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现代针灸学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 1
一、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临床取穴组方 1
二、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与针灸治疗方案中的关键因素 2
三、针灸治病的生理学机制 3
第一篇经穴系统及经穴疗法的基本理论 9
第一章 穴位与神经的形态学关系 9
第一节 穴位局部的神经分布 9
第二节 穴位局部的组织学特征 11
第二章 针刺信号的产生与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 16
第一节 针感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16
一、穴位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 16
二、穴位的感受器 17
第二节 针刺信号外周传入的生理学机制 21
一、传入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通路 21
二、传入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纤维的类别 23
第三章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作用过程 30
第一节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30
一、针刺信号在脊髓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30
二、针刺信号在脑干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33
三、针刺信号在间脑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 35
四、基底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6
五、大脑皮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37
第二节 针刺对中枢内神经介质的影响 38
一、胆碱类递质——乙酰胆碱 38
二、单胺类递质 38
三、肽类递质 40
第四章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影响 50
第一节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影响 50
一、针灸对垂体-甲状腺机能的影响 50
二、针灸对迷走神经-胰岛机能的影响 51
三、针灸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影响 51
四、针灸对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能的影响 52
五、针灸对垂体-性腺机能的影响 53
六、针灸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影响 54
第二节 针灸对神经-免疫网络系统的影响 54
一、针灸疗法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54
二、针灸疗法调节免疫机能的机制 58
第五章 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经穴分类 64
第一节 神经的支配方式 64
一、大体解剖学的支配方式 64
二、胚胎期节段支配方式 66
第二节 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特异性 68
一、躯干部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相关性 68
二、四肢部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相关性 72
第三节 经穴的分类 82
一、根据穴位的分布特征进行分类 82
二、根据传统经穴的作用规律进行分类 83
第六章 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与针刺效应的分类 87
第一节 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 87
一、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规律 87
二、针刺手法的基本作用规律 90
三、针刺时机的基本作用规律 90
四、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 99
第二节 针刺效应的分类 103
一、节段性效应 103
二、整体性效应 103
第二篇耳穴统及耳穴疗法的基本理论 109
第七章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 109
第一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由来 109
第二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历史沿革 111
第三节 生物全息论 116
一、生物全息律与全息生物学 116
二、穴位分布的全息律 118
三、对生物全息律的修正 119
第四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121
一、全息生物医学中的“全息”与“相似”及激光“全息” 121
二、对穴位分布全息律的补充和修订 122
第五节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经络学说 124
一、对“经络全息”之说的看法 124
二、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穴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穴位系统 125
三、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络穴位系统的联系 126
四、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中医学的科学革命 127
第八章 全息穴位的信息传递机制 132
第一节 全息穴位的信息载体及其信息通道的结构 132
一、信息、信息载体及信息通道 132
二、细胞的信息、信息传递 133
三、全息穴位的信息载体与信息通道的结构 134
第二节 神经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137
一、神经系统在全息穴位与对应组织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37
二、反射中枢的位置问题 138
第三节 全息反射机制在动物界的存在范围 139
一、全息联系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 139
二、非脊椎动物是否存在全息联系 141
三、中枢内神经细胞全息联系的复杂性与系统发育 142
第四节 刺激全息穴位的另外两种效应及其机制 142
一、全息-广泛性效应 143
二、全息-节段性效应 146
第九章 耳穴及耳针疗法的几个理论问题 148
第一节 耳穴的定位方式与命名原则 148
一、命名与定位耳穴存在的问题 148
二、“93耳穴国标”修订的必要性 150
第二节 耳穴命名、定位方式的统一及其依据 152
第三节 耳穴研究中“矛盾”问题的讨论 153
一、临床研究中的“矛盾”现象 153
二、实验研究中的“矛盾”现象 154
三、耳穴的特异性与耳穴的直接反应、间接反应 155
第四节 耳穴“缩影”式分布现象的本质 156
第五节 需要补充和修正的几个问题 157
一、耳郭间接反应的产生 157
二、对耳穴概念的修正 158
三、耳穴的定位方法 158
第三篇穴位的定位与作用 163
第十章 经穴的定位与作用 163
第一节 颅神经支配区内的经穴 163
第二节 颈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 175
一、上部颈髓节段(C1~4)支配区内的腧穴 175
二、下部颈髓节段(C5~8)支配区内的腧穴 178
第三节 胸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 187
一、上部胸髓(T1~5)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 187
