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湖南省咨询业协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1372
  • 页数:96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文分为11部分,6章和一个附录。书稿文字比较通顺流畅,基本符合写作行文规范。在当前我国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教育难题日益增加,党政军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湖南省推出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时代最紧迫问题的及时回答和对新形势下教育思想的改革的一种有启发性的引导。本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个主要方面都有较为专业的深入研究。书中有解决当前教育界存在的一些“老大难”问题的新颖思路,也有对地方教育领导和管理的很有见地的战略构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出版推出,将会获得比较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

省领导批示 1

刘玉娥同志给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封信(代序) 1

湖南省咨询业协会关于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综合研究报告 2

第一章 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历史背景 2

一、历史渊源,源远流长 2

二、把握现状,喜中见忧 4

三、发展问计,重在优先 13

第二章 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基本构想 16

一、目标路径,实施步骤 16

二、基本模式:先进指标+合理结构+特色布局 24

第三章 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主要对策 26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教育强省的认识 26

二、要科学调整政策,建立教改试验区 29

三、要转换政府职能,创新学校管理 30

四、要缩短教育学制,实施素质教育 32

五、要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41

六、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42

七、要拓宽经费渠道,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43

八、要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合作互利 44

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基本理论研究 48

引言 48

第一章 “教育强省”概述 50

一、“教育强省”的科学内涵 50

二、“教育强省”的基本特征 54

三、“教育强省”的意义 60

四、“教育强省”的作用 62

第二章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观 67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 67

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原因、表现及难点 68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72

四、非义务教育的公立基础教育也应该均衡发展 75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78

第三章 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84

一、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84

二、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87

三、走向育人为本的学校教育 90

第四章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96

一、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96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02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 104

第五章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08

一、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内涵 108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 110

三、学校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 115

四、学校内部治理制度 116

五、学校的社会参与制度 118

第六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20

一、学校文化的科学内涵 120

二、现代学校文化的特征 122

三、学校文化的作用 123

四、学校文化的诊断与管理 124

五、学校文化的建设 127

湖南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研究 136

引言 136

第一章 湖南教育历史回顾 137

一、湖南古代教育 137

二、近代教育 138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 139

四、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革结束期间的教育 141

五、湖南省教育历史经验的启示 142

第二章 湖南教育现状 144

一、总体情况 144

二、基础教育 146

三、普通高等教育 147

四、职业教育 148

五、民办(私立)教育 149

六、学前教育 150

七、成人教育 150

八、特殊教育 151

九、民族教育 152

十、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 152

第三章 湖南教育发展主要问题分析 154

一、教育思想问题分析 154

二、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158

三、湖南教育结构问题分析 161

四、素质教育问题分析 165

五、师资问题分析 168

六、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72

七、湖南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76

八、高校扩招、教育质量下降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80

第四章 对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的建议 186

一、关于完善教育思想的建议 186

二、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之路 187

三、发现教育家、重用教育家、尽快形成适应于担任各类各级学校校长的教育家群体 188

四、建议对教育系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88

五、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妥善地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189

