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前言 3
一、富饶的地方 5
(一)奇丽的山川 6
(二)丰富的资源 10
二、民族风情 13
(一)源流 13
(二)风俗礼仪 17
(三)宗教信仰 30
三、悠久的历史 36
(一)建置沿革 36
(二)土司制度 37
(三)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39
四、复杂的社会经济形态 43
(一)奴隶制社会经济 43
(二)封建领主制社会经济 50
(三)封建地主经济 53
五、和平解放和民族自治县的成立 56
(一)和平解放 56
(二)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 59
(三)平息叛乱 62
(四)自治县的诞生 64
(五)新型的民族关系 69
六、民主改革和合作化 73
(一)和平协商改革 73
(二)龙通山区的改革 76
(三)走上合作化道路 77
(四)拨乱反正 79
七、发展中的农林牧副业 81
(一)农业 81
(二)林业 82
(三)畜牧业 84
(四)副业 85
八、新兴的工交财贸金融 86
(一)工业 86
(二)交通邮电 88
(三)商业 89
(四)财政金融 91
九、蓬勃发展的文教卫生事业 94
(一)文化艺术 94
(二)教育 100
(三)科技 102
(四)卫生 104
(五)体育 107
十、城镇新貌和名胜古迹 109
(一)小凉山城—大兴镇 109
(二)高原江南—永宁坝 112
(三)风景胜地 115
(四)古迹文物 116
后记 118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一、美丽富饶的阿佤山 121
(一)边镇新姿 122
(二)锦秀山河 123
(三)四季如春 124
(四)资源丰富 126
二、勤劳淳朴的各民族 130
(一)佤族 130
(二)傣族及其他民族 138
三、历史概述 141
(一)沿革 141
(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 142
(三)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47
(四)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151
四、前进在社会主义道路上 155
(一)解放前沧源的社会经济形态 155
(二)民族工作的开展 161
(三)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166
(四)在曲折中前进 169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174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筹备工作 174
(二)自治县的诞生 178
(三)当家作主人 180
六、经济建设展新貌 185
(一)发展中的农林牧副业 185
(二)工业建设绘蓝图 189
(三)民族贸易大发展 194
七、文教事业欣欣向荣 198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
(二)文化艺术百花争艳 201
(三)科研体育事业朝气蓬勃 206
(四)医疗卫生景象新 208
八、民族团结谱新章 211
(一)“团结树”下话今昔 211
(二)协作修沟保丰收 212
(三)汉族医生好得很 213
(四)红河岸边飞来的金凤凰 214
后记 216
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一、云海中的阿佤山 219
(一)三山四河 220
(二)气候特点 221
(三)地质土壤 224
(四)物产资源 226
二、解放前的佤山 228
(一)“司岗里赫” 228
(二)历史沿革 229
(三)政治制度 231
三、佤山开拓者 237
(一)佤族 237
(二)拉祜族 246
(三)傣族 249
(四)汉族 249
四、佤山人民的斗争 251
(一)“这是中国的地方” 251
(二)弩穿践踏者 253
(三)智歼石家兵 254
(四)英烈气兮冲云霄 255
五、太阳照亮了阿佤山 259
(一)解族军进佤山 259
(二)疏通民族关系 261
(三)培养民族干部 265
(四)自治县筹委会 267
(五)佤族人民当家作主 268
六、西盟的社会改革 272
(一)解放前的经济形态 272
(二)社会改革的实现 274
七、曲折与转折 279
(一)历史的教训 279
(二)春天回来了 281
八、经济建设的发展 284
(一)农村经济 284
(二)工交邮电 292
(三)商业贸易 296
(四)财政金融 299
九、文教卫生谱新曲 302
(一)教育事业 302
(二)文化艺术 305
(三)卫生防疫 313
十、佤山新镇 318
后记 321
南涧彝族自治县概况一、山水相间的绿色宝地 325
(一)地形地貌 325
(二)气候特点 328
(三)自然灾害 329
(四)自然资源 330
(五)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 332
二、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 335
(一)彝族 336
(二)回族 343
(三)苗族 344
三、悠久光辉的历史进程 346
(一)历史沿革 346
(二)解放前的社会经济 347
(三)哀牢彝雄 350
(四)党领导的革命斗争 352
