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手册 3 造型与车身设计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自动车技术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4018047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日本汽车技术会编写,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翻译出版的汽车技术手册。本册书共7章,分别是:汽车行业面临的形势,汽车维修保养,维修新技术,汽车维修设施,回收再利用技术,法规、标准,生命周期评价。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师生和汽车行业科研院所等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第1章 与汽车相关的各种形势 1

1.1 前言 1

1.2 造型部门的作用 2

1.2.1 公司内部的定位 2

1.2.2 职责的扩大 2

1.2.3 造型的生产性 3

1.3 品牌和造型 3

1.3.1 多样性与一贯性 4

1.3.2 一贯性与统一性 4

1.3.3 造型语言 4

1.3.4 国家特性 5

第2章 商品计划品牌战略 6

2.1 概述 6

2.1.1 商品计划的作用 6

2.1.2 商品计划的环境条件 6

2.1.3 商品计划的种类 6

2.1.4 商品计划的内容 7

2.2 产品规划 8

2.2.1 产品制成的机制 8

2.2.2 产品规划概要 8

2.3 基本计划 12

2.3.1 发动机布置、驱动方式 12

2.3.2 车辆布置计划 14

2.4 商品计划中的品牌战略 15

2.4.1 在制造业中“品牌”概念的兴起 15

2.4.2 “品牌”的定义 16

2.4.3 汽车公司的“品牌” 16

2.4.4 “品牌”在商品计划上的具体展开 18

参考文献 18

第3章 造型 20

3.1 概述 20

3.1.1 造型在商品中的地位 20

3.1.2 造型的分类 20

3.2 造型的程序 21

3.2.1 程序总论 21

3.2.2 实际流程 21

3.2.3 今后的课题/展望 22

3.3 先行造型(超前造型) 23

3.4 外形造型 23

3.4.1 外形概论 23

3.4.2 外形造型的流程 23

3.4.3 造型规划构想 23

3.4.4 形象草图 24

3.4.5 效果图 24

3.4.6 数字模型、比例模型 25

3.4.7 全尺寸模型 26

3.4.8 外形造型的注意事项 27

3.5 内饰造型 28

3.5.1 前言 28

3.5.2 内饰造型的基本要素 28

3.5.3 功能参数 29

3.5.4 成本参数 31

3.5.5 情绪参数 32

3.5.6 内饰造型流程 32

3.6 色彩设计 36

3.6.1 色彩设计的作用 36

3.6.2 车身色彩开发流程 36

3.6.3 色彩设计的先行开发 36

3.6.4 车型项目开发 36

3.7 内饰色彩设计 37

3.7.1 前言 37

3.7.2 内饰色彩设计的作用 37

3.7.3 内饰色彩设计的构成要素 37

3.7.4 内饰色彩设计的特征 37

3.7.5 内饰色彩设计流程 38

3.8 认知质量(感性品质) 39

3.8.1 汽车开发中认知质量活动的作用 39

3.8.2 站在用户角度上的开发 39

3.8.3 开发手法 40

3.8.4 小结 41

3.9 造型开发各阶段不同的数字技术应用 41

3.9.1 模型开发 41

3.9.2 先行造型阶段 41

3.9.3 提案造型阶段 41

3.9.4 最终线图阶段(生产造型阶段) 41

第4章 车身(车身设计) 43

4.1 概述 43

4.1.1 车身的功能 43

4.1.2 车身的构成 44

4.2 车身计划法 44

4.2.1 基本设计 45

4.2.2 详细计划 46

4.3 主要结构 47

4.3.1 概述 47

4.3.2 梯形车架 48

4.3.3 车身悬置 49

4.3.4 车身 50

4.4 辅助机构 61

4.4.1 发动机盖开闭装置 61

4.4.2 行李厢开启装置 62

4.4.3 车门开关装置 64

4.4.4 车门玻璃升降系统 69

4.4.5 密封 71

4.4.6 玻璃 72

4.4.7 保险杠 74

4.4.8 天窗 76

4.4.9 其他外饰件 78

4.4.10 冷却装置 79

4.4.11 燃料系统 82