六、稳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189

七、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190

八、大力支持研究型大学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使其发挥先导作用 191

湖南教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96

引言 196

第一章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概念 197

一、现代化 197

二、教育现代化 201

三、教育指标体系 207

第二章 构建湖南省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12

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和原则 212

二、湖南省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215

第三章 湖南省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指数的计算 219

一、评价方法 219

二、湖南省教育评价指标的计算 223

第四章 湖南省教育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238

一、湖南省教育水平总体评价 238

二、湖南省教育强省各一级指标具体评价 239

第五章 对湖南省教育水平的比较分析 243

一、与其他区域教育水平的比较分析 243

二、与2000年湖南省教育水平的比较分析 249

教育发展典型模式研究 256

引言 256

第一章 模式的科学内涵 257

第二章 国际教育发展模式 258

一、以教育本质不同为特征的典型模式 258

二、以教育重点领域不同为特征的典型模式 262

三、以国家或地区不同为特征的典型模式 266

四、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275

第三章 中国教育发展模式 280

一、应试教育模式 280

二、素质教育模式 284

三、区域教育发展典型模式 289

四、国内教育发展趋势 291

第四章 湖南教育发展模式分析 295

一、对湖南省教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295

二、湖南教育发展模式的构想 299

湖南教育管理研究 306

引言 306

第一章 湖南教育管理的现状 307

一、湖南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 307

二、湖南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0

第二章 国际教育管理及其经验借鉴 313

一、美国教育管理及其经验借鉴 313

二、英国教育管理及其经验借鉴 320

三、日本教育管理及其经验借鉴 323

四、韩国教育管理及其经验借鉴 328

五、国际教育管理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32

第三章 国内典型地区教育管理 336

一、香港教育管理 336

二、澳门教育管理 338

三、台湾教育管理 340

四、浙江教育管理 342

五、江苏教育管理 344

第四章 湖南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347

一、简政放权,学校办学体制自主化 347

二、实行办学体制多元化,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348

三、建立教育多元化融资体系,实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 349

四、构建与终身学习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 349

五、改革用人制度,切实做到评聘分离,按需设岗 350

湖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354

引言 354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及本专项研究的意义 355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355

二、教育均衡的理论基础 356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57

第二章 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360

一、湖南省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360

二、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364

第三章 湖南省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分析 373

一、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成因分析 373

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分析 376

第四章 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377

一、指导思想 377

二、发展原则 377

三、均衡发展的阶段性及发展步骤 378

四、发展重点 380

五、主要途径 381

第五章 建立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监测体系 383

一、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监测的功能 383

二、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监测的原则 384

三、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385

第六章 湖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390

一、宏观上逐步淡化教育政策上的非均衡导向 390

二、改造与扶持薄弱学校 392

三、建立基础教育公共财政体系 393

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领导干部队伍 396

五、利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均衡发展 397

六、推进中小学的建设改革,完善基础教育体制 399

七、结论 401

湖南职业教育研究 404

引言 404

第一章 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406

一、湖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 406

二、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SWOT分析 408

三、湖南省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12

第二章 湖南省职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415

一、湖南省职业人才需求分析 415

二、湖南省职业教育需求的具体形态分析 416

三、职业教育研究在经济社会中的必然性 417

第三章 职业教育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20

一、湖南省经济增长要求职业教育与时俱进 420

二、职业教育发展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22

第四章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对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425

一、国外职业教育发展 425

二、我国职业教育 433

三、国内外职业教育对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启示 438

第五章 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战略 440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实现职业教育发展 440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442

三、加强产学研相结合 443

四、加强与湖南省区域经济相对应的对口职业专业 444

五、深化机制改革,走集成化发展之路 444

六、努力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445

七、提升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 447

八、结论 448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452

引言 452

第一章 高等教育理论发展 453

一、西方高等教育理论演化 453

二、国内高等教育理论创新 455

第二章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462

一、国外高等教育发展 462

二、国内高等教育现状特征 464

三、质量与创新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 466

四、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 472

第三章 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478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演变与选择 478

