116

30.重多元、轻主体无助于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120

31.学习与真理为友的爱因斯坦 123

32.创新人才是不按常规出牌的人 125

33.创造力是教育和科研的生命 129

34.时间和生命是一次性消费和一次性财富 133

35.学术权威只表明是某学科的代表而不是神 136

36.平等竞争机制是科技发展的发动机 139

37.科学家要想攀顶就要有为探求真理而百折不挠的思想准备 142

38.科学家探求真理的精神体现在敢于献身科学 145

39.蔑视“百工”的传统观念,导致中国科技水平大大落后 147

40.中国千年的炼丹术为何不能升华为化学 150

41.中国高铁最先完美回答了“钱学森三问” 153

42.请为“首席工人”制开绿灯 157

43.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没有发现新大陆的警示 161

44.对子女和学生的过度呵护是中国教育的软肋 164

45.公众科学素质甚差成了我国和平崛起的软肋 166

46.中国应试教育使人平庸和怯懦 169

47.谁让一些中国科学工作者丧失了提问能力 172

48.当今流行的“应试式”的提问和辩论节目不利于塑造青少年的科学头脑 175

49.大师之所以伟大既在于卓越贡献又在于拒绝特权 177

50.科举式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泯灭了科学的创新思维 181

51.“理想完人”是中国缺乏学派的、深层次的根源 183

52.中国学术传统的负面影响挡住了中国科学的革命 186

53.“英语至上”正悄悄地吞噬我国母语 189

54.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192

55.提倡“和而不同”的方法论 195

56.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需要高校“去行政化” 198

57.允许科研失败,以宽容之心待人 201

58.基础性科研以高校为主是促进科技繁荣之策 204

59.“按贡献分配”是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竞争的内驱力 207

60.胆识兼备能助科学探索取得成功 211

61.我国的教育和科研应尽快跳出“求同思维定势” 214

62.“求异思维”是科学家善于质疑的前提 216

63.儒、道、墨文化三维是中国科学生长的沃土 219

64.科学需要鼓励不同学派形成和竞争 222

65.高仿冒会切断国家自主创新的活力 224

66.潜意识自卑是使模仿至上挥之不去的根源 228

67.科教界应首倡“民贵君轻”思想 231

68.科学研究也应该实行不可行性分析 234

69.想象力是创新力之母 236

70.拥有自由氛围的科学家群体是科学发现的桥梁 239

71.诚实是科学研究的通行证 242

72.“沉下去”是科学研究的成功之道 245

73.重大科技项目需要“群体突破” 247

74.科教短语百则 249

(1)敢挑战西方学术权威者是吾师 249

(2)认识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249

(3)败亦欣然,胜亦欣然 250

(4)请欣赏差异 250

(5)为了聚焦,要舍得放弃 250

(6)国家·情感·科学 250

(7)为官和做学问二者不可兼得 251

(8)质疑和猜疑 251

(9)问题与发现 251

(10)读书的多与少 251

(11)寻找对手性朋友 252

(12)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252

(13)陋室与成功 252

(14)平等是民主之母 253

(15)个人自由发展是集体发展的基础 253

(16)讲课不可满 253

(17)学会宽容 253

(18)积善成德与积恶灭身 254

(19)杂于专则成,偏于专或杂皆废 254

(20)审时度势与疑行疑事 255

(21)不计小怨与为小怨耿耿于怀 255

(22)前人失败之教训是我之价值 255

(23)正义者与非义者 256

(24)知可战、知不可战、盲战 256

(25)群体不同心,如一盘散沙 257

(26)有备无患与无备有患 257

(27)有恒心与无恒心 257

(28)善捕机遇与守株待兔 257

(29)成生于败,败生于成 258

(30)速战速决与欲速则不达 259

(31)为科学而献身 259

(32)科学家要走“博约”而不是“博学”之道 259

(33)脑手并行不悖的训练技巧 260

(34)高级苦闷并非坏事 260

(35)要允许他人与自己有所不同 260

(36)“生命在于运动”只说对了一半 260

(37)在科学探索上要勇敢但不要做匹夫 261

(38)对不义的谴责才配称科学家 261

(39)科学家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 261

(40)科学家应学卞和那样捍卫真理 262

(41)我们要学会赞赏科学家的失败 262

(42)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263

(43)综合也是创造 263

(44)用新思路打通旧科学的闭塞 264

(45)天才出于创新 264

(46)像居里夫人那样善于捕捉机遇 264

(47)质疑清华办的“钱学森班” 265

(48)创新活动使人拥有朝气 265

(49)嫉妒是一种非文明心态 266

(50)天人合一,呼唤原创 266

(51)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67

(52)用好我们智慧的大脑 267

(53)磨难往往能成为人才成长的冶炼炉 268

(54)思考是教育的灵魂 268

(55)灵感是科学家勤奋思考后的回报 269

(56)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生 269

(57)教育决不允许成为封建思想的最后领地 270

(58)赞赏善于化自卑为自强 270

(59)违背教育规律的大学“零淘汰”应废止 271

(60)法可以推动读书力和高尚品德 272

(61)质疑孔子学院 272

(62)母语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273

(63)当代“国学家”怎么还在搞“独尊儒术” 273

(64)创新型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274

(65)创造性思维对人才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275

(66)挫折教育贵在“炼”出自信心 275

(67)苏格拉底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 276

(68)百折不挠才能成就大师 276

(69)“神童”不神应反思 277

(70)教师,请你赞赏学生的奇思妙想 278

(71)请不要把学生的优点当缺点来批评 278

(72)完美是一种心理伤害 278

(73)情商高更易走出困境 279

(74)教会学生会问 279

(75)争论为贵,肝胆相照 280

(76)大学抛弃人文精神就抛弃了科学的灵魂 280

(77)我赞赏丁肇中的科学人格力量 281

(78)“沙产业”与创新思维 281

(79)违背教育规律的“天才”实验班应该休矣 282

(80)学校不妨开设“思维训练课” 282

(81)哈佛大学“学生评教师”的优点和不足 283

(82)追求单一知识结构舍弃了大学之道 283

(83)让孩子体会成功 284

(84)孩子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 284

(85)请不要拒绝自由联想 285

(86)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必须坚持再创造原则 285

(87)让学生掌握反省思维 286

(88)实验和动手能力是科研的必要手段 286

(89)能揭示事物本质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 286

(90)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287

(91)科学研究需要反证思维 287

(92)再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87

(93)凡科学大师都应具有哲学头脑 288

(94)要习惯科学家对某理论的放弃 288

(95)想象有助于事业成功 289

(96)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289

(97)值得推荐的“尝试教学法” 290

(98)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290

(99)美国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291

(100)“钱学森之问”预示了未来的科技强国 292

跋 294

附录1:钱学森复信原件 296

附录2:走访“罗老爷子”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