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节 “荣辱”概念的伦理学界定 1
第二节 本书的框架构想 4
第一编 荣辱思想的西方道德哲学基础研究第一章 荣辱与道德话语 11
第一节 摩尔的“未决问题论证” 12
第二节 艾耶尔的情感主义 24
第三节 哈曼的道德相对主义 37
第四节 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 52
第五节 道德实在论 62
第六节 荣辱感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71
第二章 荣辱与实践理性 75
第一节 道德与理性的困惑:盖吉兹之环 76
第二节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78
第三节 哥梯尔的自利契约论 81
第四节 自利理性与道德理性的不可通约性 89
第五节 斯坎伦的非自利契约论 102
第六节 荣辱感的实践理性基础 112
第三章 荣辱与情感理性 114
第一节 柏拉图论理智、激情与欲望 115
第二节 不能自制的问题 121
第三节 不能自制的不可能性 126
第四节 不能自制的可能性 131
第五节 休谟论理性与情感 138
第六节 富特的“与生俱来的善” 142
第七节 荣辱感的情感理性基础 146
第四章 荣辱与美德 148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 150
第二节 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学 167
第三节 弗兰肯纳的义务论美德伦理学 174
第四节 规范美德伦理学 184
第五节 美德伦理学的不可替代性及其价值 195
第六节 荣辱感的长效心理机制 199
第二编 荣辱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研究导论 “荣辱”与中国的情感哲学 203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特征 203
第二节 主体/心灵的现象学性和内省性 206
第三节 心灵的能动性与“境界”的追求 207
第四节 中国的情感哲学 210
第一章 荣辱思想的美德基础 213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荣辱”概念之辨析 214
第二节 美德与荣辱感 216
第三节 儒家的美德标准:“仁道”原则 217
第四节 道家的美德标准:“无为”原则 221
第五节 墨家的美德标准:“兼爱”与“利人” 224
第六节 “荣辱”与理想人格 229
第二章 荣辱思想的人性基础 234
第一节 孔孟的“性善论” 234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239
第三节 道家的“自然”即“应然”的人性论 241
第四节 宋明理学的人性二元论 244
第五节 人性的实然与应然 252
第三章 荣辱思想的情感基础 254
第一节 性情之辨 254
第二节 理欲之辨 258
第三节 儒家的“乐以成人”说 262
第四节 道德理性之情感来源:儒家的“良知”说 266
第五节 “荣辱”与“境界” 270
第四章 荣辱思想的实现途径 273
第一节 法家的“仓廪实,知荣辱”说 273
第二节 “荣辱”与仁政 277
第三节 儒家的“荣辱由己”论 281
第四节 情感的理性之道:“致中和” 283
第五节 “修身为本”与“止于至善”之道 286
结语 “荣辱观”形成的长效内外机制 291
第一节 “荣辱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291
第二节 “荣辱观”与民生 295
第三节 “荣辱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96
第四节 “荣辱观”与政府的责任 298
主要参考文献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