二、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480

第四章 湖南省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战略实施条件分析 486

一、湖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486

二、实施质量与创新战略的基础和优势 488

三、机遇和制约因素 491

四、结论 493

第五章 高素质人才培养 495

一、人才培养质量 495

二、人才培养结构 501

第六章 构建湖南省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保障体系 510

一、综合、高效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510

二、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运行机制 513

湖南教育强省战略研究 520

引言 520

第一章 教育强省战略的基本理论 521

一、区域教育强省战略研究的基本情况 523

二、湖南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演变 527

第二章 教育强省战略环境与战略需求 529

一、战略环境分析 529

二、战略需求分析 558

三、战略选择分析 562

第三章 战略思路 564

一、指导思想 564

二、基本原则 567

三、战略目标 574

第四章 战略任务 586

一、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 588

二、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 596

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600

四、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 604

五、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 606

六、民族教育、妇女教育与特殊教育 610

七、儿童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与继续教育 616

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社区教育 621

九、国民教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 626

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 630

十一、学生教育与师范教育 634

第五章 战略重点 638

一、素质教育 638

二、公平教育 640

三、终身教育 641

四、创新教育 642

五、网络教育 643

六、国际教育 645

第六章 战略对策 648

一、更新观念 648

二、科学统筹 651

三、理顺关系 653

四、突出重点 655

五、建设队伍 658

六、增加投入 659

七、加强管理 662

八、改善环境 664

湖南教育强省问卷分析 666

第一章 湖南教育强省问卷分析 666

一、湖南民众教育心态指数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666

二、湖南教育心态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667

第二章 湖南教育强省问卷调查样本选择 671

第三章 湖南教育强省评价总体状况 675

一、湖南教育强省决定了解度评价 675

二、湖南教育强省支持度评价 675

三、湖南省教育整体水平评价 676

四、当地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评价 676

五、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了解度评价 677

六、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度评价 678

七、教师职业在心目中理想职业排位状况评价 678

八、政府对教育投入在其各项投入中位置评价 679

九、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利弊评价 679

十、当地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评价 680

十一、周围农村学校缺少教师情况评价 681

十二、湖南省教育机构结构与湖南省经济和社会需求适应度评价 681

十三、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应度评价 682

十四、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状况评价 683

十五、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需求评价 683

十六、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最大困难评价 684

十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评价 684

十八、现阶段就业应具备的最基本学历评价 685

十九、目前当地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 686

二十、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评价 686

二十一、中小学阶段“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说法评价 687

二十二、实施“重点中小学”政策必要性评价 688

二十三、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公平性评价 688

二十四、教师工资收入水平评价 689

二十五、子女就学所造成的经济压力评价 689

二十六、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与过去比较评价 690

二十七、对公办教育机构中设置民办教育机构态度评价 691

二十八、民办学校信任度评价 691

二十九、对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评价 692

三十、缩短教育学制评价 693

三十一、教师自编补充教材进行教学评价 693

三十二、湖南边远山区或农村教师工资改革评价 694

三十三、建设大教育评价 695

三十四、对组建社区学院评价 695

三十五、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评价 696

三十六、改革学校决策管理体制评价 697

三十七、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评价 697

三十八、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需要适应度评价 698

三十九、中小学的好坏差距评价 699

四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评价 700

四十一、湖南省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 700

第四章 湖南教育强省地市评价状况分析 702

一、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了解度的分地区评价 702

二、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支持度的分地区评价 704

三、湖南省教育整体水平的分地区评价 706

四、当地基础教育水平的分地区评价 709

五、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了解度的分地区评价 711

六、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度的分地区评价 713

七、教师职业在心目中理想职业排位状况的分地区评价 715

八、政府对教育投入在其各项投入中位置的分地区评价 718

九、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利弊的分地区评价 721

十、当地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的分地区评价 723

十一、周围农村学校缺少教师情况的地区评价 726

十二、湖南省教育机构结构与经济社会适应度的分地区评价 728

十三、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应度的分地区评价 731

十四、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状况的分地区评价 734

十五、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培训需求的分地区评价 736

十六、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最大困难的分地区评价 737

十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分地区评价 740

十八、现阶段就业应具备的最基本学历分地区评价 742

十九、目前当地中小学教学质量分地区评价 745

二十、中小学教师责任心与奉献精神与过去对比分地区评价 748

二十一、中小学阶段“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天经地义”说法的分地区评价 751

二十二、实施“重点中小学”政策必要性的分地区评价 753

二十三、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公平性分地区评价 755

二十四、教师工资收入水平评价 756

二十五、子女就学所造成的经济压力分地区评价 759

二十六、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与过去比较分地区评价 762

二十七、对公办教育机构中设置民办教育机构态度分地区评价 765

二十八、民办学校信任度分地区评价 767

二十九、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分地市评价 770

三十、缩短教育学制分地市评价 773

三十一、教师自编补充教材进行教学分地市评价 776

三十二、湖南边远山区或农村教师工资改革分地市评价 778

三十三、建设大教育分地市评价 781

三十四、组建社区学院分地市评价 784

三十五、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分地市评价 787

三十六、改革学校决策管理体制分地市评价 789

三十七、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分地市评价 792

三十八、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需要适应度分地市评价 793

三十九、中小学的好坏差距分地市评价 794

