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渊源与探索历程 1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2
一、康德批判哲学中的理性之我与感性之我 2
二、黑格尔承认辩证法与市民社会中的“自我”与“他人” 9
三、费尔巴哈“类关系”中的“我”与“你” 17
第二节 马克思探索社会关系理论的心路历程 25
一、自由与定在——《博士论文》对社会关系理论的最初表达 25
二、从理性政治国家观到世俗社会国家观——从《莱茵报》到《德法年鉴》社会关系理论的根本转变 29
三、异化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关系——《巴黎手稿》对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向度的考察 38
四、社会关系的实践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社会关系理论的科学阐发 44
五、现实的个人、生命的生产与交往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基本逻辑和总体图景的建构 51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特征与功能 61
第一节 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61
一、实践性与属人性:社会关系的实践论特征 61
二、客观性与抽象性:社会关系的唯物论特征 68
三、历史性与全球性:社会关系的形态论特征 76
四、人本性与共生性:社会关系的价值论特征 84
第二节 社会关系多重论域及其功能 90
一、社会关系存在论及其功能 90
二、社会关系生产论及其功能 92
三、社会关系方法论及其功能 96
四、社会关系批判论及其功能 100
五、社会关系发展论及其功能 103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当代意蕴 107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方法论意蕴 107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社会研究方法论上的对立 108
二、社会关系总体性方法: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线索 113
三、社会关系总体性方法对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超越 118
四、从社会关系总体性方法看科学发展观 124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公共性意蕴 126
一、从社会关系视角阐释公共性产生的根源 126
二、对公共性三重矛盾的揭示和批判 129
三、马克思公共性价值理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34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生态学意蕴 137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范式转换及其局限性 138
二、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在实践中的本质关联 140
三、资本关系的统治与当代环境问题的历史生成 142
四、资本关系的改造和扬弃:马克思自然观的解决思路 146
第四章 马克思“和谐社会”解读 150
第一节 从“冲突论”到“和谐论”:马克思社会研究范式的转换 150
一、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论”范式及其根据 151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论”范式及其历史必然性 154
三、从“冲突论”到“和谐论”范式转换的具体表现 156
第二节 人本论: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本体论预设 160
一、“人本论”的三种历史形态 161
二、马克思“人本论”的基本特征 165
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本体论预设 170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马克思和谐社会方法论 175
一、阐释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三种路向” 175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三重意涵” 177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三点启示” 181
第四节 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 185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中的“四种生产” 186
二、“四种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 189
三、“四种生产”的动态平衡与演进规律 192
第五节 公平观:马克思“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195
一、在批判中阐发的公平观及其特点 195
二、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200
第五章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 20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 20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治国方略的提出 203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11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条件 218
四、科学辩证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22
第二节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和谐 226
一、社会关系和谐:社会和谐的实质 226
二、利益关系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 230
三、党群、政群、劳资、城乡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 234
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的“晴雨表” 242
主要参考文献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