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时代与学术 6
一、从传统到现代 6
(一)汉学的复兴 7
(二)新学的冲击 10
(三)儒学的危机 13
二、从批判到诠释 16
(一)马克思主义的儒学观 17
(二)自由主义的儒学观 18
(三)保守主义的儒学观 19
三、从寂寞到复兴 21
(一)大陆新儒学 21
(二)港台新儒学 33
(三)海外新儒学 39
第二章 中体与西用 44
一、从“三教”到中西:理论资源的拓展 44
(一)非理性主义 47
(二)理性主义 50
二、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研究范式的转换 54
(一)使命:历史叙述与哲学创造 55
(二)方法: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 57
(三)命题: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 59
(四)前瞻:哲学在中国与中国的哲学 61
三、从民族到世界:道统意识的自觉 63
(一)民族精神的认同意识 64
(二)儒家思想的正统意识 67
(三)全球语境的弘道意识 69
第三章 内圣与外王 73
一、直通与曲通的模式选择 74
(一)宋明理学的直通模式 76
(二)现代新儒学的曲通模式 81
二、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内涵 89
(一)民主政治:政统之继续 90
(二)科学知识:学统之开出 97
第四章 旧学与新统 105
一、从理学到新理学 106
(一)新理学之“理” 106
(二)新理学之“学” 110
(三)新理学之“新” 115
二、从心学到新心学 117
(一)新心学之“心” 118
(二)新心学之“学” 124
(三)新心学之“新” 127
三、从气学到新气学 130
(一)新气学之“气” 130
(二)新气学之“学” 136
(三)新气学之“新” 139
第五章 反思与超越 144
一、儒学的发展向度 144
(一)儒学的现代性向度 145
(二)儒学的全球化向度 148
(三)儒学的民族精神向度 151
二、儒学与当代社会 154
(一)儒学与经济发展 154
(二)儒学与和谐社会 155
(三)儒学与生态文明 159
三、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164
(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65
(二)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现代化 170
结语 174
参考文献 177
跋 182