四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地市评价 795

四十一、湖南省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地市评价 796

第五章 湖南教育强省行业评价状况分析 798

一、各行业对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了解度 798

二、各行业对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决定的支持率 799

三、各行业从业人员对湖南省教育整体水平的评价 801

四、各行业从业人员对当地基础教育水平评价 803

五、各行业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了解状况 805

六、各行业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了解状况 806

七、各行业对“教师”职业排位状况评价 808

八、各行业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所占位置的评价 810

九、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利弊分行业评价 812

十、当地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分地区评价 814

十一、周围农村学校缺少教师情况分行业评价 816

十二、湖南省教育机构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适应度分地区评价 819

十三、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分地区评价 821

十四、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状况分行业评价 823

十五、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培训需求分行业评价 824

十六、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最大困难分行业评价 826

十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分行业评价 828

十八、现阶段就业应具备的最基本学历分行业评价 830

十九、目前当地中小学教学质量分行业评价 832

二十、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分地区评价 834

二十一、中小学阶段“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说法分地区评价 836

二十二、实施“重点中小学”政策必要性分行业评价 838

二十三、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公平性分地区评价 840

二十四、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分行业评价 841

二十五、子女就学所造成的经济压力分行业评价 843

二十六、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与过去比较分行业评价 845

二十七、对公办教育机构中设置民办教育机构态度分行业评价 847

二十八、民办学校信任度分行业评价 849

二十九、对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分行业评价 850

三十、缩短教育学制分行业评价 852

三十一、教师自编补充教材进行教学分行业评价 854

三十二、湖南边远山区或农村教师工资改革分行业评价 856

三十三、建设大教育以促进教育大发展分行业评价 858

三十四、对组建社区学院以推进终身教育的分行业评价 860

三十五、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分行业评价 862

三十六、改革学校决策管理体制的分行业评价 864

三十七、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分行业评价 866

三十八、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需要适应度分行业评价 867

三十九、中小学的好坏差距分行业评价 868

四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行业评价 869

四十一、湖南省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行业评价 870

第六章 湖南教育评价城市与农村对比分析 872

一、湖南教育强省决定了解度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72

二、湖南教育强省支持度评价的城市与农村对比分析 873

三、湖南省教育整体水平的农村与城市对比评价 874

四、当地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75

五、国家“两免一补”政策了解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76

六、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77

七、教师职业在心目中理想职业排位状况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78

八、政府对教育投入在其各项投入中位置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0

九、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利弊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1

十、当地中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成效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2

十一、周围农村学校缺少教师情况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3

十二、湖南省教育机构结构与湖南省经济和社会需求适应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5

十三、大学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应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6

十四、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状况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7

十五、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培训需求评价 888

十六、参加成人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最大困难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89

十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0

十八、现阶段就业应具备的最基本学历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2

十九、目前当地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3

二十、现在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4

二十一、中小学阶段“好学生上好学校,好学校招好学生”说法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5

二十二、实施“重点中小学”政策必要性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7

二十三、小学升初中实行电脑派位公平性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8

二十四、当地教师工资收入水平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899

二十五、子女就学所造成的经济压力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0

二十六、中小学学习负担与过去比较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1

二十七、对公办教育机构中设置民办教育机构态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3

二十八、民办学校信任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4

二十九、对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5

三十、缩短教育学制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6

三十一、教师自编补充教材进行教学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7

三十二、湖南边远山区农村教师工资改革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08

三十三、建设大教育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0

三十四、对组建社区学院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1

三十五、实行现代学校管理体制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2

三十六、改革学校决策管理体制评价 913

三十七、素质教育的“素质”内涵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5

三十八、各级各类学校与社会需求适应度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5

三十九、中小学的好坏差距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6

四十、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7

四十一、湖南省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城市与农村对比评价 918

第七章 湖南民众教育心态指数 919

一、湖南教育心态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体系 919

二、湖南民众教育心态指数分析 921

三、结论 945

附:解放后湖南教育统计资料 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