四、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355
(一)巩固政权 355
(二)土地改革 357
(三)社会主义改造 359
(四)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61
(五)拨乱反正 365
(六)经济体制改革 367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370
(一)南涧彝族自治县的筹备与建立 371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 373
(三)自治权利的行使 375
六、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379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79
(二)重视粮食生产 383
(三)大力发展茶叶 388
(四)恢复和发展林业 391
(五)畜牧业的发展 394
(六)多种经营 398
七、新兴的工交邮电事业 401
(一)地方工业 401
(二)交通运输 406
(三)邮电通信 409
八、欣欣向荣的财经贸易 411
(一)商业贸易 411
(二)农村集市 420
(三)财政收支 422
(四)金融事业 427
九、发展中的文教卫生事业 430
(一)教育事业 430
(二)文化艺术 434
(三)体育运动 439
(四)医药卫生 440
十、城镇新貌及风景名胜 445
(一)日新月异的南涧镇 445
(二)千姿百态的土林奇观 448
(三)独具风格的地方名胜 449
后记 452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概况一、滇东北要冲 455
(一)位置、区域和人口 455
(二)山脉与河流 457
(三)气候特点 458
(四)地质及自然资源 459
(五)仁德镇 461
二、悠久的历史 465
(一)历史沿革 465
(二)民族源流 465
(三)苦难的岁月 470
三、民族习俗 472
(一)回族 472
(二)彝族 475
(三)苗族 478
四、红军长征过寻甸 481
(一)红军长征两次过寻甸 481
(二)“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 483
(三)“六甲”之战 484
(四)革命火种 485
(五)斗争求解放 487
五、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490
(一)团结各族人民 巩固新生革命政权 490
(二)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492
(三)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496
(四)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03
六、农业经济建设 507
(一)农业 507
(二)林业 511
(三)水利 514
(四)畜牧业 517
七、工业的兴起 522
(一)发展中的县办工业 522
(二)乡镇企业 524
(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26
(四)邮电通迅 527
八、商业、财政、金融新貌 530
(一)商业 530
(二)财政 533
(三)金融 534
(四)供销 538
(五)集市贸易 541
九、科学文化事业 544
(一)文化 544
(二)教育事业 546
(三)医疗卫生 552
(四)计划生育 558
(五)科技 560
(六)体育 565
(七)广播电视 568
十、文物古迹 571
(一)文物 571
(二)寻甸四景 572
后记 575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概况一、元江中上游的宝地 579
二、史事悠远今忆昔 586
(一)历代行政设置 586
(二)苦难的旧社会 588
(三)“边纵”武装斗争 590
三、勤劳淳朴的民族 593
(一)哈尼族 593
(二)彝族 597
(三)傣族 601
(四)白族 604
四、社会变革谱新篇 606
(一)人民当家做主 606
(二)荡涤污泥浊水 609
(三)愿望终于实现 611
(四)走上康庄大道 615
(五)历史的新篇章 619
五、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624
(一)新型的民族关系 624
(二)欢庆自治县的诞生 626
(三)民族干部茁壮成长 628
六、农、林、水、电美似锦 631
(一)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 631
(二)迅速恢复的林业 639
(三)阔步前进的水电建设 643
七、经济振兴结硕果 648
(一)制糖为主的工业 648
(二)交通邮电迅速发展 652
(三)日新月异的商业 657
(四)财政好转、金融改观 661
八、文教体卫放光彩 665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665
(二)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670
(三)体育活动蔚然成风 674
(四)生动的历史见证 675
(五)“烟瘴之地”换新颜 677
九、县城岁岁展新容 683
后记 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