二、下部胸髓(T6~12)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 191
第四节 腰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 197
一、分布在腰腹部的腧穴 197
二、分布在下肢前外侧面的腧穴 200
三、分布在下肢后内侧面的腧穴 200
第五节 骶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 201
一、分布在骶部的腧穴 201
二、分布在下肢前外侧、且与腰髓(主要是L4~ 5)节段有关的腧穴 202
三、分布在下肢后内侧、且与腰髓节段(主要是L2~5)有关的腧穴 207
第十一章 耳穴的定位和作用 211
第一节 耳郭的解剖结构 211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 211
二、耳郭的组织结构和感受器 213
三、耳郭的神经支配 213
第二节 耳郭的划线与分区 215
一、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GB/T13734-1992) 215
二、耳郭各部的分区(GB/T13734-1992) 216
第三节对GB/T13734-1992耳郭的分区及耳穴定位、命名的修订 219
一、对国标GB/T13734-1992耳郭分区的修订 219
二、对国标GB/T13734-1992耳穴定位、命名的修订 221
第四节 耳穴的位置和作用 222
一、耳轮部的耳穴 222
二、耳舟部的耳穴 224
三、对耳轮上脚部的耳穴 225
四、对耳轮下脚部的耳穴 225
五、对耳轮体部的耳穴 226
六、三角窝部的耳穴 226
七、耳屏部的耳穴 227
八、对耳屏部的耳穴 227
九、耳轮脚周围的耳穴 228
十、耳甲艇部的耳穴 229
十一、耳甲腔部的耳穴 229
十二、耳垂部的耳穴 230
第四篇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233
第十二章 治疗总论 233
第一节 经穴作用规律与经穴疗法的选穴处方原则 233
第二节 耳穴作用规律与耳穴疗法的选穴处方原则 234
一、主穴的选取原则 234
二、配穴的选取原则 235
第三节 针灸作用规律与针灸治疗方案的确立原则 236
一、针刺手法的确定与针刺手法的基本作用规律 236
二、针刺时机的确定与针刺时间的基本作用规律 236
三、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的确定与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 236
第十三章 头痛的针灸治疗 238
一、偏头痛 238
二、丛集性头痛 241
三、紧张性头痛 243
四、外伤性头痛 245
五、颅内低压性头痛 248
六、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 249
第十四章 五官及颜面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251
一、急性结膜炎 251
二、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253
三、近视眼 255
四、视神经炎 257
五、动眼、滑车及外展神经受损 258
六、慢性单纯性鼻炎 260
七、过敏性鼻炎 262
八、急性咽炎 264
九、慢性咽炎 266
十、急性扁桃体炎 268
十一、慢性扁桃体炎 270
十二、慢性喉炎 272
十三、梅尼埃病 273
十四、三叉神经痛 275
十五、面神经麻痹 277
十六、面肌痉挛 279
十七、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280
十八、流行性腮腺炎 282
第十五章 颈肩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284
一、枕神经痛 284
二、颈部扭挫伤 286
三、颈椎病 287
四、前斜角肌综合征 291
五、落枕 293
六、肩关节周围炎 295
七、冈上肌肌腱炎 297
第十六章 上肢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299
一、臂丛神经炎 299
二、尺神经麻痹 300
三、桡神经麻痹 302
四、雷诺综合征 303
五、肱骨外上髁炎 305
六、肱骨内上髁炎 307
七、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 309
八、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310
第十七章 胸背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313
一、肋间神经痛 313
二、背肌筋膜炎 314
三、胸椎后关节错缝 316
四、支气管哮喘 317
五、窦性心动过速 320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22
七、心脏神经官能症 324
八、心绞痛 326
九、反流性食管炎 329
第十八章 上腹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332
一、贲门失弛缓症 332
二、消化性溃疡 334
三、胃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 339
四、急性胃炎 341
五、慢性胃炎 343
六、胃黏膜脱垂症 345
七、胃下垂 348
八、神经性厌食 350
九、急性胆囊炎 352
十、慢性胆囊炎 355
十一、胆石症 358
十二、胆道蛔虫症 361
十三、肝炎后综合征 364
十四、慢性胰腺炎 366
十五、糖尿病 369
第十九章 下腹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373
一、局限性肠炎 373
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75
三、结肠易激症群 377
四、急性普通型细菌性痢疾 379
五、慢性细菌性痢疾 381
六、非麻痹性肠梗阻 383
七、麻痹性肠梗阻 386
八、急性阑尾炎 388
九、慢性阑尾炎 390
十、脱肛 392
十一、肾下垂 394
十二、尿路结石 396
十三、神经源性膀胱 400
十四、遗精 402
十五、阳痿 404
第二十章 腰骶部及臀髋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406
一、急性腰扭伤 406
二、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408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409
四、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12
五、腰肌筋膜炎 414
六、骶髂关节扭伤 415
七、梨状肌综合征 417
八、臀部肌筋膜炎 419
九、臀上皮神经损伤 421
十、弹响髋 422
十一、髂前上、下棘损伤 424
第二十一章 下肢部疾病的针灸治疗 427
一、红斑性肢痛症 427
二、坐骨神经痛 429
三、股外侧皮神经炎 431
四、腓总神经损害 432
五、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434
六、多发性神经炎 436
七、髂胫束损伤 438
八、胫骨粗隆骨软骨炎 439
九、腓肠肌劳损 440
十、跟腱周围炎 441
十一、踝关节扭伤 443
十二、足跟痛症 444
第二十二章 脑部及脊髓疾病的针灸治疗 447
一、神经衰弱 447
二、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449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452
四、原发性脑出血 456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459
六、急性脊髓炎 462
七、急性脊髓损伤 464
第二十三章 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466
一、痛经 466
二、闭经 468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471
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473
五、子宫脱垂 476
六、慢性盆腔炎 479
七、产后乳汁不足 481
八、乳腺增生病 482
九、更年期综合征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