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编写 3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 3
少数民族文学怎样“入史”? 29
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 35
“汉语新文学”的功能优势及研究方法 42
能够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50
学科调整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问题 66
再谈现代旧体诗词慎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 77
第二辑 华文文学学科及研究模式 91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 91
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00
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模式的选择 108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 122
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131
第三辑 批评观念与批评家角色 147
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 147
纯文学究竟是什么? 162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 172
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 185
40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流派特色 199
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 214
第四辑 文学经典与中国形象 229
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 229
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从《伤逝》到《寒夜》 236
经典阐释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251
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264
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 276
论《原野》戏剧音响的多重功能 288
知青作家的草原小说与内蒙古地域文化 299
第五辑 珞珈学苑之风景线 317
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 317
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334
龙泉明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340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及实践 348
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361
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 375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