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关于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的设想——一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1
一、为什么要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1
二、如何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5
三、“中国哲学批评史”之地位的安排 12
卷一:论“原创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再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16
一、《庄子·天下》之批评格式 16
二、《墨子·非儒》之批评格式 21
三、孟子“辟杨墨”之批评格式 23
四、《荀子·非十二子》之批评格式 26
五、《韩非子·显学》之批评格式 30
六、《韩非子·解老》之批评格式 33
七、《礼记·经解》之批评格式 38
八、《吕氏春秋·不二》之批评格式 40
九、《淮南子·要略》之批评格式 41
十、《论六家之要指》之批评格式 44
十一、《盐铁论·论儒》之批评格式 46
十二、《扬子法言·五百》之批评格式 49
十三、《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之批评格式 51
十四、“效用优先”格式之使用限度 56
十五、《白虎通义》之批评格式 60
卷二:论“佛禅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三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68
一、“佛禅格式”之起点 68
二、《论衡·问孔》之批评格式 71
三、《理惑论》之批评格式 80
四、人物品评之格式的转换 86
五、《人物志》之批评格式 90
六、《沙门不敬王者论》之批评格式 94
七、《复性书》之批评格式 97
八、《原人论》之批评格式 100
九、“三教论争”中批评格式的乖戾 104
十、“判教”之格式 106
十一、《碧岩录》使“佛禅格式”取得压倒优势 111
十二、《伊洛渊源录》之批评格式 130
十三、《圣学宗传》之批评格式 132
十四、《理学宗传》之批评格式 137
十五、《明儒学案》之批评格式 141
十六、“佛禅格式”之局限 148
卷三:论“西学格式”期的中国哲学批评——四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149
一、“西学格式”之起点 149
二、《天主实义》之批评格式 154
三、《三山论学纪》之批评格式 159
四、《主制群征》之批评格式 161
五、《性理真诠》之批评格式 165
六、“西学格式”之内涵 167
七、“西学格式”之最早使用者 169
八、明末清初的“四教论争” 173
九、清代学术与“西学格式” 174
十、吴虞反孔非儒之格式 175
十一、谢著《中国哲学史》之批评格式及其影响 178
十二、《新理学》之批评格式 183
十三、“张氏解读”的反驳 189
十四、两种解读之得失 194
十五、现代哲学史上历次“论战”之格式 202
十六、蔡、郭、贺诸先生之哲学批评 203
十七、20世纪哲学批评之主导格式:“本体论居先” 207
十八、“尚强”、“尚力”格式之一个例证 211
十九、未来哲学批评的一个可能方向:“知识论居先” 224
二十、“西学格式”之限度及其可能转换 232
结语:走出中国哲学批评的“连类”时代——五论创建“中国哲学批评史” 236
一、我们正处在“连类”中 237
二、走出“连类”的一种可能性 240
三、走出以“本体论”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 243
四、走出以“实在论”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 247
五、走出以“主谓式句辞”比附中国哲学的误区 251
六、走出“连类”不是不要“西学格式” 257
附录:简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创建 260
一、创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理由 260
二、创建“西方哲学批评史”之方式 264
三、“西方哲学批评史”之位置安排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