4.4.12 座椅 87

4.4.13 内饰 95

4.5 涂装、防锈 103

4.5.1 涂装 103

4.5.2 防锈 103

4.6 防振、降噪、隔热 105

4.6.1 防振 105

4.6.2 降噪 106

4.6.3 隔热 107

4.7 车身材料 108

4.7.1 汽车用钢板 108

4.7.2 塑料材料 109

4.7.3 车身用铝合金钣材 112

4.8 载货车 112

4.8.1 概述 112

4.8.2 分类 112

4.8.3 车架 113

4.8.4 驾驶室 116

4.8.5 驾驶室悬置 116

4.8.6 车外噪声降噪结构 117

4.8.7 货箱 118

4.9 客车 120

4.9.1 概述 120

4.9.2 分类 120

4.9.3 车身结构 121

4.9.4 装备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5章 装备 127

5.1 概述 127

5.1.1 乘员约束装置 127

5.1.2 操纵装置 127

5.1.3 信息传达机构 127

5.1.4 空调、换气 127

5.1.5 供电、电力传达 128

5.2 乘员约束装置 128

5.2.1 概述 128

5.2.2 座椅安全带 128

5.2.3 安全气囊 133

5.2.4 主动安全系统 138

5.3 操纵机构 138

5.3.1 概述 138

5.3.2 发动机控制系统 138

5.3.3 变速器控制系统 141

5.3.4 制动控制机构 145

5.3.5 转向机 148

5.3.6 各种开关类的操作 149

5.4 信息传递机构 151

5.4.1 概述 151

5.4.2 照明 152

5.4.3 报警器(喇叭) 160

5.4.4 刮水器及清洗器 162

5.4.5 除霜器、除雾器 166

5.4.6 后视镜 167

5.4.7 仪表 169

5.4.8 仪表的布置和照明 179

5.4.9 车内照明 182

5.4.10 视听设备 184

5.4.11 导航系统/信息通信 192

5.4.12 天线 196

5.5 空调装置 199

5.5.1 舒适的环境 199

5.5.2 车辆的热负荷 200

5.5.3 空调系统的种类 201

5.5.4 换气 201

5.5.5 暖风 203

5.5.6 冷气 205

5.5.7 自动空调 209

5.5.8 空滤器 210

5.6 供电、电力传递 210

5.6.1 概述 210

5.6.2 蓄电池 211

5.6.3 线束 214

5.6.4 开关及继电器 219

5.6.5 发电机 223

参考文献 228

第6章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231

6.1 CAE应用概论 231

6.2 CAE的应用过程 232

6.3 碰撞分析 232

6.3.1 碰撞分析概述 232

6.3.2 车对车的碰撞兼容性分析 232

6.3.3 行人保护的分析 233

6.3.4 碰撞分析的基础技术 233

6.4 振动、噪声分析 234

6.4.1 车身的振动、噪声分析概要 234

6.4.2 低频车身振动分析 234

6.4.3 车内音响分析 234

6.4.4 输入点刚度分析 235

6.4.5 增加了防振材料的车身振动分析 235

6.4.6 高频振动噪声分析 235

6.5 强度、耐久性分析 235

6.5.1 刚度(变形)分析 236

6.5.2 路面行驶时的耐久性分析 236

6.5.3 路面输入力之外的耐久性分析 236

6.6 热流体的分析 237

6.6.1 热流体分析概要 237

6.6.2 空气动力分析 238

6.6.3 冷却、热损害分析 238

6.6.4 空调分析 238

参考文献 239

第7章 法规/标准 241

7.1 概述 241

7.2 安全法规 241

7.3 与国际标准的协调 245

7.3.1 《1958年协定书》 245

7.3.2 《1998年协定书》 246

7.4 主要国家与安全相关的法规 247

7.4.1 日本 247

7.4.2 欧洲 249

7.4.3 美国 252

7.5 标准概述 254

7.6 标准的等级与种类 254

7.6.1 工业标准的等级 254

7.6.2 标准的种类 254

7.6.3 质量认证制度 255

7.7 与汽车相关的标准 256

7.7.1 JIS 256

7.7.2 JASO 256

7.7.3 标准的确认 259

参考文献 259

国际单位制(SI)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