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 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反思》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康,杜志章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6122495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对中国道路的平面性描述,本书重点对中国道路进行了哲学式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经验、教训、成绩、影响等方面进行立体剖析,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本书可充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

上编 3

第一章 走自己的路: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 3

一 荜路蓝缕:中国道路的艰难开创 4

(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创 4

(二)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5

二 拨乱反正:中国道路在批判与创新中生成 9

(一)一场哲学问题的探讨引发的社会变革 9

(二)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11

(三)承前启后的总设计 12

三 科学发展:中国道路在改革与开放中发展 16

(一)树立旗帜,明确纲领 17

(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21

(三)科学发展,促进和谐 24

四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成功推进的基本方法 26

(一)从“有的放矢”到“求真务实” 26

(二)从“独立自主”到“创新型国家” 30

(三)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3

第二章 挑战与机遇:中国道路探索的外部境遇 38

一 融入世界,参与竞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8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39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2

(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45

二 增强国力,维护和平:政治多极化与中国的国际定位 48

(一)政治多极化与中国政治 49

(二)政治多极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52

(三)积极应对政治多极化 54

三 坚守信仰,深刻反思: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对中国的冲击 56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与多样化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56

(二)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59

(三)对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反思 63

四 审慎借鉴,批判创新: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对中国的启示 65

(一)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现状分析 66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70

(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新变化 72

五 迎头赶上,跻身前沿:泛舟于新科技革命的大潮 75

(一)新科技革命的意义 75

(二)新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77

(三)积极汇入新科技革命的潮流 81

六 求同存异,和谐发展:文明的冲突与中国的应对策略 83

(一)“文明冲突论”的产生极其影响 84

(二)文明的冲突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挑战 85

(三)在文明冲突与价值碰撞中的正确定位 88

第三章 矛盾与困难:中国道路所面临的内在困境 93

一 极限困境:人口、资源与环境 93

(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94

(二)当前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96

(三)极限困境的原因解析 99

(四)全面协调人口资源环境 100

二 进退维谷:封闭与开放 102

(一)封闭和开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102

(二)中国从封闭到开放的必然性 104

(三)开放面临的困难 106

(四)保持封闭和开放的适度张力 107

三 二难抉择:效率和公平 110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关系 111

(二)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历史变奏 112

(三)当前中国面临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114

(四)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 116

四 零和博弈:集权与分权 118

(一)集权与分权意义解析 119

(二)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现状及问题 121

(三)合理分权的原则 123

(四)合理分权的有效途径 124

五 厚此薄彼:数量和质量 127

(一)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关系 127

(二)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非同步 129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32

六 轻重失衡:利益和道义 134

(一)利益和道义的含义 134

(二)转型期义利失衡现状 135

(三)义利失衡现象探源 137

(四)义利平衡重构 138

第四章 小康、和谐、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 142

一 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形成 143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提出的思想前提 143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追寻历程 148

二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价值取向和结构特征 160

(一)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价值取向 160

(二)中国道路发展目标体系的结构特征 167

三 照亮前程的灯塔:中国道路发展目标的现实意义 173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 173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 176

(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高的执政水平 177

第五章 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中国道路的结构特征 179

一 新旧交替,此消彼长: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理论逻辑 179

(一)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主导因素 180

(二)过渡期社会新旧社会因素的交替与消长 181

二 过犹不及: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历史依据 183

(一)苏联模式及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教训 183

(二)极“左”路线及自由化思潮的教训 184

三 一与多、主与次的辩证统一: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结构的现实表现 187

(一)以单一制为主体又具有某些复合制因素的国家结构制度 187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2

(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96

(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3

(五)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文化并存 207

四 张弛有度:“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辩证关系 212

(一)坚持社会主义因素的一元主导,但须谨防“绝对一元化” 213

(二)允许各种社会主义因素多样共存,但须谨防“完全多元化” 213

(三)保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共存”之间适度的张力 214

下编 21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 217

一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217

(一)中国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基于理论的先进性 218

(二)中国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依据 220

(三)中国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现实的需求 222

二 反思与建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24

(一)汲取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教训 224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30

三 引领和普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34

(一)坚决驳斥“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 235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37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中国道路的制度选择 242

一 理想与现实: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242

(一)社会主义是对未来的合理构想 243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247

(三)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保障 249

二 批判与反思:中国绝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252

(一)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 252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 257

三 继承与创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0

(一)以苏为戒,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260

(二)以史为鉴,科学建设社会主义 263

(三)解放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7

第八章 现代化:中国道路基本取向 269

一 渴望与追逐:世界现代化浪潮下的中国 269

(一)世界现代化浪潮 270

(二)现代化——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277

二 迷惑与歧途:关于现代化的诸多误解 280

(一)现代化就是“西化”、欧化 280

(二)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284

(三)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288

(四)现代化就是否定传统 290

三 曲折与发展: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92

(一)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曲折形成 292

(二)中国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发展 298

(三)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主要特征 301

四 反思与启示:“中国模式”的当代思考 304

(一)世界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的自我反思 305

(二)“中国模式”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启迪 308

第九章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316

一 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资源 316

(一)传统文化何以成为现代化的资源? 317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 320

二 匡谬辨疑: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三种偏差 323

(一)传统本位论 324

(二)折中调和论 327

(三)全盘西化论 329

三 继往开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 333

(一)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 33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36

(三)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39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41

四 时代命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44

(一)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344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47

第十章 科学定位: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和未来走向 354

一 价值意蕴:在价值多元化进程下建构核心价值体系 354

(一)正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复杂性状态 355

(二)把握全球化时代世界运行体系的价值特点 359

(三)探索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思路 362

(四)在引领中国价值转型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363

二 未来走向:在激荡疾变的世界格局中提升“中国自觉” 364

(一)自觉守护“中国利益”与合理履行“中国责任” 364

(二)自觉探寻“中国道路”与清醒回应“中国期盼” 365

(三)自觉化解“中国难题”与恰当彰显“中国信心” 366

后记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