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 13
0.1 认同、集体认同前期研究及其学科衔接 13
0.1.1 关于认同、集体认同 14
0.1.2 心理学意义的认同 15
0.1.3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集体认同 19
0.1.4 东方哲学与认同的实现 32
0.1.5 广义进化论与认同模式的转换 35
0.1.6 小结 38
0.2 全球集体认同概念界定 40
第一篇 全球集体认同生成的必要条件说明 47
第一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一:人性是可以建构的 47
1.1 关于人性的概念界定 47
1.2 人是特殊的灵智动物 55
1.2.1 大脑与智慧 55
1.2.2 意识的不可还原性 58
1.3 关于集合或社会人性的说明 62
1.3.1 人的理性特征与共同体的建构 63
1.3.2 爱是人类进化的源泉 67
1.3.3 道德与人类文明 71
1.3.4 地理环境、国家特性与人性塑造 75
1.3.5 文化生成对于人性之意义 80
本章小结 84
第二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二:社会规范是可以建构的 86
2.1 集体意愿与规范的维系 89
2.2 宗教意义上的规范 93
2.3 国家对规范的建构 101
2.3.1 儒学在中国之发展 102
2.3.2 国家与国际规范的普及 103
本章小结 111
第三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三:社会身份是可以建构的 113
3.1 个体身份的形成与扩展 114
3.2 社会身份扩展之效应 117
3.3 国家是社会的人 121
本章小结 130
第四章 集体认同生成条件之四:相互依存催生共生意识 132
4.1 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历程 132
4.2 人类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141
4.2.1 生态危机催发共同责任 141
4.2.2 安全困境引发合作安全 149
4.2.3 精神危机呼唤集体认同 150
本章小结 151
本篇结论 153
第二篇 集体认同模式的转换 155
第五章 对集体认同模式转换的充分条件的理论说明 155
5.1 广义进化论意义上的目的论 156
5.2 能动的目的论发展之机理 160
本章小结 164
第六章 混沌认同(意识) 165
本章小结 170
第七章 原始认同 172
7.1 酋邦认同 173
7.2 图腾认同 176
本章小结 181
第八章 古典国家认同 183
8.1 城邦式认同 185
8.2 王道帝国式认同 189
8.2.1 羁縻政策 194
8.2.2 朝贡制度 196
本章小结 202
第九章 现代主权认同——以中国为案例 204
9.1 威斯特伐利亚机制的确立——现代主权国家生成分析 205
9.2 主权国家认同的建立 207
9.3 现代主权认同的发展与完善 210
9.4 主权认同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 215
9.5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主权观 218
9.6 中国现代主权认同的转换 221
9.6.1 领土主权 221
9.6.2 司法主权 225
9.6.3 经济主权 232
9.6.4 为天下开太平,为各国创繁荣 237
9.7 中国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242
本章小结 246
第十章 后主权认同 248
10.1 后主权认同的时段划分说明 248
10.2 民族国家认同 252
10.3 软实力 259
10.4 文明和谐论 263
10.5 集体认同与国际体系的转换 269
10.5.1 欧洲协调 270
10.5.2 国际联盟 276
10.5.3 联合国 278
本章小结 281
第十一章 世界国家认同 283
11.1 世界国家的理念 283
11.2 世界国家认同生成中的几个硬核因素 284
11.2.1 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 284
11.2.2 权利与利益 288
11.2.3 暴力 290
11.3 世界国家认同过渡 297
11.3.1 文化认同 298
11.3.2 全球信息共享 305
11.3.3 超国家组织 308
11.3.4 从国际社会到世界国家 317
本章小结 324
结语 326
参考文献 341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