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化遐荒:清代边地社学、义学之设置 1
一、政策演变 3
二、相关制度 8
三、余论 12
第二章 少年英俊:清代生员进学年龄考论 16
一、研究方法讨论 17
二、相关统计分析 22
三、影响年龄诸因素 27
四、生员进学年龄与教育普及之关系 37
第三章 新词故物:清代“私塾”再认识 40
一、旧词新义 42
二、私塾真貌 55
三、私塾与教育普及之关系 64
四、小结 74
第四章 并未失语:晚清民国塾师地位问题初探 77
一、改良话语下的私塾 78
二、塾师地位变与不变 85
三、小结 90
第五章 有无之辨:清末中央设置学务处史实考 93
一、学术公案由来 93
二、学务处实设之证据 98
三、学务处的相关史实 103
第六章 旧官新制:清末撤废学政与新设提学使 110
一、撤废因缘 111
二、兴革经过 115
三、抵制新官 123
四、余论 127
第七章 师辈异动:武昌自强学堂师长与辛亥革命 133
一、张之洞宽容反清 134
二、钱恂有意反清 143
三、小结 148
第八章 穷则思变:清末佛门兴学史事考论 150
一、南北共起 150
二、成败因缘 156
三、小结 162
第九章 感时优愤:吴雷川与非基督教运动 164
一、对科学冲击宗教的回应 166
二、对民族主义挑战宗教的回应 170
三、对收回教育权要求的回应 175
四、小结 178
第十章 与时俱进:私立武昌华中大学的学生运动 182
一、文华书院时期 184
二、早期的华中大学 187
三、从重办到抗战时期的华中大学 190
四、抗战结束后的华中大学 194
五、制约学运的诸种因素 201
六、小结 205
结语 晚清民国学人对新式教育之反思 209
一、王国维的议论 211
二、康有为与章太炎 216
三、民国的新学人 220
主要征引文献 230
后记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